云南之行:剑川
文摘
旅游
2024-06-01 10:41
广东
诺邓的下一站是剑川,早上九点多从诺邓出发,赶往剑川古城,因为那天刚好是剑川古城的赶集,到下午四点结束。喜欢烟火气的我,便和先生说,我们看能不能赶到感受感受少数民族地方的市集,这种是最能体验当地味道的方式了。诺邓到剑川的路不好走,都是沿着小路走,不过这样可以看到沿途的民族风貌,到剑川刚好下午三点左右,恰好赶上市集,我们买了羊肚菌、买了兰花,吃了小吃,因为古城中间刚好有人家办白事,生死,在对于云南的民众来说,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旁边该摆摊卖菜依旧摆摊卖菜,小吃的依然生意火爆,似乎不影响人们的出行,在巍山古城也一样,古城门口就是卖丧葬用品的店。但带着孩子,还是不方便停留和继续逛,于是临时改变计划,不深入逛古城和取消古城的民宿,前往剑湖国家湿地公园,然后去沙溪古镇。
虽然没有深入逛剑川古城,但初逛也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古城内西门街的青石板路分为左、中、右三条,据说古时正中那条石板路只允许老年人、小孩、读书人及读书出仕之人行走,其余人,不管你多有钱,只能靠边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条街上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剑川的古人在几百年前,就用最直接明了和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告诉人们,读书的重要性。虽然现在的剑川古城已经没这条规矩,但历史的痕迹依然存在,历史,会告诉人们,读书,在明清时的剑川是如何受人推崇,读书是从古到今都是被重视的。 剑川古城的历史,悠久。从资料记载了解到,唐宋时期,茶马古道从剑川古城经过,由此这成为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虽然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也带动了剑川的商贸往来的兴盛,商人多,但商人在剑川的地位却并不高。因为这边是对儒家思想的尊崇,剑川的社会地位按“士农工商”的等级排序,商人地位垫底,只有读书出仕之人才会得到敬重,所以彼时的剑川古城,读书氛围浓厚,视钱财为粪土,以不学为耻辱。也因为这种社会氛围,剑川没有出现大理喜洲那样的富人与商帮,却孕育了一批文化名人。仅仅一条几百米的街道(西门街),就孕育出众多名人(明朝官至太仆寺卿何可及;明天启年间的杨栋朝和段高选;清末撰写成都武侯祠“攻心联”的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赵藩;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中国白话文先驱赵式铭;民国时期的抗日将领中将鲁元;著名林学教育家张海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白族党员张伯简),这也是西门街被称为“文化名人街”的原因。在剑川古城,据说清代院落有130多处,明代院落40多处,至今格局完整,逛剑川古城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是一段历史。剑川古城居民90%都是世代居住的原住民,祖上传下的老宅院,后人一代又一代地修缮,这是剑川古城许多民居建筑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是喜洲、大理古城、巍山古城、诺邓还是剑川古城,会发现,别人浓郁的文化氛围延续至今,真的是体现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剑川古城闲逛,可以看看每家每户门上贴的对联,这些对联都是不一样的,内容、字迹、颜色不一样,他们还会在门上贴一幅画,一幅字或一首诗,他们都是自己写的,这也是剑川古城的一个传统,据说逢年过节,古城的人对联自撰自写,还互相邀约亲朋好友,相互欣赏与评论对联。客栈老板说,在他们这儿,有个有趣的说法,古城里的农民,前脚还在田间地头干活,回到家,放下锄头,拿起毛笔,便可写上几副对联,画上一幅字画。不同颜色的对联,也有点像巍山古城的风俗,对联颜色代表家里去世之人的去世时间:去世1年的用白色,去世2年的用黄色,去世3年的用绿色,去世3年以上的恢复正常,用红色。 这一座有很浓郁白族文化气息和市井烟火味的古城,街道干净,民风淳朴。对人文历史感兴趣的朋友非常值得来探访,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货。 初略逛了一下剑川古城后便前往剑湖国家湿地公园。在金庸的《天龙八部》开篇处便写到:剑川一湖,名为剑湖,段誉掉下悬崖之后就无意中闯入了“剑湖宫”,书中“剑湖”的原型就是剑川的剑湖。剑湖,滇西北高原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湿地,被誉为“高原明珠”,是剑川的母亲湖,早在青铜时代就孕育了以海门口遗址为代表的史前聚落。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集结点和停歇地,迁徙水禽的越冬栖息地。 剑湖没有门票,可以游玩观看的只有一小片区域,这是已经被开发出来的,一大片白桦林,很美很壮观,有环湖大道,这里绝对是拍照圣地,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呢。剑湖上还能观赏到各种国家级珍惜鸟类,站在刚修建好的栈道上,静静观赏,远望近看都能欣赏到剑湖不一样的美。据说,这里有1288只紫水鸡,而全国仅有2000多只。剑湖周围,是白族聚居的村庄,风光秀丽,四时景观各异,田畴村落如画。据说每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当地的白族会身着盛装,成群结队步行绕剑湖一周,进行古老的“绕海会”习俗,以此祈求丰收和幸福。就像藏区的民众每年会绕圣湖转经一样,是当地民众的一种信仰。 蒹葭萋萋,白桦成行,鸥鹭翔集,渔舟泛歌。剑湖,也是很值得逛逛的地方,我还和先生说,那么一大片美丽壮观的湿地公园,没有门票,真的是太赞了。 剑湖后,已经五点多了,继续赶往下一个地点:沙溪。书曰:“茶马古道·沙溪古镇”。每看到“茶马古道”这四个字,心底总会想去探索那种古老、神秘、遥远的文化。(茶马古道比丝绸之路要晚,兴于唐宋,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为主线,汇聚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绵延盘旋在滇、川、藏的高山峡谷中,江水滔滔,马蹄得得,一路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和印度,远及欧洲)。沙溪,位于大理剑川、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区东南的沙溪,是当年茶马古道滇藏线上重要的交易集散地。 沙溪火起来是那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其实我去并不是奔着电视剧去,而是奔着沙溪古镇是古代茶马古道的重要一站。可以逛的地方主要有寺登街、欧阳大院、兴教寺、玉津桥、先锋沙溪白族书馆等。由于我们去到已经临近天黑了,吃了饭后便围绕这古城逛逛,沙溪的消费比起巍山,高了很多,而且吃的不太适合我们口味,或许是被那场电视剧带起来后,商业化也加重了,各种物品的价格都很高。 不过冲着这里的历史文化,还是值得一游的,因为这是历史上为茶马古道要冲,曾经迎来送往许许多多的商人和马队;寺登街是整个古镇的灵魂和核心,民居建筑保留了白族民居的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古到今,寺登街是沙溪商贸交易的地方,这里集寺庙、古戏台、马店、百年古树、古巷道、寨门于一身,被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专家们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看资料了解到古街上原有三个寨门,通往大理的是东寨门,连接古镇南面与西面的滇西盐井的是南寨门,通往西藏地区的是北寨门,西边因为紧靠熬峰山未设寨门;三座寨门连接着三条巷道,曾经的马帮就是这样浩浩荡荡地进寨门走过过巷道。现在的沙溪保留着东寨门和南寨门两座寨门。虽然呈拱形的寨门全用土坯建成,寨门不宽,能容纳两匹马通过,却历经数百年而不倒。 四方街最早时称作“南塘”,明朝后期,因兴教寺得名“寺登”,寺,指兴教寺,登是白族语,意为“地方”,寺登四方街是沙溪的灵魂,曲尺形,街面用红砂石板铺筑,街中心有两棵数百年的古槐树,街东面是坐东朝西的古戏台,街西面是坐西朝东的兴教寺,遥遥相对。古戏台的主体建筑是魁星阁,出角十二,高三层,是当地人敬奉魁星的地方,前戏台,后高阁,翼然若飞。古戏台的正对面,是明代白族阿吒力(阿吒力教在唐朝时由印度高僧赞陀崛多传入大理,曾是南诏和大理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僧人可以有家室)佛教寺院兴教寺,这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阿吒力寺院。兴教寺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沙溪是一个以白族为主,汉、彝、僳僳族共居的少数民族居住地,每年农历"二月八"的太子会,是最热闹的时候,全镇的白族同胞着盛装齐聚四方街,在古戏台上载歌载舞,传说沙溪有这样一个规矩:没有到四方街古戏台上演出过,就不能算是沙溪人。 黑恵江自北向南流经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古镇,江上有座古桥,叫玉津桥。玉津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几百年来几经坍塌和战火的破坏,于1931年,剑川县沙溪民众募资再建古桥,白族著名学者赵藩为玉津桥的重修专门撰写了《修桥募引》。玉津桥跨空12m,高六米,桥长35.4m,宽5m,石柱石板护栏。玉津古桥是世代居住在沙溪古镇的白族人通往田间地头劳作和外出经商的必经之路,也曾经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之一。古桥承载着沙溪古镇厚重的历史,年复一年的迎来送往沙溪几代先民。如今玉津桥已成为沙溪古镇游客的打卡之地,往南走一走,回头看倒影很治愈。 走走历史的道路,其实也可以感受到曾经的马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滇、川、藏的高山峡谷中往来奔、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什么会成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其实就是他们歇脚接力的天堂。看着地面上红砂石老街,这些曾被负重的马蹄踏出深深的蹄印,鹅卵石小巷也被踩得溜光水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