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文科生,骨子里多少会有些许的文艺,因为沈从文,对凤凰和边城有了认知,总想着带着文学的认知去到书本中描绘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十年前的2012年,一个穷学生,带着一些期待,坐着17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只为了去感受下那个心中曾一千遍的想象沈从文先生笔尖下的凤凰古城,那个“浪漫与严肃,美丽与残忍,爱与怨交缚不可分”的地方。十年后的2023年,刚好出去办事,顺便和先生、孩子一起自驾,走一遍十年前走过的地方。
凤凰古城是沈从文的故乡,而他的《边城》是茶洞古城,下面先说说凤凰古城吧。
十年前的凤凰古城是一个适合人发呆的地方,幽深的小巷子,静静流淌的江水,那时候有许多的艺术生在江边写生,以前离开后还会想着有机会再去走一走。一直以来,凤凰古城凭借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热度一直位居湖南前列,而长期的旅游发展也肯定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当地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旅游区商业化膨胀、文化内涵缺失以及历史建筑受到毁坏等,对比于十年前,这些都是明显的变化。十年后,重游凤凰古城,多了许多的吵杂和纷乱,基本上都是酒吧和艺术照的天下,相比十年前,已经没有了那份宁静和带有文化底蕴的古城了。十年前的古城,有很多小吃和特色的东西, 比如擂茶、姜糖、以及一些苗家特色的工艺品。十年前和先生在古城吃过最回味的是擂茶,这次去,找遍了古城,找不到一家和擂茶的,原本我们还想着在原来的位置找回原来的那家,尝试原来的味道,结果已经变成在脑海的回忆了。血粑鸭也是,十年前吃过的,正宗;这次去品尝的,基本上是半成品,难吃。人文景点也变得破烂不堪,因为现在古城的主要业务均是是拍摄,已经找不到一处安静的地方独处,随处可见的艺术照、拍照的反光板,早上到晚上。但值得肯定的是,交通方面改变的很多,高铁、磁悬浮直通到景区,这应该是为数不多交通如此便利的景区了。
虽然被商业严重同化了,但许多东西,我不习惯只看表面,去到每个地方,我都会了解当地的历史和风俗文化。即便被商业化,但它的历史价值是存在的。座小山城,环抱在群山之间,一条沱江日夜绕着小城而流,江面上三座大桥横立,两座新桥,一座廊桥。一排排黑瓦吊脚楼临江而立,高高悬着的串串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动,这就是凤凰给人的最初印象。
下面说说凤凰的历史吧,也算是对去过每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的了解。从文献资料了解到,追溯历史,据史料记载,夏商周时期的凤凰,叫做“武山苗蛮”,居住着大量少数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移民和迁徙使得凤凰人口种类不断丰富。如今界内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苗族、土家族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国地界就有凤凰之名。秦始皇于公元前 221 年统一了中国,并推行了著名的郡县制。凤凰县在当时属于36 郡之中的黔中郡。隋朝一统江山后,凤凰隶属于沅陵郡。唐朝时期,设置渭阳县管制凤凰,其县城遗址今在湖南凤凰县黄丝桥古城,五代以后渭阳县废止。到了元朝时期,设五寨司,驻镇竿(今凤凰县城),土司制开始施行,属于思州安抚司,镇竿是当时清朝全国六十二镇之一。五寨司的位置在凤凰县城内,当时建立了一座土城被称为五寨司城。明朝时期土司制度已经相当完善,管理进入到成熟期,设五寨长官司归属于保靖宣慰司管辖。康熙四十三年(1704),凤凰改土归流,废止了土司制度,向汉文化靠拢,同时设置凤凰营,建立镇竿。清朝康熙乾隆时期,设凤凰厅。不论是经济政治上还是社会文化上,凤凰厅曾是湘西片区的核心地方。衙门署府、宗祠庙宇都在凤凰兴建,经济贸易也以凤凰为聚集地,城市建设具有一定的规模。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冲突也逐步加深。此时,为了缓解冲突和城区安全,城墙从砖墙变成了更加坚固可靠的石墙,城区内的军事防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直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凤凰改厅为县,即凤凰县(凤凰古城),该称谓一直沿用至今。从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清光绪元年(1875 年),短短36 年间,凤凰就涌现出了提督20人,总兵21人,副将43人,参将31人,游击73人等三品以上军官。民国时,凤凰出中将7人、少将27人。当代以来,凤凰亦是人才辈出, 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尤其是随着著名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著名作家、文物学家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的出现,使得凤凰不仅驰名华夏神州,而且蜚声海外。湘西地区主要以苗族、土家族为主,曾看到一篇论文里面中有对民族特点和风俗习惯的描述:苗族人穿银带银,喜欢用银饰作为装饰和生活用品,并且苗族人认为银饰要大、重、多,做工要精细才是真正的美。除了追求美观以外,还蕴藏着其文化特点。一方面,银子作为财富,做成装饰物可以便于携带,也能彰显社会地位和财富。另一说法是,苗族人穿银、戴银、食银的习惯有益于身体健康。银壶煮水可以有效消毒杀菌,净化水质。银镯也可直接用于刮痧治病。苗族服饰色彩相对艳丽,服饰样式繁多,苗族妇女最为经典穿搭是大领、紧身短衣加百褶裙。苗族服饰因其精致美丽也获得了中国民族服饰之最的荣誉。苗族人爱狗,在苗族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狗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生活伙伴。苗族把吃狗肉当成是禁忌,不可以随意打骂狗;同时逢年过节都要给狗准备丰盛的食物;每年秋天收成稻谷做成的第一顿饭,通常先盛给家中的狗吃;小孩子的乳名通常与狗有关,甚至祈愿时说希望小孩子像狗一样健康成长等,这些习俗反映出苗族人对狗的尊敬和爱护。传统中医与苗族文化也源远流长,俗话说“千年苗医,万年苗药”,苗医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苗族对疾病的认识与分类具有自己独特的方式。苗医认为人的身体状况极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体生病与自然环境以及气候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风霜雨雪会酿制成各种毒气侵犯人体。在治疗上,多采用植物、动物为药材(摘自一论文的描述)。所以去每个地方前,我都习惯性地查一下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第一是可以带着问题或者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地方的事物,第二是可以尊重当地人的民俗习惯,避免做出一些与当地民俗违背的东西。回来之后,我也会对比自己旅途中的见闻,总结每次旅途的收获,对于我来说,去每个地方并不是为了单纯地打卡或者走一遍,而是想真真实实地去感受和学习每个地方的东西,慢慢积攒,便成为了人生的阅历,所以我也习惯性地用文字记录每次出行的见闻,这种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14年。
如今的凤凰古城,满街只见那人头攒动,有直播的、有旅拍的,纷乱嘈杂,没有一丝古城的恬淡和闲适。时隔十年,2次踏足凤凰古城,或许不会有第三次了。在凤凰古城待了2天,第三天早上一早便出发去凤凰中华大熊猫苑,这是孩子第一次看到从小就心心念念的熊猫。那里有8只熊猫,因为一早上过去,赶在第一批看,8只熊猫都看到了,看到7只在吃竹子,1只在睡觉。那里是一个集熊猫饲养、科普研学、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熊猫主题乐园,虽然没有四川的多和完整,但是还是值得去看一看。
看完熊猫后到了中午,便不经意改道,去茶峒古镇,于是真正的边城就这般不期而遇了。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并不是在凤凰。因为沈从文家在凤凰,陵墓也在凤凰,很多人也会觉得边城就是凤凰古城。其实沈从文笔下《边城》的茶峒,是湘西花垣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一个一脚踏了三省(市)的边界小镇,是湘(湖南省)、黔(贵州省)、渝(重庆市)三地交接处;2008年茶峒镇已经改名为“边城镇”。茶峒老街清水江岸的“茶峒码头”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城墙为花垣县文物保护单位。“小溪流下去,绕山且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这就是文学描述中的茶峒了。一个极为平常的湘西小镇,因为有了文化的渲染,这里山水风光和风土人情也变得可如此令人倾心。这古镇黝黑的石板路,映入眼帘的尽是翠翠身影,比如翠翠鱼馆,翠翠商店,翠翠驿馆......似乎在茶峒,整一个村间都成翠翠家里开的。茶峒的消费真的很平民化,我们在江边住宿,八十块一个晚上,吃饭也很亲民,鹧鸪汤69一只现杀清炖。这里总能给人一种很宁静很安逸的感觉,没有任何压力。它还保留着当地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在街边煮柴火饭的阿婆,奶孩子的母亲,又或是坐在日晒处抽旱烟的老伯,还有在自家院子放音乐和养鸟的老人家……他们泛于自己的生活间奏中自得其乐,见游人来也只是抬头打量几眼,并不多做交谈。
洪安与茶峒隔水相望,由一座跨省大桥将二者连通。桥这头是重庆,那头是湖南,桥下是平静的酉水河,河上游是贵州,所以它又有“一脚踏三省”的称号。茶峒确实是一个水墨画似的地方,一座厚重年代感的石拱桥横跨清水之间,桥下依然有古老“拉拉渡”的回声。茶峒的对岸是洪安古镇,沧桑的洪安旧镇,斑驳的六角街楼,那文革的色彩依旧清晰可辩......它属于重庆最北的边界秀山县辖的洪安。紧挨其旁,却是掩映在翠岭间的贵州村落,属于黔东松桃县的小村。即便偏远荒僻,也在江畔拥有一座偌大游人码头,随意间,能看有人远远在招手。
来到边城,那就说说《边城》吧。在大学的时候,对于边城是无数次的解读了。《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如果从字面上看,都觉得边城是一部关于自然风光的作品。但读过后,忧伤和悲剧感是《边城》的基调。写《边城》时的沈从文,正值新婚燕尔,拥有幸福的爱情以及日益增长的文学声望,但为什么还笼罩着一种哀伤在文字里呢,把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不得不推向了悲剧的结局,或许爱情悲剧是近代以来整个知识分子群落的精神困境吧。《边城》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沈从文这样的叙述方式好像给边城披上一层可感可触的色彩,有点像桃花源,而又不像《桃花源记》那样会产生“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的惘然若失之感。《边城》主要是以翠翠的故事作为主线展开,但又并不单单是翠翠的故事;主要是以三十年代湘西的社会为背景,以湘、渝、黔边界的茶峒渡口为描述的对象,以老船公和外孙女的生活经历为载体,以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翠翠的曲折爱情为主线,把湘西朴实的民风及独特环境中所孕育的那种纯朴、亲善、宁静、和睦的人性美与人情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边城》中,翠翠似乎是“边城”的一个代名词,而“边城”则是一种文化、一种价值、一种习惯的象征;她不仅仅是“边城”的一个代名词,她更是自然之子,自然属性支配且孕育了她,比如文中有一段话:“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良善与单纯的希望终难免产生悲剧。”“边城”有和谐、人性淳朴的一面,也有悲哀、无奈以及不可知的明天。其实走过一遍茶峒对这种文化的感触不会很深,当去到对岸,走了一遍属于重庆管辖的洪安古镇,那种历史文化的味道就会特别浓厚,才会明白《边城》更深层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那个年代的诗意、苦难以及坚持。《边城》之所以叫《边城》,而不是叫翠翠的故事,是因为《边城》把翠翠和“边城”的人与事勾连纠缠在一起才迸发出那么巨大的能量。《沈从文全集》有过一段描述:《边城》容纳了太多表达不了的少数民族融入汉人文化的艰难与创痛,表现了沈从文作为一个走出湘西的知识分子所承担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之间的纠缠与碰撞。但所有的这一切都融汇成翠翠和“边城”的故事,只等后人慢慢品尝:“一切都在‘微笑’中担当下来了。……这微笑有生活的全部屈辱痛苦的印记。有对生命或人生无比深刻的悲悯。有否定,有承认……”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有一天,尘世的喧嚣让人觉得累了、倦了,不妨走出去,去外面走走看看,去看那些青山绿水,那些历史痕迹,很多东西,读千遍,不如一见,人内心的成长,就是不断地经历,不论是好与坏.
(202309游,20240613记)
有喜欢旅行并记录旅途以及带娃看世界的,欢迎留言,有时候最好的攻略就是相互探讨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