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科普短剧一等奖项目展示

教育   2024-12-29 09:39   重庆  



在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总决赛中,科普短剧项目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弘扬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家精神,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品。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荣获一等奖的10个参赛作品,聆听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参赛感悟吧!



一、《我想登上那颗星》

中国科学技术馆获奖项目




      

科普短剧《我想登上那颗星》最初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南仁东和他收养的流浪狗的真实故事。当一遍遍回味这个故事时,我们被南老的温情与大爱深深触动,迫不及待想把这个故事呈现在舞台上与观众们分享。




让科学家形象深入人心


在深入挖掘南仁东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他的人物形象愈发立体,他喜爱音乐,会拉小提琴,喜欢写诗,还是一位绘画高手,他热爱生活,爱好广泛,就连设计建造的“FAST”也不仅仅是一件大国重器,更是一件艺术品。他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这样一个亲切、生动而丰富的科学家形象,正是我们要展现给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家也是普通人,他们之所以伟大,一方面来自于那些耀眼的科学成就,更多的是他们站在一个个决定国家和自身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所做出的选择。




让科学家精神“润物细无声”


如何创作出具有科技馆特点,并充分发挥科普剧的价值引领作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部合格的科普剧作品,就是要让观众想看,爱看,看完后有思考,回味无穷,还能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因此,《我想登上那颗星》选择了一个新的呈现角度,即在科学家真实故事中提取细节,再建构一个全新的剧情,而并非由演员扮演科学家去再现人物生平的形式。剧本创作大胆融入科幻元素,在舞美设计和演员表演上采用青少年喜爱的儿童剧风格,句句不提科学家,但又句句不离科学家,用小切口和真情实感,把科学家精神“润物细无声”地传递到观众的心坎上。



科普剧是以戏剧涵养家国情怀、推进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生动实践。未来,我们将继续创作更多展现科学家精神的戏剧作品,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



表演者:李一、王琪、景仕通、祖显弟、王迪鑫

主创团队:张然、李一、刘博骁



二、《飞驰的梦想》

内蒙古科学技术馆获奖项目





在一次偶然会议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全国铁路首席技师郭晋龙工程师的报告,他对铁路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让我们深受触动。郭老师凭借对铁路的满腔热忱和数十年如一日的潜心钻研,成为中国高铁事业的杰出典范,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成为科普短剧《飞驰的梦想》的创作灵感源泉。



在创作理念上,我们选择以小见大,以郭晋龙老师为原型,展现普通人在平凡工作中如何秉持科学家精神,成就非凡事业。我们希望通过此剧,激励更多在各行各业中不懈奋斗的人们,再平凡的岗位也能迸发信仰之光,成就自己的“不平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在展现形式上,我们采用话剧为主、团体舞蹈为辅的表现形式。话剧部分生动再现郭老师的典型事迹,舞蹈部分则凸现攻破关键技术的艰辛历程,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在故事细节上,我们巧妙融入科学精神,如郭老师在维修设备时与傲慢的外国工程师据理力争,通过展示维修思路与实证过程,彰显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些细节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魅力。



回顾整个创作、比赛及展演的点点滴滴,有欢笑有泪水,心中充满了亲切与温暖。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编剧和演员,但我们想用满满的真诚和努力打动观众。闭幕式展演时,当郭老师戴着满身的奖章与演员一起谢幕时,全场沸腾,那一刻,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梦想也在心中飞驰。这不仅是对郭老师一生奉献的崇高致敬,更坚定了我们普通人一定能够实现梦想的信念。我们相信,《飞驰的梦想》将继续激励更多人践行科学家精神,勇敢追梦!



表演者:李超、张宁、特木勒、杨涛、谢亚平、张浩哲、王浩勇、李明

主创团队:王智玮、周玉婷、额尔德尼、尹可、马亚韬、石佳玉



三、《启明》

上海科技馆获奖项目









今年5月,我们开始火热筹备第八届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科普短剧项目。我们也曾在以往大赛中获得不少奖项,所以这一次更是力求创新和突破。经过数月创排,我们的原创音乐剧《启明》在荣获满堂喝彩的同时,摘得科普短剧一等奖。



以音乐剧阐释科学家精神


本次我们突破性地采用了音乐剧这一形式,音乐剧对于表演者的要求极高,我们将唱、跳、演、说、舞美、灯光、多媒体等等元素融合起来,生动诠释了科学家们的科学志向和爱国情怀。值得一提的是,本剧并非只是融合了音乐元素的舞台剧,而是一台以音乐贯穿始终、表达情绪、推动情节的真正的音乐剧。




内容高度原创,

深挖科学家故事和精神内核


本次科普短剧项目比赛的主旨为“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我们在主题上精心挑选、反复斟酌,力求挖掘别人不曾讲述的故事,最终选择叶企孙和其学生作为叙事主体。既有核心人物,也有群像描绘,大力弘扬了“爱国、求实、创新、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核。标题“启明”代表着20世纪早期的中国科学家们以“科技报国”之光点亮民族未来的伟大奋斗历程,寓意深刻。本剧所有剧情、唱段、舞蹈、舞美均为原创,展现出我们在科学表演赛道的专业态度和能力。




人工智能助力,

前沿技术推进科艺融合。


歌曲是音乐剧的灵魂,本剧作曲是一款音乐人工智能,它以“SU”为名字开头,被我们幽默地称为“苏老师”。此外,多媒体背景也大量运用到生成式AI。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我们以AI助力剧目创排、推进科艺融合,既是对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的探索,也展现上海科技馆站在时代前沿、追求以“人工智能+科学普及”带动科普事业发展的活力。



正如剧中歌词所写:“你为科学兴国奉献自己的全部,你要以科学文明谋家国之幸福。”正因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把无数微光汇聚中华大地,才能为国家强盛之路开启光明。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是每一位科普人肩负的使命,我们也期待科普音乐剧《启明》可以登上更多的舞台,照亮更多人的科学探索之路!



表演者:吴天任、沈玮杰、龚皓、刘以文、齐楚、虞挺、何慧子

主创团队:胡玺丹、王俊卿、金雪、吴天任、胡晓菁、孙琦灏



四、《高原上的大白鲸》

绍兴科技馆获奖项目





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的大幕缓缓落下,就像一场盛大的科技狂欢派对结束后,留下的是满满的回味与深刻的感悟。我们参赛的科普短剧《高原上的“大白鲸”》讲述的是极目一号三型浮空艇与科研工作人员的故事。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主题的挖掘进入了深度的思考。故事发生在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科研工作人员克服极端环境和身体极限的挑战完成珠峰科考任务,为全球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深刻诠释了科研工作人员爱国、创新、奉献、协同的科学家精神。同时科考活动在这片雄伟壮丽的自然环境中展开,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

从灵感的迸发,到团队协同创作,再到舞台上的呈现,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要把深奥的科学概念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表演内容,就像是要把一块巨大的科学石头雕刻成精美的艺术品。创作团队的成员们整天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如何把浮空艇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巧妙地融入到剧情里。起初,演员对科学术语的理解不到位,念台词就像小学生背课文,生硬得很,大家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理解科学知识背后的故事,逐渐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家常话”。



第二个难题就是道具制作,我们需要复刻出一个像极目一号三型浮空艇那样逼真的“大白鲸”并非易事。我们尝试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还需要解决“大白鲸”的平衡、升降、停驻等技术难关,就如同闯关一样。但是,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才让整个创作团队变得更加坚韧。大家一起每克服一个困难,就离成功更近一步。当《高原上的“大白鲸”》在大赛的舞台上完美呈现,听到掌声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这次大赛就像一场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盛宴,让我们感受到了无穷魅力,也体会到了坚持和创新的力量。无论是参赛选手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现,还是每个优秀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都让我更加明白,在科普的道路上,虽然充满挑战,但只要心怀热爱,勇往直前,就能看到更多惊喜。



表演者:徐津津、冯丽璇、陈俊、施寒雪、钱卓权、孟陈洁、汪佳晖、周静怡

主创团队:陶思敏、张寅刚、丁军、尹薇颖、余熙玥、陈玥、沈沪燕



五、《要走的路》

山西科技馆获奖项目








话剧是艺术和思想的完美结合,科普短剧《要走的路》就是以沉浸式话剧演绎的方式,讲述了我国核物理学家赵忠尧等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归国的故事,通过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将科学家精神熔铸于人物塑造和场景叙事中,全方位、多角度阐释“科学家精神”。

1950年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党和国家向海外留学人才发出号召,欢迎他们归国参与国家建设。然而,当赵忠尧等人乘坐的“威尔逊总统号”游轮到达日本横滨时,却被美国政府以“携带机密”为由监禁在日本巢鸭监狱长达47天。期间,他们遭受了严酷的搜查和审问。



科普短剧比赛时长为15分钟,我们以创新独幕剧的形式,选取赵忠尧狱中抗争这一段,还原故事演绎场景,竭力抓住故事与情感要素,挖掘有时代高度、有情感温度、有思想深度的片段,还原真实的中国科学家群体,放射科学家精神的光辉。剧中赵忠尧有这样一句台词:“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是连自己的祖国都不爱,那就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我爱我的母亲,但更爱我的祖国。”细腻的情感表达,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传递出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要走的路》开篇用人物独白的方式,交代了赵忠尧等人因“携带机密”被美国政府扣押的矛盾冲突点,由此展开紧张而连贯的剧情。剧中没有冗长的铺垫和复杂的分支情节,结构高度集中,人物形象饱满鲜明,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海外科学家们的归国之路,是那个时代他们坚定要走的科技强国之路。



为了更准确地塑造科学家赵忠尧的形象,我们创作团队深入搜集相关资料,多次头脑风暴,巧妙安排剧情,使故事既具有戏剧性,又艺术性地诠释了科学家爱国和奉献精神。历时半年的打磨完善,终于完整呈现。剧本是轻盈的,但蕴含的精神却宏伟的。观众可以通过短剧,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从而感受到科学家精神的具象化表达。一颗颗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如无数道璀璨之光,照亮了新中国科学事业珠玑闪耀的未来!



表演者:张哲侨、郝思远、杨松涛、张洪渊、安浩楠、吴翔

主创团队:程文娟、张晓肖、王嫔、陈梓健


六、《绿格奇迹》

宁夏科技馆获奖项目






《绿格奇迹》在创作之初,我们实地考察了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听工作人员讲述治沙经历以及植物学家刘慎谔、沙漠植物学家刘瑛心的生动事迹之后,决定通过创作一部关于宁夏防沙治沙科普剧,通过艺术化的表演形式,让更多人认识到防沙治沙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家们无私奉献、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



本剧主要以独白的形式,讲述了沙漠植物学家刘瑛心从小跟随父亲来到大西北防沙治沙故事,展现了她从最开始对父亲工作的埋怨与不满,再到明白父亲每一份坚持的心路历程。为了让更多人免受风沙之苦,让后辈能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最终她决定追随父亲的脚步,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工作当中。

在创作中,我们秉持“科普融于故事”的理念,将防沙治沙的知识巧妙融入剧情当中,现场演绎扎麦草方格的真实过程,将原本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用一种直观且生动的方式传达给观众。



备赛期间,从对剧本的构思,到团队成员对每个细节的打磨,再到最终在舞台上的呈现,整个过程都充满了困难与艰辛。譬如,如何简洁清晰地呈现科学家攻克治沙难题的过程?我们对剧本进行了多次修改和打磨,确定了以科学家精神的体现为主线,辅以具体事件,利用冲突和人物抉择来呈现,将防沙治沙科学家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独特的精神品质传递给观众。



此外,我们还发现关于刘慎谔和刘瑛心的相关资料较为稀缺,为了让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且使公众能够明白治沙工作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挺身而出,我们提炼出了刘瑛心从小到大对于治沙工作的内心变化,并尽最大努力在剧中精准演绎出来。

我们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不懈努力、持续改进,在未来创作出更高质量、更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精神主题科普剧,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贡献更多力量。



表演者:李珺、王莉凤、赵洁、王魏涛、徐超

主创团队:张洁、杜颢、魏蓓、徐燕、周磊、马波


七、如愿》

云南省科技馆获奖项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当得知本届大赛“科普短剧”项目的主题是弘扬科学精神和中国科学家精神时,最先印入脑海的就是西南联大充满坚韧的辉煌故事。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也是昆明这座城市的骄傲。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也为汲取创作灵感,主创团队成员决定一同前往西南联大博物馆进行采风和学习。



联大在昆办学8年多,师生怀着强烈的忧国意识和爱国热情克服万难,教书救国,读书报国,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技人才。其中院士175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5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2人,有太多值得我们去弘扬的榜样和精神。



但短剧该讲谁?怎么讲?联大师生是“群像”,又该如何找到“群像”和“主角”之间的关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邓稼先诞辰100周年。最终,我们将主角定为邓稼先。但邓稼先的生动事迹广为人知,因此找到新的切入点尤为重要。我们找到了他读书时的小故事,将他在西南联大求学时的经历和日后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隐姓埋名的决定联系在一起。通过中年和青年的对比,我们发现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其实早在其青年时代就立下了远大志向,也为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如愿》用话剧进行呈现,在表演形式加入与观众的互动。在背景视频制作方面,我们在音效和观感上力求做到真实,使观众身临其境,展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在近半年的备赛中,我们曾遇到很多困难,但邓稼先和联大师生们的故事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全国科技馆行业的一员,我们用15分钟讲述科学家的一段故事,虽还有很多不足,但终有机会致敬那些为中国科技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愿我们的编创能展现“您”的事迹;愿我们的工作能启迪孩子们更多的科技梦、科学家梦。

愿今日之中国,盛世每一天,皆如“您”所愿。



表演者:郭长健、王重恩、廖嘉辉、张恒源、陈旋

主创团队:郭长健、王重恩、廖嘉辉、张恒源、陈旋、陈晨



八、《国星永怀》

安徽省科技馆获奖项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安徽省科技馆科普剧《国星永怀》自今年3月开始筹备,历经近9个月的精心打磨,四个版本的迭代、无数次的修改与日夜讨论,创作过程复杂而漫长。最终,我们不负众望,荣获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一等奖。这份荣誉的背后,离不开主创团队打下的坚实基础,也离不开优秀演员们的精彩演绎。

了解历史,深入角色,是我们打磨作品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郭永怀先生是中国力学科学的奠基人和空气动力研究的开拓者,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他在中国核弹、氢弹和卫星实验工作中,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要把跨越六十载的故事在短短 15 分钟内完美呈现,叙事要清楚、节奏要紧凑,每一个主题都要匹配恰当的音乐,同时还要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牺牲精神紧紧地融合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



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每一步都如同剥茧抽丝。面对各种问题与挑战,我们从未放弃过。实景搭建的火箭发射场景、细致入微的人物塑造、符合人物形象的服装形象设计,以及道具的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特别是对于李佩这个知性沉稳又不失优雅的女性角色,因为没有合适的假发套,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只为还原最真实的人物形象。



在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钱学森数字人”的形象呈现在比赛现场,而它的使用极为考究,例如台词必须是真实表述过的话,需要查找大量历史资料进行佐证,并获得有关部门的许可。这一使用让故事结尾增添了交互性的特征,全方位视角缅怀郭永怀先生,使剧情更加丰富、立体。仿佛把观众带到了那个伟大的时代面前,与这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



一部精品力作,更离不开所有人员的辛勤付出。这部剧就像是我们共同孕育的孩子,看着它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最后在舞台上绽放光彩,我们心中满是感慨。它不仅是一部科普剧,更是我们所有人努力和汗水的结晶,是我们对那些伟大科学家的崇高敬意的表达。我相信,它会像一颗种子,在更多人的心中种下科学与爱国的情怀,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表演者:周悦、张娜娜、芮智、曹翔、费莹轩、郑世伟

主创团队:周梦婷、俞放、余璐、朱纪玲、王颖、唐梦露



九、《约定》

河南省科学技术馆获奖项目





这个金秋十月,我们如愿站上了第八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的舞台。回首参赛过程,可谓成长与挑战并存。正是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这一平台,让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了破茧成蝶的华丽蜕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次大赛科普短剧项目的主题为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又恰逢“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的百年诞辰,因此我们决定创作一部以邓稼先的故事作为蓝本的短剧。整部短剧聚焦于“大国小家”中“小家”这一核心,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创新性地穿插多场演员间跨时空对话,力求全面、真实、立体地展现邓稼先的先进事迹,引发公众的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



成功无坦途,备赛过程中我们面临重重难关与挑战。如何在短短十五分钟之内精准把握邓稼先的精神品质?如何让没有专业表演经验的团队成员呈现剧目的灵魂?这些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但好在那段时间里,有单位领导的鼎力支持,专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同事们的全力配合,我们不断打磨稿件、反复排练、修改背景视觉,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进行反复推敲,力求精益求精,只为全力以赴,不负期许,最终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知不足,然后奋之。大赛中,众多兄弟场馆的科普剧题材新颖独特,构思巧妙绝伦,演技精湛娴熟,给我们带来了思想的碰撞和创意的启发。同样,正是难得的赛事机遇,让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了科普之路的宽广深远,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步伐,传播科学精神,传递科学之美。



表演者:李磊、燕雨、寇月影、周港、付饶、马文豪、李佳、吴晨晨

主创团队:李莉、薛艳芳、任毅、侯书畅、唐新博、赵冰冰、程舒雅、刘洋丽



 十、《星汉璀璨·王贞仪》

江西省科学技术馆获奖项目






在科普短剧项目中,我们团队凭借《星汉璀璨·王贞仪》荣获一等奖,这份荣耀背后凝聚了每位成员的汗水、领导的指导与无尽的支持。作品以清代女性科学家王贞仪为主角,讲述她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为女性权益奋斗,坚持科学探索的传奇故事。恰逢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契机,我们决定用话剧形式,让这位杰出女性重焕光彩。



《星汉璀璨·王贞仪》采用古今对话结构,讲述了一位现代女高中生因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受阻,回忆起王贞仪的事迹,从而激励自己勇敢向前的故事。两者虽处不同时代,却面临相似挑战,展现了跨越时空的女性斗争精神。剧中,月食现象成为古今连接的纽带,我们把王贞仪在“天狗食月”的迷信声中,坚持天文研究的坚韧勇敢跃然台上。而“高中生作为旁观者”的设计,不仅拉近了历史与现代的距离,更象征着王贞仪这位女中豪杰给予现代人的思考与启示。



备赛过程充满挑战,剧组多为舞台剧新手,排练期间,有的演员不慎受伤,但仍坚持把最好的状态呈现在舞台上,有的甚至因过度劳累导致耳鸣失聪,却仍旧坚守岗位。我们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面对强劲的对手,无畏前行,荣获省赛最高分,并成功晋级国赛,最终圆梦。

这段旅程,不仅是对王贞仪精神的致敬,更是对我们团队精神的锤炼。感恩大赛组委会提供的舞台,也感谢江西省科技馆领导与同事的关怀与支持。这些强大的力量,让我们在科普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探索与追求。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荒尽处是春山。我们将铭记这段经历,带着感恩与梦想,继续在科普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芒,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科学之星。



表演者:官琪琦、刘悦、刘梓豪、戴小丽、刘芃、傅昊、张亮星、应雨晴

主创团队:许兰艳、官琪琦、刘芃、张亮星


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科学技术馆微信公众号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最后的话


查看以往内容,请在公众号对话窗口回复指定关键词,或者点击相应菜单。

回复实验,查看更多精彩实验图文!
回复魔术,查看更多精彩科学魔术介绍!
回复制作,查看更多精彩制作图文介绍!
回复科普,查看更多精彩制作和实验制作科普视频!
回复视频,观看老师视频课程内容!
回复创客,观看创客教育资源!
回复发明,查看更多发明创意创新教学资源!
回复讲座,查看刘老师线上线下讲座内容!

回复动图,查看更多精彩动图!

也可以添加刘松老师个人微信号:908705798

邀请加入微信交流群

中小学创意玩科学QQ群:371190260(已满)

中小学创意玩科学2QQ群:697631184




版权声明:

1.本公众号的目的、形式及内容。
  此公众号为个人维护,内容均来自原创及互连网转载。最终目的为从事科学、科技教育以及科技爱好者们收集整理自己需要的科技相关课程、案例、素材等内容,不涉及商业用途。

2.有关原创文章的版权
  本公众号上原创文章未经本人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及传统媒体。网络媒体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属于侵权行为。

3.有关本站侵权
  本公众号所转载的内容,均是本人未发现有对文章版权声明的文章、已连续授权转载或没有来自传统媒体。如果本公众号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本人,本人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侵权文章!

抖音开通,一起与我互动起来!



刘松科技工作室
趣创科普课,让科学流行起来,让创新成为习惯,生活中寻找科学, 科学中发现乐趣。科学好好玩,创意玩科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