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刘玉苓: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支持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财富   2024-11-07 11:22   北京  

作者|刘玉苓「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21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强国”建设目标,要求“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当前我国本外币贷款余额超过255万亿元,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以下简称浙江省分行)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人民银行总行部署,立足浙江“金融强省”建设目标,着力盘活存量信贷资金,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支持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撑。我国金融体系规模已经很大,关键是提高融资使用效率。盘活存量信贷资金,对于货币信贷内涵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盘活存量信贷资金是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盘活货币信贷存量,用好增量,提高使用效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存量、提升效能是当前货币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从浙江省来看,近五年全省贷款年均新增2.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5%,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当前重点是通过存量盘活,更好支持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提高信贷资金使用质效是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质量优先、效率至上的理念,转向内涵式发展”。过去一段时间,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信贷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具有外延式扩张的特点。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信贷增速本身需要适配经济增长提质换档需要。同时,信贷外延式扩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率存在边际递减效应,需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提升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推进货币信贷内涵式发展。

存量信贷资金循环流通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提高存量资金循环流通效率,就是为了更好畅通实体经济血脉。浙江省各项贷款余额超过23万亿元,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派生的货币资金,持续在经济循环中发挥作用,支持浙江经济稳进提质。据调查,四大国有银行浙江省分行上半年贷款回收再贷约1.8万亿元。银行资金回收再贷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2023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近七成,出口份额跃居全国第二,存量金融资源使用效率的支撑作用明显。

优化存量结构是金融机构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只有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中才能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金融机构通过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提高存量信贷的使用效率,有助于稳定宏观杠杆率,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促使金融机构改进经营理念,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机构通过出清低效、高风险的存量贷款,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增强抗风险能力。存量盘活释放的信贷资源投向更高效的领域,促进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实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提升存量贷款效率是盘活存量的重要着力点


经济结构转型加快推进,要求信贷高质量投放。低效贷款的收回和出清是存量盘活、提升效能的重要方面。浙江金融机构提升传统产业、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领域存量贷款效率,市场化出清不良贷款,为盘活存量信贷资源创造条件。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升。随着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金融机构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趋势,坚持有保有压,推动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浙江省分行联合相关部门建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项目库,组织金融机构强化走访对接,支持传统产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绿色低碳发展合理融资需求,推动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全省高耗能行业贷款增速总体平稳下行。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近年来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随之有所下降。浙江省分行组织全省分支机构从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加强因城施策工作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大力度推动“金融16条”政策落地,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特别是保持民营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基本稳定。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多次下调个人住房贷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和利率水平,积极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推动信贷资金“挤水分”和“防空转”。近年来,部分大企业凭借优势地位,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进行“低贷高存”套利。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禁止手工补息倡议后,浙江省分行辖内各分支机构“一盘棋”组织、省级自律机制积极发挥作用、金融机构稳妥处理、政府部门协同联动,一体推进“手工补息”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效果。相关企业低贷高存的套利空间消失,归还贷款。银行机构腾挪出更多信贷资源,更好地配置到效率更高的领域和主体。

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和核销力度。通过处置不良贷款,银行盘活了存量贷款中效率最低、风险最高的部分。不良贷款处置后,释放的信贷资源流入效率更高领域。浙江省金融机构资产质量总体平稳,不良贷款率处于全国最低方阵。2023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置不良贷款1296亿元。不良贷款核销虽会削减贷款增长,但贷款核销计入社会融资规模,实际上是银行用历年利润积累化解经营主体债务风险,核销的贷款资金仍对实体经济有支持作用。


金融“五篇大文章”是盘活存量提升质效的方向


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国家重点战略实施。盘活存量不仅是把低效贷款“收回来”,更是要把贷款更好地“用出去”。浙江省分行组织开展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通过盘活存量,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

科技金融迎难而上、聚焦重点。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重点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各类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浙江省分行围绕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制定出台《浙江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细则》,加强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建设。运用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创新推广“浙科贷”“专精特新贷”“人才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加快推进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截至2024年6月末,全省科技服务业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1.8%、19.6%,明显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绿色金融乘势而上、先立后破。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浙江省分行围绕“美丽浙江”建设,加大对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安排,创新金融产品,在全国率先推出排污权、碳排放配额抵质押贷款,试点以来排污权抵质押贷款发放额居全国第一位。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组织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低碳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撬动省内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1003亿元,带动碳减排约1511万吨。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型贷款实施规范》《绿色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基本要求》等省级团体标准,深化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探索。2024年6月末,全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0.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9.4个百分点。

普惠金融雪中送炭、服务民生。普惠金融覆盖着最为广泛的市场主体,对帮助提升就业、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分行立足浙江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大省的特点,将优化民营小微融资服务作为普惠金融工作重点。出台《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贷款“两个一致”实施意见》,参与制定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促进民营企业发展条例》,为省政府出台“浙江民营经济32条”提供金融方案。深化“百地千名行长进民企送服务”“民营企业金融联络员”等常态化走访服务机制。持续通过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评估、“万家民企评银行”,激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截至2024年6月末,浙江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养老金融健全体系、增进福祉。发展养老金融是推动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分行抓住浙江作为全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契机,聚焦浙江省“老有康养”工程重点领域,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机构、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老年产品制造企业的融资对接。试点以来,浙江省运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15个普惠养老项目建设运营。省内金融机构积极推出“普惠养老贷”“医养结合贷”“星养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为养老机构提供适配的融资服务。

数字金融把握机遇、重视安全。数字金融是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金融形态,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浙江省分行以浙江省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为契机,加大对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2024年6月末,全省数字经济贷款同比增长20%。另一方面,浙江省分行推动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首创“贷款码”融资模式,帮助市场主体“扫一扫”线上提交融资需求,银行审批效率较传统线下模式提高一倍,更好满足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全省已有49万家市场主体通过扫码获得融资1.5万亿元。


服务好实体经济是检验盘活存量成效的标准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立业之本。存量盘活的成效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实体经济需求是否合理满足,市场主体融资渠道是否更加通畅,金融服务质效是否有效提升。

融资总量保持平稳增长。近年来,浙江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速15%左右,2023年增量为全国各省市第一,融资供给较为充分。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浙江用好信贷和债券两个市场,在盘活信贷存量、保持信贷均衡增长的同时,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新动能领域企业提供更为适配的债券融资支持,对贷款融资形成良性替代。2023年,全省发行民营企业债务融资工具603亿元,居全国首位;发行科创票据250亿元,落地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知识产权资产支持票据,为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进行积极探索。

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通过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利率政策传导效果进一步增强,存量贷款和新增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规范存款市场竞争秩序,整顿手工补息,建立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稳定银行端负债成本,增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推进减负降本专项工作,推动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等降低担保费、保险费等费用,减轻企业负担。2024年上半年,全省新发放企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分别下降0.3个和0.49个百分点,为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融资覆盖面明显扩大。浙江省分行将推动扩大融资覆盖面作为优化结构、提升服务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首贷户拓展”专项行动,制定全国首部省级层面首贷户拓展考核办法,搭建全国首个首贷户统计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定期更新全省无贷户企业名单,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首贷户拓展行动开展以来,全省累计48万户从未获得过银行贷款的小微企业首次获得信贷支持,小微企业贷款覆盖面提高11个百分点。

融资满意度持续提升。在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过程中,突出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造价值。近年来,浙江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持续完善,全省169家地方法人银行制定长效机制实施细则,1700余家金融机构向社会公示“授权”“授信”和“尽职免责”三张清单。“小微企业信用融资破难”“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融资服务效率持续提高,市场主体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责任编辑 纪崴)

中国金融杂志
《中国金融》杂志以“权威、专业、理性、前沿”为理念,以“高端权威、高层读者、高效传播”为特色,以宣传金融政策、分析金融运行、报道金融实践为主旨,长期服务于金融改革和发展、服务于金融中心工作、服务于金融从业人员,是国内外了解中国金融的重要载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