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西方关于慈善文化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而且随着时代进步,慈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和发展?慈善文化有不变的核心精神吗?
达照法师:中西方的慈善文化确实不同,二者思想的源头不一样。
中国人敬天爱人,更加尊重自然的规律,对大自然规律跟身心的关系研究得很透,把自己和天地万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从早期“天地同观”到后来的“家国同构”,爱家爱国爱天下、“修齐治平”就构成了中国几千年善的传统。
大乘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它“众生同体”的思想也把外在世界跟人的内在生命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华严经》讲“身土不二”“依正庄严”“依报随着正报转”,儒家的“三纲五常”,这些都是考虑人自身跟世界怎么和谐相处,怎么能够像上天一样有好生之德、生生不息,这就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行善思想。
中国慈善文化还有非常实用的一点:行善有什么好处?儒释道的善,背后贯穿着因果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因此就变得很合理。
西方传统慈善文化的背景是2000多年前的一神论。人活在世上,需要跟世界有链接。中国人是自己链接,儒家讲的“恻隐之心”或者“为天地立心”,佛教讲“清净法身遍一切处”,这个“心”它是包含天地的。
西方文化中的个人就是个人,个人跟大自然的关系怎么解释?他们用上帝创造万物来解释。人是万物之一,上帝把天地万物链接在一起。上帝爱世人,个人的善法也要爱世人。不是你为世人做好事,世人就直接给你回报,而是你要得到上帝的宽恕,通过上帝来统一协调、安排你的善。如果不信上帝的话,善就变得没有意义——你的善跟未来有什么关系呢?你的善对别人有什么用?你个人跟他们没有链接嘛。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西方宗教用信仰上帝解决人跟大自然的链接问题。
文艺复兴以后,直到现代,西方很多新思潮慢慢出来了。有些人开始不从信仰宗教的角度去行善。他们的善是建立在人间、现世的善,包括崇尚民主。崇尚民主就要尊重个人,对个人的尊重就变成对大自然要尊重,对小动物也要尊重,甚至对一株花一棵草也要尊重。他们认为个人也要去链接,通过善的行为链接,用大众认可的普世价值的一些方式链接,比如说救灾救难——也不是想到天国去,而是觉得这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怀。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链接?我觉得,如果用现在科学的话说,恐怕是提升生命的维度,这是以上三种慈善文化的共同点。当维度提高,当你个人的力量变成集体的力量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力量高起来了。提高维度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就是善。其实善背后就是爱他人,爱就是链接。比如男女之间的链接,父母子女的链接。中国人为什么首先要“动之以情”,情是一种链接。
如果用现代语言去解释,我们把慈善叫大爱,用儒家的话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自然,爱科学,爱人,爱动物,爱一份职业,当你这种爱的心发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种善心。慈善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就是爱,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就是维度提高。
(待续未完)
“安福月捐”项目简介:
An Foundation
“安福月捐”项目旨在通过月捐形式帮助更多困难家庭的老人和孩子,通过安仁坊或社会组织,帮扶经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或家庭陷入困境的老人、孩子,改造家居环境、补充生活物资、缓解家庭困境,同时为老人提供倾听陪伴服务,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助学、提供优质的课程和图书资源等)。怀老慈幼,崇孝敦仁。
👇了解点赞 让爱流动👇
观看安基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