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中国慈善文化有什么特点,其源头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
达照法师:我认为,中国慈善文化的源头就是孔孟老庄思想,他们的善就是“道德仁义”。“道”就是天,“德”就是地,“仁”就是人,“道德仁”就是从天到地到人。“义”就是在当资源有限,社会不协调的时候,要作为牺牲者——做义工就是牺牲,愿意吃亏,这是“道德仁义”。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很乱,诸子百家他们都有家国情怀,大家都在想怎么治理好国家社会。
在同一时期,印度的释迦牟尼佛也考虑到这些问题:人活在世上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能把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和它背后的原理讲清楚?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佛教在两汉之际传进来以后,对中国善的思想是有一个规范作用的,在理论上将它系统化。
中国的善过去有点抽象:天是大善,但天是虚的,不容易把握。圣人的境界是善,“止于至善”,但离普通人太远。佛教传进来以后,它讲有世间有三恶道三善道,世间的恶跟善是对立的,而出世间的解脱道和菩提道是超越善恶的,使得中国善的概念更加具体了。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三教开始慢慢地趋于和谐,互相认同。隋唐时期,三教开始进行分工合作:道家负责修身养性;儒家负责“齐家治国平天下”,从隋朝开始、清末废除的科举考试都是按儒家的标准,这段时间都是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社会,儒家的善就是治理天下;佛家负责明心见性。这种分工合作就开启了唐宋中国文化大气的局面。
之后,宋明理学对善的思想进一步发展。王阳明的“心学”把心的本体,心跟善的关系,心跟天下的关系,心跟一切哲学的关系,用四句话予以概括,是对中国善的思想很好的一个诠释。
第一句叫“无善无恶心之体”。儒家原来是讲“至善”的,理学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其实是受禅宗的影响,把圣人的境界从善恶里面跳出去的,所以悟到无善无恶就是心的本体。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说心一动,它就有二元对立,一对立它就有善恶。
第三句“知善知恶为良知”,就是你的心之体是般若无知的,无知的体在生命中怎么能够起用?它生起的作用就是知道善恶,知道好坏,知道六道,知道因缘果报,知道一切缘起法,这叫良知。
第四句“行善去恶为格物”,就是说你要把善恶的两个格子分清楚,伤害人的东西放在一个格子里,不伤害的放在另一格子里。后来明代的云谷禅师给袁了凡先生说的功过格,实际上是王阳明讲的格物:功是红点,放一个格子;过是黑点,放一个格子。你每天在格子里面放东西,红的多就是善多,黑的多就是恶多,包括你的起心动念。这样行善,就变得非常具体,可操作。
以上就是慈善文化在中国的演变,从最早的模糊到后来的越来越具象。
问题:佛教文化对慈善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比如我们常说的“慈悲”,其实包含“与乐”和“拔苦”两重含义。佛教文化对我们开展公益慈善事业有哪些指导意义?
达照法师:慈悲是佛教一切善法的源头。佛教的善分两种,一种是培养福报的,在解脱悟道之前,要以善心来作为生命的动力。佛教六道里面分善道、恶道,堕恶道是因为顺着贪嗔痴趋向恶法,升善道是因为修戒定慧趋向善法。
善法叫顺解脱法,你顺着善,顺着顺着你就解脱了。就像柯受良飞跃黄河,顺着跑道往前冲就冲过黄河了,没有跑道就冲不过去。佛教的第一种善就是通常人世间的善。佛教认为人是三善道里面最低的一道,行善是人的价值所在。行善,你的境界会得到提升,福德各方面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正常人应该走的道路,叫顺解脱法。
至于恶,恶是相对的,恶就是你的内心有纠结,行为有痛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个是走下坡路的。所以修行叫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第一种善,比较接地气的。大家都可以通过因果的规律来观察到,然后知道要改善自我,把自己做得更好一点。
改善自我以后,有时候需要一些热心。“吃亏是福”,你做义工在物质上是吃一些亏,但是你在精神上得到提升。别人对你的辱骂或者误会,你通过忍受生起来的原谅包容,会使你的心量变得更大,你的境界更高起来了。表面上吃亏,实际上福报是更大了。
佛教的第二种善是“同体大悲,无缘大慈”。通过证得无我的解脱之后,佛发现众生是同体的,“清净法身遍一切处”。菩萨是“同体大悲”,一方面像尊重佛一样尊重众生,另一方面,菩萨生起大悲心怜悯众生。
那怎么帮助众生呢?菩萨是“无缘大慈”,就是无条件地去帮助众生,帮助的方法主要是“与乐”——给众生快乐,然后是“拔苦”——让众生不要苦。菩萨一方面在物质层面帮助众生,一方面在智慧层面启发他,帮他发起善心,让众生愿意趋向解脱。
由此可见佛教慈善文化的特质:第一是尊重众生;第二是对众生的苦感同己受;第三是无条件给众生快乐。但这是大乘菩萨境界,普通人是做不到的。普通人如果觉得做善事有好处,比如说子孙后代会更兴旺,身体会健康,那他会乐意去做善事。用这些去鼓励他做善事,也是可以的。
“安福月捐”项目简介:
An Foundation
“安福月捐”项目旨在通过月捐形式帮助更多困难家庭的老人和孩子,通过安仁坊或社会组织,帮扶经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或家庭陷入困境的老人、孩子,改造家居环境、补充生活物资、缓解家庭困境,同时为老人提供倾听陪伴服务,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助学、提供优质的课程和图书资源等)。怀老慈幼,崇孝敦仁。
👇了解点赞 让爱流动👇
观看安基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