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由过去落后的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慈善文化建设要如何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达照法师:我们安基金的“七安计划”其实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它主要是慈善文化建设。因为人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衣食是最重要的。当人都能吃饱穿暖的时候,他在精神上是会有更高的要求。精神的要求我们拿什么去满足他,通常是以文化去满足。我们看到文化,觉得这个东西好,很喜欢。心里就种下了种子,明天可能就开始改变。比如说你家里本来乱糟糟的,你看别处很干净,心里想“这个好,我回去也打理”,你就开始变化了。
文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宗教造像、宗教建筑,宗教音乐包括唱念,这些都是文化。具体的一些文化活动,你参与以后,你的身心气质就得到改变。另外,在一个艺术、精神的世界里面,它可以塑造一套价值体系,确实也能让人感觉到精神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有时候比物质的满足感要更深刻更久远。
艺术文化是要通过一个动作、一个东西来表达的。宗教文化它有时候直接契入心灵,连那个表达都不要。比如参禅的人,要把所有的相都扫掉,直接回归你心灵,所以禅宗文化更契合一些知识分子。因为禅宗它宗教表象的那些东西已经没有了,它直接从你的心灵上去提升。很多哲学家的思想包括儒家的王阳明,没有什么能在形式上作太多的表达,但宗教文化比如佛教,它接引的面更广。有些人他没有那么高的思想觉悟,但可能通过一个佛像,他就可以得到提升。
所以安基金通过慈善文化建设,通过对心灵的直接引导,通过对身体老病死的关心,通过对环境的关怀,通过对教育公平的促进,还有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各种灾害的救援,基本上把文化、社会发展,还有心灵抚慰,以及对人生老病死的关怀都包含在里面。“七安计划”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文化元素。
问题:中西方慈善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轨迹,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之上的。随着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加速和扩大,在慈善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较之以往更为明显。我们应该抱着什么的态度看待这种碰撞和融合?
达照法师:这个确实是个大问题。早期,我们中国善的概念会让人觉得很高,能够“止于至善”那就是圣人,好像遥不可及。佛教传入以后,人们意识到圣人不在善恶的境界里,然后佛教又对现实世界的善恶进行了规范化,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敬天爱人,认为人死后是要归天的,是要对祖先的在天之灵祭祀的。中国人讲“鬼者归也”,人死回归天上,需要这样一种灵性的归属感。既然人是有灵的,那就要尊重人,进一步就是“民胞物与”,人都是我的同胞,我应该帮助他人,然后再扩散之,就是要爱护动物,要爱护大自然。儒家善的体系没有特别完善,还是停留在以人为本。如果是要追求觉悟,像老子就是要追求圣人之道——自然的规律,就要遵从自然规律并悟到你跟它是一样的。所以行善的时候,既要认真入世,同时也要放得开,放得下,要跟天一样的自然。这是儒家、道家留给中国人的慈善文化基因。
大乘佛法传入以后,把灵讲得更具体了。你跟佛是一样的佛性,只是被无明盖住了。这个是大善——对每个人你尊重他跟尊重佛一样。这种对灵性的追求、认可和崇拜也就达到极致——众生都是未来的佛。对人的尊重虽然是核心,但佛教的尊重还扩大到动物,甚至按佛教“众生同体”的观念,不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是“九法界共同体”。九法界众生都能成佛,这种心量一下子就扩大了。
再往上,就是对大自然的尊重。佛经中有“草系比丘”的故事,佛主张连一棵草也不能随便踩。对捏死一个蚂蚁,很多人没任何感觉。佛觉得蚂蚁也有觉性——它知道逃跑。佛能感受到它的痛苦和不愿意。佛教的苦乐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叫“逼迫性”,你逼迫别人就是恶。又比如贪欲,贪东西也没有逼迫别人,但如果贪习惯了,下次得不到就很痛苦。逼迫自己产生的痛苦也是恶。
所以,中国的善它涵盖了善的本身,到灵性,到对大自然,到对每个众生的爱护,在这个基础上再来谈善恶,是究竟的。
西方文化传统的善,如果变成一种政治正确是有问题的——你为了一部分人,另外一部分人的死活你都可以不管。从中世纪西方的宗教审判,到现在中东国家的宗教纠纷,都是站在“我是正确的你是错的,我就把你灭掉”的立场,把灭掉别人当成是善——这种就不应该说是善。他们站在世俗生活的角度,认为动物是上帝造起来给人吃的,他们的善最多也就是与人为善,不包括动物。
我觉得包含大乘佛法在内的中国文化的善,它对生命的尊重是达到极致的。如果对生命没有一个总体的认知,没有那种达到极致的尊重,你的善还是小善。小善如果伤害到别人其实是大恶。人类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以善的名义,以道德的名义做最缺德的事情。以道德的名义,用“胡萝卜加大棒”随便敲打别人,这其实是恶的行为——掠夺。
另外要讲的是,现在社会人心,都在趋向于物化,趋向于量化,好像管理起来很规范。看上去物质是发展了,但是人心、情感是没法量化的,它是一个抽象的、精神的世界。所以,社会越趋向于量化,人的心灵其实越荒漠化,人对自然界的敏感度越麻木。这种麻木其实是蛮痛苦的,心灵它需要更好的提升——当然,大家都物化的时候,一个人因物化而受痛苦,我们去帮助他也没错,但只是小小的一滴善。如果你帮他在情感上、情绪上能再提升一点;你个人能够提升,然后再帮助别人,自利利他;再提升,像佛教文化中的大乘菩萨一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让一切人的生命都得到最好最圆满的呈现,这个才是真正完美的善。所以,我觉得未来慈善文化应该按照这样的思路去理解。
“安福月捐”项目简介:
An Foundation
“安福月捐”项目旨在通过月捐形式帮助更多困难家庭的老人和孩子,通过安仁坊或社会组织,帮扶经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地区或家庭陷入困境的老人、孩子,改造家居环境、补充生活物资、缓解家庭困境,同时为老人提供倾听陪伴服务,为青少年儿童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助学、提供优质的课程和图书资源等)。怀老慈幼,崇孝敦仁。
👇了解点赞 让爱流动👇
观看安基金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