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丨关注我们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化石能源替代的重要力量。9月26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第四场主题会议召开,以“生态优先——推动新能源发展,加快全球交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来自各国交通、能源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的负责人齐聚一堂,积极建言献策。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2024)第四场主题会议交流发言。本报记者 索梦瑶 摄
本次会议聚焦《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通过盘点成功案例、探讨解决方案,以加快动员全球交通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行业与绿色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交通网和能源网的协同衔接、共建共享,推动全球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交通绿色低碳水平持续提升
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在落实‘双碳’目标,积极推动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加强规划政策协同,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创新关键技术装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沿线新能源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工具新能源替代,完善交通运输新能源供应体系,有序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本次会议主席,中国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国家铁路局党组书记、局长费东斌在致辞中表示。
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过程中,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40万辆,累计建成充电基础设施近860万台、加氢站超过450座。在铁路领域,9个型号的新能源铁路机车已成功下线,今年将实施200台新能源机车替代,推动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更新,减少燃油消耗。
“近年来,南航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并形成了以飞机绿色飞行、节能减排、降低地面能耗、旅客绿色出行为主要抓手,覆盖航空运输业全过程的一套绿色发展模式。”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副总经理吴榕新介绍,近10年,南航引进新一代节油新飞机约501架,退出196架老旧机型,大力推动可持续航空燃料使用,成为SAF(可持续航空燃料)首批试点单位。
加快建设低碳绿色船队和燃料,着力探索打造第五代港口,完成中国航运业首单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挂钩的银行贷款……近年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多项绿色低碳转型实践成果取得亮眼成绩。“下一步,中远海运将以ESG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可衡量、可评估、可鉴证、可持续的交通绿色低碳转型解决方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张勇表示。
马士基集团制定了到204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比航运业绝大多数同行领先了至少10年。马士基集团北亚区首席代表彦辞表示,能源绿色转型,中国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希望政府部门、企业等相关各方携手合作,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作为交通大国,中国在推动国内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也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看来,一方面,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激烈竞争,实现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快速发展,因其质量高、价格经济成为出口“新三样”,为全球交通系统电气化和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基础。另一方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持续深化务实合作,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持续分享中国经验。
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绿色转型,需要各环节共同发力。除了提升交通工具和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优化运输结构也是关键之一。
肯尼亚道路及交通部部长戴维斯·金穆泰·奇尔奇尔分享了该国的案例。他介绍,肯尼亚在国家气候变化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几项措施,包括将货物和乘客从公路转向铁路、提高国家车队效率、投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鼓励航空和海运部门发展低碳技术。“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立伙伴关系,创造可持续的海运解决方案,特别是针对新鲜农产品或易腐食品,共同开发冷藏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如港口和内陆集装箱仓库的冷藏货车和冷藏点。”戴维斯·金穆泰·奇尔奇尔补充说。
应对挑战加强合作共建共享
打造绿色交通体系既是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UNESCAP)交通司司长任为民介绍,亚太地区占到了全球交通相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1%。目前,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出台了《低碳交通方面继续合作倡议》,旨在推动各国更好地进行交通和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讨论;出台了《亚太电动出行倡议》,旨在加强区域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并且促进能源、交通、财政等领域合作。任为民认为,电动汽车在气候行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电动车辆的增长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提升,建议将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中,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而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和供给。
海上运输为全球近90%的贸易提供便利,发挥着关键作用。虽然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海运的碳强度较低,但仍占全球碳排放量的约3%。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戈斯认为,推动海运行业脱碳必须要有包容性,目前国际海事组织提供各种培训,涵盖替代燃料、先进数字工具、新兴技术、网络安全、电子认证、心理健康和性别平等方面内容。“要实现数字化多样性的目标和去碳化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过去取得的成就让我们充满信心。”阿塞尼奥说。
在丹麦海事局局长安德烈斯·诺赛斯看来,合作至关重要,他认为没有哪个国家或公司能够单独实现全面的绿色转型。为实现到2050年净零排放的目标,他呼吁关注两个层面问题,首先是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其次,为实现这些目标创造切实可行的途径。在他看来,经济激励对于加速这一转变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将在化石燃料和更环保的替代品之间弥补成本差距。
“绿色交通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我们现在需要在各个方面采取行动。”国际道路运输联盟(IRU)秘书长翁贝托·德·布雷托表示,该组织制定的脱碳路线图——绿色契约覆盖道路交通运输、能源、基础设施、汽车制造商、托运方、运输服务用户等,在实践层面要实现真正的绿色交通一定要通过集体协作,既要提高运输工具能效又要稳步推出替代燃料。他举例说,可以通过远程信息处理技术来培训驾驶员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利用数字平台实现装载能力最大化。
聚焦关键技术创新融合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的低碳化技术核心与未来发展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对于未来发展,中国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表示,中国的交能融合要不断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对接新需求。一是要更加聚焦基础设施融合建设,重点推动光伏廊道、光储充一体化、零碳服务区建设;二是更加聚焦关键技术的创新攻关,开展长续航动力电池、快充桩、电动重卡、氢燃料电池等重点需求方向的技术攻关;三是更加聚焦标准化建设和政策服务,鼓励能源与交通领域智库专家联合开展交能融合标准规范体系研究。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部原副部长黄卫认为,交通运输领域减碳要重点聚焦提高基础设施设计和使用年限、用好固体废弃物和碳足迹的管理与交易三大方面内容。“如果把碳足迹管理做好,像工程预算一样知道每个环节能够消耗多少碳排放,把这个管理好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将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商机的行为。”黄卫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总经理倪真分享了交通绿色低碳转型的实践经验。聚焦绿色公路、绿色港口、航道、船舶、机场等方面,中国能建开展了系列工程实践。比如,投资建设了全国首个全路域交能融合示范项目——山东枣菏高速公路,同时还开展了独库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改扩建等不同场景、不同阶段的公路交能融合实践探索。远洋航运和航空领域,中国能建聚焦绿色氢氨醇制备,在黑龙江双鸭山等地建立了绿氢生产基地,全面整合资源与力量,打通了绿色燃料制备、储备、加注全产业链。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商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来突出科技创新,加速产业绿色转型。“我们以中国高铁标准和质量来加快清洁能源装备的产业布局,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的发展格局。”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存增表示,该集团已经形成国内布局最全的风电整装产业链,风电整机被喻为“竖起来的高铁”,累计销售达1.3万台。
本文来源:中国交通报
智能新能源船舶技术产业联盟秘书处
编辑整理
联盟联络人:
申老师:552199785@qq.com
汤老师:txj73@w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