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沉没》:真实的千钧重量

文摘   2024-09-20 17:08   北京  

真实是最有力的叙事


里斯本丸轮船。

1942年9月,一艘名为“里斯本丸”( Lisbon Maru)的日本战舰,运送了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出发前往日本。这些战俘到达日本后,将被作为劳工使用。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没有张贴运送战俘标志,导致它在中国东极岛附近海域被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判为战船,发射鱼雷击中。

之后的25小时,里斯本丸这个庞然大物逐渐沉入茫茫大海。日军为了防止战俘逃跑,用木条和帆布钉死三个船舱出口,封锁英军战俘的逃生可能。在英军奋力打开船舱口逃上甲板之后,日军对战俘进行了疯狂扫射。

一些幸存的战俘,漂浮在冰冷的海水之中。中国东极岛的上百名渔民,用几十条渔船,救起了384个英国战俘,将他们带回渔村,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避难所。之后,日军对渔村进行扫荡,将搜出的战俘带走,只有三名战俘侥幸逃脱,被渔民送往重庆的英国大使馆……

80多年以后,中国导演方励带领团队,对里斯本丸沉船进行勘查,找到了沉船的位置,并利用声纳影像对比确定了里斯本丸的具体地点。接下来,方励的团队辗转走访英国、美国 、加拿大、日本等相关国家,寻找里斯本丸的幸存者及其后代,拍摄了电影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如实还原了这一被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

诚然,《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纪录片电影”。然而,同样是以事实为依托,纪录片电影和电视纪录片并不一样,除了运用多种材料(如当事人采访,相关照片、信函、证物等)抽丝剥茧地进行呈现以外,还运用电影拍摄中常采用的动画、音效和多样化的镜头语言,全方位地呈现了历史事件。

值得一提的是,方励导演及其团队对该事件的电影化叙事、调查与还原,超乎以往地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效果。


真实最具说服力

关于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也有过一些媒体报道,但并没有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方励团队对已有材料和线索进行取舍、选择,重新加工和整理,梳理出影片要着力表现的价值观念和影视艺术效果。

他做到了之前的报道没有做到的几件事:其一,他运用地球物理学家的专业素养,运用现代科技和团队一起找到了里斯本丸的沉船地,有力地证明了事件的真实性。其二,他不远万里追踪相关事件的当事人和后人,通过亲身采访取得了事件当事人的第一手讲述材料,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其三,他对于事件发生内部人物细节着力刻画,通过对沉船的具体时间点进行细节还原,又通过电影动画模拟了沉船发生时的具体情景。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使得电影的各个部分相互勾连,有机组成了一部没有任何炫技的朴实的电影纪录片。

“本片全部基于真实历史”,影片开始前这一震撼人心的标注,预示着这是一个严肃的历史事实。“事实胜于所有雄辩”,为这部深沉的影片定下基调。可以说,让影片震慑人心的正是这种“真实”。这种不折不扣的真实,让这部电影从依靠声光电多种手法的所有虚构影像当中跳脱出来,拥有了独特的、极具说服力的叙事。


人道主义至上

影片从“遗忘”开始。

导演不疾不徐地展现了对于此段历史的各方面的“遗忘”。无论是从对英国路人的采访,还是从对当年英军战俘的相关后人的采访中,我们都惊讶地看到了这种“遗忘”的存在。“里斯本丸沉没”这一悲剧几乎没被记录过,仿佛从未进入过历史。

这种令人诧异的“遗忘”,正是导演方励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鲜为人知”这个刺人的字眼儿,不但是对于惨死于里斯本丸之内的英军战士英灵的不敬,同时也是对于他们的后人的不公。对于这段历史的忽略是不能允许的,真相正呼唤着我们打开尘封的“历史之盒”。

影片中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它对于战争中个体命运细节的还原与勾勒:眼镜片里的照片;哥哥写给5岁小弟嘱托他照顾好母亲的家信;年轻的英国士兵与香港女孩素琴的爱情故事;报纸上全家最后一张同框的照片……这些无法被历史教科书记载的细节,刻画了活生生的普通人、普通家庭的故事,让观众身临其境地进入到电影的情节之中,体察战争中普通人的命运和悲欢离合。

除了这些灵动的细节之外,影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导演客观中立的视角,他个人的价值观则深藏在这个视角当中。一是对法西斯的批判态度。影片里,日本船长的后人亲口念出里斯本丸船长的审判纪录,这个内容和细节将意识形态和批判观念,克制地充分隐藏在影片当中。二是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也隐藏在叙述者的话语之中。

导演和制作方尽量将价值判断充分隐藏,转而将对人的命运的讲述放在了前台,尽量让“事实自己说话”,没有进行任何主观色彩的评价和干预。这些举动,都让这部影片的事实力量在克制中达到了最大。

2019年10月,一名英国战俘亲属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地点悼念。

人的尊严

正如我们在《泰坦尼克号》《敦刻尔克》等电影中看到的,在《里斯本丸沉没》当中,我们也看到了毁灭时刻的人性光芒:本可以逃出生天却重返船舱救援其他人的队长;“即使死去我想像一个英国人一样死去”的尊严;临死前将救生木板推给战友的年轻士兵;“如果一定要去见上帝,我希望我能整整齐齐”的坚定和悲怆;救人的林阿根老人脸上那充满尊严的平静目光……无一不展现了人性的高贵与尊严。诚然,战争和历史题材的影片,往往会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不过,《里斯本丸沉没》这部影片从单纯的历史和意识形态当中超拔出了一种广泛的人道主义和人性之光,从另外一个视角入手,真正达到了控诉战争与期望和平的目的。

毫无疑问,与时间赛跑对真相进行追踪,是属于勇敢者的良知游戏。如果说,这个纪录片的拍摄本身已经是一种勇气的彰显,那么对于最后时刻与生死关头,人性中光辉的描写则是另外一种残酷中的道德勇气。

诚然,《里斯本丸沉没》作为一个电影,它的价值却远超电影本身,作为对于历史真相的发掘和保存,完成了抢救历史的工作。《里斯本丸沉没》不仅仅是对于弥散着战争罪恶与人性狰狞的人类历史上“丑恶一刻”的见证,也是对人性之光的一次完整描摹。一次次,我们仿佛置身于里斯本丸那巨大的船体最后即将沉没之时,置身于遍布白喉与瘟疫的船舱底部,与那些难以呼吸的英军年轻士兵一起,亲历了里斯本丸的沉没,亲历了这场弥散着瘟疫和杀戮的可耻的战争与屠杀,见证了战争给人所造成的摧残……正如幸存老兵所言:“活下来的人并没有真正活着。”

《里斯本丸的沉没》是一次对于历史的抢救。历史的真相就如同尘封的小盒子,上面布满了灰尘,已经被人忽略和遗忘,然而,当一切被重新发掘,尘封的灰尘被抚去,真相便会活起来搅动历史的波澜和人心的海面!

影片的结尾,我们看到里斯本丸幸存者英军老兵和东极岛最后一位救人的渔民林阿根老人在2020与2021年前后去世。可见,如果方励导演不去“抢救”这段历史,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与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失之交臂。而正是这一次及时的捕捉与抢救,才让亲历者能够留下最后的影像,亲自向我们讲述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部电影,那么英国老兵的后人也许永远无法得知他们的父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到底经历了什么。而他们只会得到一个冰冷的答案:“死于二战中的一艘沉船”。如果没有这部电影,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后代都无法得知这一真相。

正是这部电影还原了真相,给予了历史以真实,给予了人性以尊严。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所有亲身经历的人鲜活了起来,重新具有了温度,让无论是当事人的家属和后人,还是观看影片的我们,都不仅仅是“隔岸观火般”地看待这段战争和历史,让我们真正进入这段尘封的历史之中,感受到活生生的人的命运,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价值。
(作者系诗人、书评人)

作者:袁永苹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万小军


往期 · 推荐

5年,他们为国际红十字运动填补空白

当配捐终于成为公益节的配角

福利院的残障孤儿们,去运动!

小慈邀你“在看”一下

中国慈善家杂志
以慈善的角度看中国。中国新闻社主管,中国新闻周刊主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