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而把怒气当做是为了达成目的的唯一手段和工具

文化   情感   2024-08-13 14:51   广东  


如梦烟萝的第27篇原创文章
文|如梦烟萝


有时候,我们常常急着挣脱束缚,探索世界,却发现,其实对于自己,我们尚且知之甚少。比如,愤怒这件事。 

我们常因别人的言行生气发火;因为家庭的琐事破口大骂;甚至也因为自己的失误和失败对自己生气。

面对愤怒,我们或许以为它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然而,《被讨厌的勇气》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也就是说,愤怒,实际上是你为了达到震慑他人、使其屈服的目的而刻意制造的情绪。

这一观点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念“目的论”相呼应,它指的是主体往往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借口。

在他看来,愤怒也是如此。愤怒的人不是真的愤怒,不过是试图通过震慑别人来满足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



01.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青年正在咖啡店看书,从他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青年刚买的新衣服上。

此时,一向温和的青年勃然大怒,忍不住对服务员大发雷霆。

青年说自己当时完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然而,真相是,即便青年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他道歉,然后用抹布擦拭或者清洗。

总之,服务员会想一切办法去弥补青年的损失。

尽管如此,青年还是选择了大声地呵斥服务员。

为什么明明心平气和地沟通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青年却非要选择大发雷霆这种更加激烈的方式呢?


很显然,比起心平气和地沟通,大声呵斥则不用讲更多道理,仅用对方的心虚,就能一招致命,轻松达到使对方屈服并道歉的目的。

有了这一目的后,青年便采取了“愤怒”这种情绪。

养过孩子的父母肯定能理解这种感受。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儿,你本可以耐心跟他讲道理,不用发怒就可以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可多少父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教呢?于是,情急之下,打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用讲任何道理,凭威力就能让孩子乖乖地服从。

所以,作为相应手段,你刻意制造出了“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不再是感情的自然流淌,而成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震慑手段。



02.

愤怒,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辩称“在青年那种情况下,谁都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这么多的思绪,

愤怒完全是不经过大脑思考而直接迸发出来的情绪,并不是说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假装生气。”

这话没错,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但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就好比生活中的孩子们,生来就会察言观色,轻松拿捏大人的情绪。

有的在父母面前调皮捣蛋,可在还没混熟的人面前表现得乖乖巧巧;

有的在和善的母亲面前顽皮乖张,可在爸爸面前温柔得像只小奶狗,十分听话;

有的在家里“无恶不作”,可在学校里又是另一番模样……

不仅小孩儿,大人同样如此。

设想如果你正在和孩子大声争吵。突然,你听见手中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孩子班主任打来的。

尽管此时的你还在气头上,那么接下来你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去接听电话呢?接听完之后又会怎么继续面对孩子呢?

我想,绝大部分人肯定先是彬彬有礼地接听电话,然后勃然变色,继续训斥孩子。

你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孩子们在不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以及成人在特定情境下对愤怒的控制,都证明了一点:

所谓的愤怒,其实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不论青年,孩子,还是教训孩子的母亲,他们的愤怒都是真实的。但是,它完全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控制的。

愤怒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你可以选择发火去强迫别人屈服于你,你也可以选择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换取一场平等的交流。

不仅愤怒,其实,你的自卑和脆弱、骄傲和自信,甚至你的社恐和社牛症,

诸如此类,都是你为了让自己呈现什么样,而给自己贴的标签,真实的你往往比你想的要更加善变,更加强大。

当你取得了一些成就时,你发现自己也可以变得自信;

当你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雨后,你发现脆弱的自己也咬着牙挺过了一路;

当你在公众场合顺利完成讲话时,你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胆怯;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抱着某种目的活着,所有的行为也基本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选择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选择积极的目的,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拥有积极的人生;

选择消极的目的,那你只会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过去就像是一杯18度恒温的井水,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你夏天喝,会觉得它很凉爽,冬天喝就会觉得它温暖。

关键不在于这杯水它多少度,而是你如何诠释它。

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也千万不要给自己下定义,陷入自证的圈套。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03.

发怒并不是有效的交流工具



发怒,实际上是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试图通过以震慑和威力的方式让对方服从和认可我们的需求。

这也说明,发怒其实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人与人之间除了发怒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交流。

我们即使不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取得别人的认可。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怒气自然会消失。

曾经的我性格暴躁、爱生闷气,极易迁怒身边亲近的人。

与人发生争执时,说不了几句话我就丧失了交流的耐心,因为我始终觉得,人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轻易被改变的。

与其费尽口舌,还不如直接采用发怒的方式让其意识到严重性,逼迫对方顺从自己的心意。

可是,发怒一时爽,事后悔青肠。

这种方式虽然一时痛快,却往往伤人伤己,破坏关系。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伤疤留下了,或许永远都无法愈合。

后来,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开始慢慢学会审视自己的愤怒。

我意识到,易怒并非因为我性情急躁,而是因为我不了解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追求快速解决问题固然好,但不应执着于“愤怒”这种不合理的方式。

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力量,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平等、理性的态度去沟通,就没有什么问题是语言解决不了的。



写在最后

 

愤怒作为交流手段,虽简单快捷,却往往效果不佳,甚至有害无益。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明明知道愤怒的危害,却依旧固执己见,不肯做出改变。
就好比喜欢吸烟的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仍难以割舍。
我们并不是不改变,而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比起变化带来的不安、不确定,我们更倾向于维持轻松、安稳的现状,即使对现状感到不满和不自由。
人就是这样,胆小到不敢向前迈进一步,不敢亲手创造幸福。
正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所写:
“我们都是胆小鬼,胆小鬼连幸福都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甚至会被幸福所伤。” 
愿我们都能勇敢地做出改变,告别愤怒,学会用语言的力量去跟别人耐心地沟通交流。
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让对方屈服”的目的,而是善于倾听包容一切,允许自己做自己,别人做别人时,你会发现,与人交往如此简单,生活的每个瞬间原来可以如此美好。
点  和 在看 ,与你共勉!
 

  ◆    
 

往期推荐
《悉达多》:所有的经历都是成全,所有的瞬间皆为圆满
二刷《悉达多》才发现,最经典的5句话,读懂人生就顺了!
《我与地坛》:内心强大的修炼法,允许一切发生
《我与地坛》里那些唯美治愈的句子,句句封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你为什么容易抑郁?

作者简介
我是如梦烟萝,一位90后深漂搬砖人,专注读书写作,个人成长。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关注我,陪你一起慢慢变好!

    我是如梦烟萝,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如梦烟萝
专注读书写作,个人成长的90后深漂人。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关注我,陪你一起慢慢变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