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常常急着挣脱束缚,探索世界,却发现,其实对于自己,我们尚且知之甚少。比如,愤怒这件事。
我们常因别人的言行生气发火;因为家庭的琐事破口大骂;甚至也因为自己的失误和失败对自己生气。
面对愤怒,我们或许以为它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然而,《被讨厌的勇气》却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
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完全是“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也就是说,愤怒,实际上是你为了达到震慑他人、使其屈服的目的而刻意制造的情绪。
这一观点与阿德勒的心理学理念“目的论”相呼应,它指的是主体往往为了达到自己某种目的而制造出来的借口。
在他看来,愤怒也是如此。愤怒的人不是真的愤怒,不过是试图通过震慑别人来满足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
01.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书中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青年正在咖啡店看书,从他身边经过的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青年刚买的新衣服上。
此时,一向温和的青年勃然大怒,忍不住对服务员大发雷霆。
青年说自己当时完全压抑不住心中的怒火,那完全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然而,真相是,即便青年不大声呵斥而是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应该会诚恳地向他道歉,然后用抹布擦拭或者清洗。
总之,服务员会想一切办法去弥补青年的损失。
尽管如此,青年还是选择了大声地呵斥服务员。
为什么明明心平气和地沟通也能达到同样的结果,青年却非要选择大发雷霆这种更加激烈的方式呢?
很显然,比起心平气和地沟通,大声呵斥则不用讲更多道理,仅用对方的心虚,就能一招致命,轻松达到使对方屈服并道歉的目的。
有了这一目的后,青年便采取了“愤怒”这种情绪。
养过孩子的父母肯定能理解这种感受。
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儿,你本可以耐心跟他讲道理,不用发怒就可以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可多少父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调教呢?于是,情急之下,打骂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用讲任何道理,凭威力就能让孩子乖乖地服从。
所以,作为相应手段,你刻意制造出了“愤怒”这种情绪。
愤怒,不再是感情的自然流淌,而成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震慑手段。
02.
「愤怒,是你主动选择的结果」
说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辩称“在青年那种情况下,谁都不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整理出这么多的思绪,
愤怒完全是不经过大脑思考而直接迸发出来的情绪,并不是说为了某种目的而故意假装生气。”
这话没错,愤怒的确是一瞬间的感情,但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就好比生活中的孩子们,生来就会察言观色,轻松拿捏大人的情绪。
有的在父母面前调皮捣蛋,可在还没混熟的人面前表现得乖乖巧巧;
有的在和善的母亲面前顽皮乖张,可在爸爸面前温柔得像只小奶狗,十分听话;
有的在家里“无恶不作”,可在学校里又是另一番模样……
不仅小孩儿,大人同样如此。
设想如果你正在和孩子大声争吵。突然,你听见手中的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孩子班主任打来的。
尽管此时的你还在气头上,那么接下来你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去接听电话呢?接听完之后又会怎么继续面对孩子呢?
我想,绝大部分人肯定先是彬彬有礼地接听电话,然后勃然变色,继续训斥孩子。
你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女儿,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孩子们在不同人面前的不同表现,以及成人在特定情境下对愤怒的控制,都证明了一点:
所谓的愤怒,其实是一种可放可收的“手段”。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
不论青年,孩子,还是教训孩子的母亲,他们的愤怒都是真实的。但是,它完全不是被动的,而是可以控制的。
愤怒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你可以选择发火去强迫别人屈服于你,你也可以选择用更加温和的方式来换取一场平等的交流。
不仅愤怒,其实,你的自卑和脆弱、骄傲和自信,甚至你的社恐和社牛症,
诸如此类,都是你为了让自己呈现什么样,而给自己贴的标签,真实的你往往比你想的要更加善变,更加强大。
当你取得了一些成就时,你发现自己也可以变得自信;
当你经历了人生中的风雨后,你发现脆弱的自己也咬着牙挺过了一路;
当你在公众场合顺利完成讲话时,你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胆怯;
......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抱着某种目的活着,所有的行为也基本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选择什么样的目的,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选择积极的目的,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拥有积极的人生;
选择消极的目的,那你只会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过去就像是一杯18度恒温的井水,这是客观事实。但是,你夏天喝,会觉得它很凉爽,冬天喝就会觉得它温暖。
关键不在于这杯水它多少度,而是你如何诠释它。
人生不是别人赋予的,也千万不要给自己下定义,陷入自证的圈套。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03.
「发怒并不是有效的交流工具」
发怒,实际上是我们在与他人互动时,试图通过以震慑和威力的方式让对方服从和认可我们的需求。
这也说明,发怒其实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人与人之间除了发怒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交流。
我们即使不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取得别人的认可。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怒气自然会消失。
曾经的我性格暴躁、爱生闷气,极易迁怒身边亲近的人。
与人发生争执时,说不了几句话我就丧失了交流的耐心,因为我始终觉得,人是不可能三言两语就轻易被改变的。
与其费尽口舌,还不如直接采用发怒的方式让其意识到严重性,逼迫对方顺从自己的心意。
可是,发怒一时爽,事后悔青肠。
这种方式虽然一时痛快,却往往伤人伤己,破坏关系。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些伤疤留下了,或许永远都无法愈合。
后来,我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开始慢慢学会审视自己的愤怒。
我意识到,易怒并非因为我性情急躁,而是因为我不了解发怒之外的有效交流工具。
追求快速解决问题固然好,但不应执着于“愤怒”这种不合理的方式。
我们应该相信语言的力量,只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真诚、平等、理性的态度去沟通,就没有什么问题是语言解决不了的。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