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之年,你一定要读读《被讨厌的勇气》。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疗愈和自我成长的工具书。
作者采用青年和哲人对话的形式,向我们探讨了人际交往、如何获得幸福以及人生意义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问题。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之源,同样也是幸福的来源,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
我精心摘选了书中非常反常的10句话,句句经典,句句戳心,希望能带给你一些感悟和启发。
1.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黑塞说:“真正的自我,就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
诚然,过去的经历固然重要,它塑造了我们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造就了现在的自己。
但是,一味地抱怨过去,抱怨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并不能改变什么。
除了深受其累和原地踏步,没有任何意义。
经历不会决定什么,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决定我们的生活,说到底,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如何生活。
阿德勒认为,一味依赖原因论,一直深陷过去的泥潭,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人不应该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永远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2.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面对调皮捣蛋不爱学习的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丈夫、无意冒犯的陌生人时,我们常常绷不住自己的情绪,朝他们发泄心中的怒火。
我们把愤怒当做是情绪的自然流淌,认为它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可我们是否想过,如果所有盛怒之下的犯罪都可以归咎于“怒气”,而并非当事人的责任,那么,这世界上9成的罪犯就都成无罪的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愤怒其实是达成某种目的捏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为了达到控制、震慑别人的目的,而选择大发雷霆,制造出愤怒的情绪。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在公司可以毕恭毕敬的对待领导;
大声训斥孩子的家长接到学校班主任的电话时,也可以自然切换成温柔亲和的语气。
这说明,所谓的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并非无法用理性去控制它。
说到底,发怒只是一种交流形态,我们即使不发怒,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取得别人的认可。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
3.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生活中,当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不堪的自己时,总想着改变,计划一步步逃离现有的困境。
可事实上,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光说不做,做事三分钟热度,精力很难集中,遇到一点儿问题就选择放弃。
到最后,时间白白逝去,我们依旧徘徊不前,一无所获。
究其根本,阿德勒认为: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早已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因为,比起改变带来的不确定,保持现状更加轻松、安心,即便我们对现状感到不满和不自由。
缺乏了“获得幸福的勇气”,相当于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勇敢踏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原本想象中的艰难曲折的路,其实并没有那么难走。
4.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追求优越性,追求进步的状态,是作为人的普遍欲求。否则,人们就不会树立某些理想或者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了。
然而,因无法达成理想产生的自卑感并不是一种病态,反而是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这说明,适度的自卑对我们而言,是有益处的。
可如果我们常常因为自己的学历低、性格胆小内向、原生家庭的创伤而觉得自己不配找到好的工作、遇到对的人、获得成功时,自卑就变成了自卑情结。
拥有自卑情结的人往往忽略“可以通过努力而改变状况的”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
但凡没有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抑或把所有不幸归咎于外界的行为,都是把自卑情结当做无法成功的借口。
说白了,就是不想成功,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
5.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生活中,我们难免与人发生争执,结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彼此都不肯退让和妥协,甚至承认错误。
这是因为,我们从始至终都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于“承认失败”。
你想,如果在陷入纠纷时,你确信“自己是对的”,那么这种坚信就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的”,最终演变为“我必须获胜”的胜负之争。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但是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
此时,谁又甘心认输呢?
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所以,无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人如果过度拘泥于眼前的胜负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只有戒掉胜负,才能进退自如,从容自在。
6.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
我们常常被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左右为难。
比如,身边的朋友或者同事找你帮忙,帮还是不帮?帮了自己受苦受累,不帮又怕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又如,亲人有急事找你借钱,借还是不借?借吧,自己手头也没多少钱,不借,又怕对方心里记恨。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该考虑的,我们也不应该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有句话说得好: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无论做什么,保持边界感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如何保持边界感呢?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原则,即分清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
既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能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要靠自己修行的,不要过多地去介入他人的因果,也不要承担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7.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如果你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人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择让你选的话,你会选择哪个?
我相信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因为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别人讨厌。
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费尽心思想要满足他人的期待,获得身边人的赞许和认可,即便疲惫不堪也乐此不疲。
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阿德勒说:“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别人讨不讨厌你,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也不能干涉;
而你选择什么样的感受,如何去看待外在的评价却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也无权干涉。
人生是自己的,我们根本无需承担外界的压力负重前行。
一个人只有学会屏蔽外界的干扰,听从内心的声音,忠于自我,才能收获自由和幸福。
8.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青年从小就不讨父母的喜欢,还经常被拿来与优秀的哥哥相比。
渐渐地,青年变得自卑敏感,对自己没有自信,也感受不到任何价值。
长期的低配得感,导致青年在人际关系中胆小懦弱,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反抗和违背他人的期待。
阿德勒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如果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把自己看得很低),那他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上下级关系,但上下级只能代表公司组织和职责、家庭地位、社会角色的差异,并不能代表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
自重者然后人重,人轻者便是自轻。
尊敬长者、遵守秩序、维护家庭和谐固然重要,然而,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更重要。
《我的外婆不内耗》中说:一个人越觉得自己贵重,就越有底气为自己争取,生活才越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9.有鼓励、有价值,才有勇气。
在人际关系中,阿德勒心理学推崇既不批评也不表扬。
因为,它认为任何评价性的语言,其背后都隐藏了一种上下级关系和纵向关系,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
比如,我们常常接收到来自家人、领导、老师的评价“不错,任务做得很好”、“菜做得很好吃”、“这次考试表现不错”,诸如此类。
虽然表扬让人愉悦,但由于双方主体地位的不平等,语气之间必然包含一股来自强者的俯视感,令人不快。
一个人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里,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所以,要想自由,就必须放弃迎合他人的标准,放弃得到别人的表扬,建立起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比起表扬,“谢谢”、“我很受用”等之类的感谢之词则显得更加纯粹和真诚。
人在听到感谢之词后,就会知道自己对别人有所贡献,进而发现自己的价值。
当人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他就真正拥有了获得幸福的勇气。
10.活在当下,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阿德勒认为,人生不是一条单行线,而是由点组成的连续的刹那。
它既没有预设好的路线,也不存在所谓的目的地。
人生就好比登山,如果把登顶作为人生的目的,那么,乘坐电梯登上山顶然后再回来也能完成。
但是,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即便最终没有登顶,登山的所有过程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同样,没有达成目的的人生也并非失败,人生旅途中的所有体验和经历都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人生总处在完结状态,所以,我们所过的每一个刹那就都是一种完结。
无需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没有目标也无妨,只要今天的自己比过去好,每天进步一点点,认真过好“此时此刻”,便是对人生的不辜负。
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