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刻相伴 办好“食”事|守护“校园餐”在行动(第5期)

文摘   2025-01-04 18:05   四川  



【编者按】“校园餐”涉及千家万户,事关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责任主体多元,社会高度关注。我省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持续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为切实做好“校园餐”管理工作,我省各地各校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守护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我们将持续推出“守护‘校园餐’在行动”专栏。


泸州市把好“三关” 守护师生舌尖安全

泸州市着力开展师生同餐、打造营养食谱、推进信息赋能,全面提升学校食堂服务质量,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切实提升“校园餐”质量。

开展师生同餐,落实“陪护关”。制发《泸州市中小学校食堂推行师生同食堂购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行师生“同餐同质同价”,落实食材同源头同批次采购、菜品同食堂同锅烹饪,师生同菜品同价格购餐,做到“同样的饭菜、同样的质量、同样的价格”,教师直接、准确、高效掌握学生评价及意见,对食堂原材料采购、每周食谱、菜品质量、饭菜价格等进行日常监督,有效提升食堂服务保障水平。各学校成立校园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食堂开放日”、家长陪餐、满意度测评等活动,督促师生同餐同价工作真正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4%的学校率先施行,涉及师生39.97万人,学生对学校食堂满意度大幅提升。

打造营养食谱,做好“能量关”。制定《泸州市中小学校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指南》,打造中小学生食品安全营养“泸州标准”。制定6—17岁各年龄段学生一周带量食谱示例、学生每日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指导县(区)、学校开展食物能量营养供给、食物互换、带量食谱分析,强化营养干预。针对配餐多样链长问题,专门制定中小学生“校园餐”和“家庭餐”膳食营养和食品安全标准,规范全市中小学校食堂配餐饮食行为。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试点学校调整一周食谱300余轮次,开展学生营养干预32万人次,学生在学校就餐人数显著增加。

推进信息赋能,严把“制作关”。在食品安全“互联网+明厨亮灶”基础上升级改造,引入“AI抓拍”功能,通过计算机模拟算法,主动识别“鼠患活动、厨师未规范着装、加工操作不规范”等违规行为,并自动判断预警,自行抓拍固定图片、视频等证据。对系统预警的问题线索,会同市场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开展核查,推动问题隐患立行立改。目前,通过“AI抓拍”发现、整改问题,实现校园食品安全可预警、责任可认定、全程可监督的智慧化监管。


内江市用好“四法则”纵深推进“校园餐”治理

内江市加强制度建设,用好运算法则,纵深推进“校园餐”治理,为广大师生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加”责任担子,建机制压责任。研究制定学校食品安全“一制度三清单”工作机制,梳理“两个责任”清单和关键环节防控清单,照单履职。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每周一调度、半月一督导、每月一研判工作机制,及时跟进工作开展情况。加大对学校食堂检查频次和力度,制定“学校食堂重点内容核查清单”,采取“部门协同”“县区交叉”和“解剖式”核查等方式,开展各类检查75次。

“减”经营风险,把源头重规范。明确全市对外承包学校食堂在合同期满后收回经营权,2024年已收回12个,目前全市学校食堂自主经营率达96%。建立大宗食材“限额招标”机制和食堂经营管理重大事项报备机制,切实加强对食材采购监督管理。

“乘”整治之势,补短板提质量。实行膳食经费独立核算,推动全市中小学校单独开设食堂专户,食堂收入全部纳入专账管理。实行师生同食堂同价格购餐,规范教职工餐费收取。建立食堂收验货、出库专人专岗和定期轮岗制度,加强食材准入关管理。实施中小学生供餐能力提升行动,投入资金1514万元资金,新(改)建学校食堂5个。

“除”安全隐患,重培训强监督。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学校后勤及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提升集中培训8次,覆盖900余人。利用“食堂膳食委员会”和“食品安全民主监督队伍”两个团队,对食材采购询价、经营管理、饭菜质量进行监督。推行优先招聘符合条件家长为食堂从业人员,实现“饭菜与妈妈做得一样好吃”。开展“食堂开放日活动”,定期开展满意度测评,师生和家长满意度达92.4%。


供稿 | 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

编辑 | 邱雨桐

审核 | 胡敏娇 杨   川  代  倩

终审 | 刘士喜

四川学校基建后勤产业
聚焦后勤服务,发布工作动态,展示成果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