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路上有我在 |基建后产中心黄玉林:牛龙村里显身手,真心实意暖人心

文摘   2024-11-04 19:28   四川  





在四川省雷波县马颈子镇牛龙村,四川省教育厅基建后产中心派驻的第一书记黄玉林,凭借着一股实干精神,带领着这个小村庄一步步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主动请缨 开启帮扶征程

雷波县作为四川省教育厅定点帮扶县,在2023年 7 月新一轮驻村工作队轮换之际,黄玉林主动向四川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党组请缨,来到雷波县马颈子镇牛龙村。

立足实际 发展村集体经济

马颈子镇牛龙村距离县城 50 公里,辖区面积 6.1 平方公里。全村 257 户 1291 人,全为彝族,其中在校中小学生 361 人,大学生 31 人,党员 18 人。村内产业基础薄弱,农产品种类少、规模小,集体经济薄弱。面对这样的现状,黄玉林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作物生产状况,学习借鉴乡村振兴先进地区经验,最终确定核桃、芭蕉芋粉条作为村集体产业主攻产品。


黄玉林同志积极向四川省教育厅争取资金 50 万元,建成粉条加工厂,并成立雷波县牛龙粉条加工有限责任公司。起步阶段困难重重,黄玉林与村“两委”干部、驻村队员积极研究对策,协调企业专家到粉条加工厂现场指导,并争取到设施设备捐赠,保障了加工厂的安全有序运营。

牛龙粉条加工厂


为打开粉条市场销路,他积极对接,向全省高校发出“以购代捐”倡议。今年 3 月,四川省教育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宜宾与 5 所高校签订采购协议,带动销售 15 万余元。截至目前,粉条共销售 30 余万元,集体经济收益达 6 万余元。牛龙村支部书记吉木尔拉感慨道:“利润全部计入集体经济,年终给老百姓分红,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村民得到分红后,干劲十足,对发展特色农产品也更有信心。

“六个强化” 办实事打造“六个牛龙”

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他创新发展模式,大力推动消费帮扶。在节假日期间,组织村民采摘、收购、运输核桃,销售额超过 120 万元,集体经济收益高达 40 万元,人均增收 2000 余元。


他提出并实施“六个强化”,打造“六个牛龙”策略。从党建引领到安全稳定,从移风易俗到环境整治,从产业发展到为民服务,每一步都坚实有力。


为规范村民操办红白喜事,他争取 20 万元建设移风易俗集中办事点,助力打造“文明牛龙”。他争取爱心企业 11 万元资金支持,对操场进行塑化,解决积水问题,助力打造“幸福牛龙”。入户时发现老百姓衣物没地方放,他协调爱心企业捐赠布衣柜,为全村老百姓每家发放一个。他协调中国致公党捐赠价值 20 万元的羽绒服 200 套,让村内 60 岁以上老人温暖过冬。他积极争取四川省玉阶文化基金会支持,为雷波县 60 岁以上老人 2.9 万余人,每人捐赠一袋 10 斤重的大米。

教育帮扶 点亮学子求学梦

黄玉林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吉木母体夫妻双方均有残疾,妻子又无劳动力,家中六个孩子均在上学,家庭十分困难。他立即联系爱心企业给予支持,每个月给予 3000 元的生活补贴。吉木母体的二儿子今年高考 554 分,黄玉林联系四川省考试院专家对其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在线指导。

给予村民帮扶指导


今年秋季学期,村内还有两名高中生因家中困难面临辍学,黄玉林送学生到学校报名,并协调学校为两名学生全免学费共计 5 万余元,保障学生顺利入学。他先后争取经费 7.8 万元,设立牛龙村“优秀学生激励基金和困难学生救助金”,资助村内困难学生,奖励新入学大学生和优秀中小学生。

成效显著 未来充满希望

一年多来,牛龙村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精气神进一步提振,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格局进一步形成,村产业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进一步兴旺,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编辑|邱雨桐 陈怡卉

审核|胡敏娇    

终审代   倩

来源:四川食安

推荐阅读



四川学校基建后勤产业
聚焦后勤服务,发布工作动态,展示成果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