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报道】世界华文文学之光时隔五年再次聚焦东京——2024年“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纪实

文摘   2024-11-04 16:09   日本  




2024年10月26日至30日,一场盛大的文学盛宴——“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京这座繁华都市隆重举办。这不仅是日本华文作家协会时隔五年又一次主办的国际华文文学大会,更是海外华文文学界的一次空前聚会。


1

主题鲜明,群贤毕至


本次盛会,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海外华文文学发展,深入探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日本华文文学创作新趋向与新发展,让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日本华文文学新成果和新特点。主办方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前在浙江传媒大学文学院朱文斌院长的大力协助下,拟定了“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为大会主题,分出“日本华文文学新趋向与新发展研究”、“日本华文作家与作品研究议题”、“日本华文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互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创作新趋势研究”、“海外华文作家与作品研究”等若干议题供大家思考与探讨。本次大会的发言论稿或论文摘要,会前提交了近40篇,研究对象丰富,观点或视点新颖。


本次盛会行程安排紧凑且有序。10月26日,海外的参会者陆续抵达日本东京,在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姜建强为首的十多位会务人员的协助下,他们顺利完成会议报到与酒店入住。10月27日是本次盛会的主题大会,参会者有来自中国国内的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文学杂志的主编、出版社的编辑等近40位,也有来自美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的海外知名华文作家10余名,加上日本当地的40余名华文作家、学者,近百人在东京品川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2

开幕式上,精彩纷呈


10月27日上午九点正式拉开了“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主题大会的序幕。开幕式由日本《中文导报》记者・作家杜海玲与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吴志明主持。出席大会的有前来日本东京参会的主要嘉宾: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朱文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刘俊,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暨中国小说学会名誉副会长毕光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德才,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羽,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教授李相银,欧美影视协会会长教授、著名作家、评论家陈瑞琳,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澳洲华文作家张奥列,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著名作家周励,美国华文作家王威。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日本当地的华人嘉宾:暨南大学日本学院日方代表、千代田教育集团会长栗田秀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大诚不动产社长石川港,株式会社亚洲太平洋观光社社长刘莉生,《日本华侨报》发行人吴晓乐,NPO法人日本汉语教师协会理事长、东亚语言文化学会代会长、日本大学特聘教授吴川,城西国际大学教授、翻译家、诗人田原,东京话剧艺术协会会长、导演编剧凌庆成,东洋文库研究员邵迎建以及日本华文作家协会顾问、著名随笔作家李长声。



开幕式上,首先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东京书房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姜建强登台致欢迎辞。姜建强代表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以最大的有限资源和最真诚的一颗心,对每一位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东京是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化精英域外集散地,日华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文化传统的再传承再出发,所以日华文学的厚重、有趣以及它的特殊性,都在这里。他还进一步指出,华文文学如何不再仅仅是华人世界的一个自娱自乐,而成世界文学的一部分为读者所接受所喜爱,就要走出“我是谁”的身份认同的属性悲情笼罩,来到一个更为普世、更为平和的“我和你一样”的共生语境中才行。这是因为当今世界并不在意“我是谁”,而是更加在意“我就是你”,一起共生。令人欣喜的是,包括日华文学在内的世界华文文学,最近几年露出了这方面的端倪,应该说这是世华文学的新出路新高度。姜建强倡议把华文文学想象成一个共生的文化圈,并期待本次国际研讨会在这方面能有新见解和新突破。


接下来的是贺信宣读环节。主持人郑重宣读了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的贺信。鸠山前首相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在新时代、新语境下深入研究日本华文文学创作的新趋势和新发展,关注日本华文文学的新成果和新特征,这样具有重要意义的研讨会的举办,实在令人欣喜,并期待本次研讨会能成为日本华文文学进一步发展和交流的平台,取得更多优秀成果。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杜柯伟也发来贺信,他肯定了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在华文创作的繁荣发展和交流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协会继续发挥自身优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并祝愿本次大会圆满成功。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福贵发来贺信说,日本华文文学近些年在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上,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多元的文学探索和丰富活跃的文学活动,日益受到文化界与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希望本次参会的专家学者与作家在跨时空、跨文化的场景中,面对面交流并进行深度沟通,相信此次会议对日本华文文学创作及研究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期待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同日本华文作家协会携手同行,共同提升华文文学国际影响力。


嘉宾发言阶段,先后有暨南大学日本学院日方代表、千代田教育集团会长栗田秀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执行总裁、教授李相银,NPO法人日本汉语教师协会理事长、东亚语言文化学会代会长、日本大学特聘教授吴川进行了发言,他们结合各自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发表了自身对日本华文文学的看法,并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致以衷心的祝贺。


3

重要环节,重磅发言


10月27日上午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历时两个小时的大会主旨发言。发言者共有6位重磅学者或作家,主持人是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张羽,评议人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胡德才。



胡德才在最后的评议中指出,大会主旨发言的6位嘉宾颇具代表性,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既有学者也有作家,可谓中、日、美、澳同台,作家学者对话,视野以宏观中观为主,注重从创作向理论的升华。南京大学刘俊教授是世界华文文学界的资深学者,他既具有宏观的视野,也注重微观的分析。他的《论日华文学中的“东京”》则是一个中观的论题,这一论题很有意思,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为,在近代以来,东京一直是华文文学在域外重要的集散地。刘俊教授通过对上世纪90年代日华文学中的两部代表性作品《上海人在东京》和《东京夜话》的研究,探讨了“东京”在九十年代日华文学中的形象、功能、价值和意义。钟求是先生是知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又曾担任《江南》杂志主编,因此能以别样的视角和宽广的视野来看待海外华文文学。他在《华文文学如何注入中国经验和个人风格》的发言中针对华文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提出的两点建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是海外作家对中国当代生活要有深度体验,要增强中国经验,只有可靠的中国经验与域外的观察视角相结合,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二是广泛借鉴世界文学经验,融合中外文化,建构自己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李长声先生是随笔大家,日华文学中随笔创作的代表性人物。他曾以“勤工观社会,博览著文章”自励。他的随笔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故能引人入胜,又融入了自己深入的文化思考,故能给人启迪。他在《文学中的随笔与随笔中的闲话》中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讨论随笔的写作,给人很多启发。如他对散文、随笔、杂文的辨析就非常简洁和准确: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随笔以知识性、趣味性见长;杂文则是文学中的匕首和投枪。他对自己作品的定位就是:闲适的随笔。朱文斌教授的《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日华文学新发展》非常切合本次会议的主题,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论题。近年来,朱文斌教授在世界华文文学学术史的梳理和研究上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丰硕成果。他的发言视野开阔,高屋建瓴。一是对百年日华文学发展历程和现状作了宏观勾勒;二是总结了文明交流互鉴对日华文学产生的重要影响;三是对日华文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陈瑞林女士是著名旅美文学评论家、作家,华人新移民文学的重要推手。她感慨自己这么晚才来到东京,这么晚才开始关注日华文学。因为她发现日华文学中有那么多值得研究的作家作品,日华小说近年的崛起已构成了与美华、欧华、澳华新移民小说完全不同的心理风景,成为了当今世界华文文学非常独特的存在。她在《日华小说的心理病痛》的发言中以作家亦夫和元山里子的作品为例,探讨了日华新移民文学的精神特征,认为日华文学中所书写的心理病痛对读者具有强大的冲击力。书写疼痛,彰显出文学的生命力,同时又不满足于疼痛书写,还以温暖的方式实现对疼痛的治愈与救赎。张奥列先生是旅居澳洲的华人作家兼学者,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现任会长。他的发言《公民意识的书写》从海外作家的具体案例出发,讨论公民意识对于海外华人作家的意义。认为海外华文作家越来越具有公民意识的自觉。公民意识,就是一种身份认同,一种社会参与度。强调写作中的公民意识,就是下笔时选择观察社会、表现生活、叙事审美的一个角度。公民意识下形成的家园情结,就是一种用祖籍国(中国)的文字书写祖国(所在国)的生活情怀,具有强烈的本土色彩与鲜明的华人情调相混合的特质。


4

两个专场,亮点闪烁


27日下午,“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先分设了两个专场——“学者讨论专场”与“作家交流专场”,分别在两个会场同时举行。每个专场都历时四个小时,都分为上下半场,中间有短暂的茶歇时间。两个专场的所有发言者,加上主持人与评议人,多达55人,另外在会场还有很多前来旁听会议的人员。


学者讨论专场的上下半场,共有24位学者发言。上半场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青山学院大学教师、翻译家陈祖蓓主持,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曾一果进行评议。下半场的主持人是原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樱美林大学教师王海蓝,评议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艾尤。曾一果教授对学者讨论专场进行总结,指出各位学者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他在上半场点评时用了几个关键词进行了概括,如文化记忆、身份认同、情感结构、双重勾连、民族寓言等,指出各位批评家围绕着这些关键词对日本华文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思考。



曾一果在最后总结时又补充了几点:首先,身份认同问题确实是海外华人作家所遭遇的共同问题,日本华人作家也不例外。但他觉得今天日本华人作家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越来越超越身份认同困惑,许多日本华人作家其实已经开始扮演双重勾连的角色,他们看上去是边缘角色,但却是两国文化的使者和沟通媒介,特别是元山里子等作家已开始了“双语写作”,这样的写作使得他们对中日两国文化都有清晰的理解和认识,由此,他们不再仅仅陷入身份认同的困惑和迷茫中。其次,今天日本华人作家的写作也越来越多元化,早期华人作家多书写远离桑园故国的伤感之情和融入异国他乡的艰难现状。但今天华人作家的题材越来越丰富了,涉及了战争、侦探、情感和越轨等题材,这些都受到了各位学者们的关注。例如毕光明聚焦战争反思题材,周志雄和王小平都对日本华文作家的侦探小说进行了深入考察;赖秀俞从文化政治的视角考察了李长声的随笔等等。再次,记忆问题仍然是作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战争记忆、遗孤叙事和故乡故国记忆,这些记忆不仅指向过去、现实,也指向未来。好几位学者都借助于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皮埃尔•诺拉和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对元山里子、黑孩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入思考。林祁则从“寓言”的角度对百年留日文学原点进行了追溯和记忆。作家们的文化记忆不仅针对过去和现在,也指向未来。因而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学者们对于华人作家作品解读的未来指向是很明显的。


作家交流专场的上下半场,共有23位作家、诗人、编辑等发言。上半场的两个小时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作家万景路主持,《香港文学》主编游江进行了评议;下半场两个小时的主持人是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作家贾葭,评议人是《中文导报》副主编、作家、诗人张石。


张石在评议中指出,在今天的作家交流专场,参会作家有的畅谈了自己的创作体验,有的针对在日华人作家等的具体作品发表了见解。上半场,美籍华人作家、纽约美华文学艺术之友联谊会会长周励回顾了自己留学美国的艰辛经历,以及她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的面世,并成为1990年代的超级畅销书,她还谈了最近的新作《亲吻世界》。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作家、诗人春马,把自己发表在《香港文学》上的六个短篇小说进行了创作谈,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散文作家房雪霏介绍了自己的散文集《日常日本》及自己的创作经历和在日本的生活体验,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诗人金蔚讲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和得到诗坛认同的经过,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专栏作家、诗人、时评作家景贤谈了自己在写作文学作品和时事评论等不同种类的作品时的困惑与收获,而到场的学者、编辑等则针对以日华文学为主的海外文学与女性文学等发表了研究论文和评论。曾任香港《文汇报》首席记者、香港作家联会名誉会长的江扬对海外华文创作新趋势做了精准而全面的概括与论述,美国华文作家、原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美国《彼岸》杂志副总编王威论述了新移民华文文学的走向,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事业部副总编辑朱燕玲重点分析了李凤群小说《月下》,中信出版集团编辑胡百慧发表了《美人何所顾——浅谈近年女性文学出版及读者接受观察》的论文, 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澄霞针对在日华人作家黑孩的作品,发表了《女性世界的风景:黑孩小说创作论》,详细剖析了黑孩文学女性视角的特色。下半场首先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华文作家元山里子谈了自己的创作从非虚构到虚构的心历路程,她写过虚构作品《三代东瀛物语》和《他和我的东瀛物语》。前面的《三代东瀛物语》,是他父亲的传记,或者叫作者娘家的家史。第二部《他和我的东瀛物语》,是她丈夫的传记,也是她丈夫一生的总结。最近她又创作了《星星遇见月亮》等虚构作品,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好评。浙江传媒学院驻校作家周洁茹讲述了自己成为作家的经历和心历路程。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推理小说作家陆秋槎谈了自己创作推理小说的体验,谈了世界性的推理小说的悬念和模式本土化的艰难,中欧跨文化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华文作家刘瑛评论了日本华文作家亦夫的长篇小说《咬你》中的动物叙事的独创性和艺术魅力,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作家琪官论述了具体物像和道具,也就是意象在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意义,简述了自己在创作小说过程使用意象的体验。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作家陈醒哲谈了自己创作历史小说的艰辛,原辽宁文学院院长、《鸭绿江》原主编王多圣发表了有关当下华文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的看法,认为当下华文小说在世界文坛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日本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作家朱惠介绍了自己新出版的两部著作。与会作家和学者们还针对日华文学的创作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自由讨论。


5

闭幕式上,情抒于文


10月27日下午大会的最后半小时进行了闭幕式,由中日翻译家协会会长、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金晓明主持。全体参会者返回到主会场,分别聆听了曾一果对学者专场的总结报告和游江对作家专场的总结陈述。最后由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日中商报》主编、作家弓也直致闭幕辞。他代表协会表示再一次欢迎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学者和作家朋友们。他说到,为了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从半年前就着手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而今看到有这么多慕名已久的前辈老师、新知旧识欢聚一堂,共襄文学盛举,我们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弓也直尤其感谢两次参加在东京举办的日华文学国际研讨会的学者与作家,他认为日华文学的发展,取得的每一点一滴成绩,都离不开诸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他还简单回顾了日华文学的历史与辉煌,介绍了当代日华作家的现状与成就,并提及协会初步有个想法,今后让日本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定期举办,从中选出优秀评论文章进行奖赏,鼓励所有关心日华文学的人,相信日华文学的明天会更好。



当天下午6点,“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大会发言全部结束。参会人员6点半集体前往预订的宴会场,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举办了两个多小时的欢迎晚宴,其中四分之一的晚宴费用,由参会嘉宾李相银所属单位浙江越生文化传媒集团提供赞助。在悠扬动听的古筝现场演奏下,来自五湖四海的华文作家与专家学者们觥筹交错,相谈甚欢。宴席上有传统的中华料理,也有新鲜的日本料理,大家在开心的聚餐中,逐渐缓解了全天参会的疲劳,并纷纷合影留念。


历经10月27日紧张的大会发言与28日、29日、30日充实的文学之旅,“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向了尾声。30日直到深夜,不少与会者还在酒店大堂里跟日本华文作家们话别。31日一早与会者依依不舍地陆续离会,前往机场返回各自的居住城市。


6

称赞盛会,惜别东京


“日本华文文学新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全部的行程结束后,与会者几乎全员在会议微信群里纷纷表达了对这次活动的满意之情与感谢之意。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创意写作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林宋瑜表示说:“感谢日华作协老师朋友们为此次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细致入微、周到贴心,会议圆满成功,采风活动丰富多彩,其乐融融。期待再次欢聚!”著名华文作家、学者陈瑞琳留言说:“感谢的话不再重复,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这是我几十年来参加海外文学社团(非官方)举办国际会议最难忘的一次,高质量的学术含量,高标准的食宿行,高效率的运作团队,高度贴心的细节关怀,都创造了海外华文文学学术交流的会议经典。在此,特别为日本华文文学作家的卓绝努力而感动,为日本华文文学屹立于世界华文文学文坛鼓与呼!”原辽宁文学院院长、原《鸭绿江》主编王多圣补充说:“致敬并感谢!世界文坛如果没有日华作家协会和日华作家的奉献,至少是不完整和缺少绚烂的!愿华文文学永远茂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红楼梦》主讲者田崇雪在微信朋友圈里,引用鲁迅先生的一首七言绝句《送增田涉君归国》:“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年华。”他以此诗作别东瀛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朋友们。(作者系原日本华文作家协会会长)




END


东瀛面面观
以独特的视角和快捷的速度传递日本社会大小事。一机在手,尽览东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