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山,有“京都第一名胜”之称,春有樱花,秋有枫叶;晨有轻雾,夕有斜晖。除了自然景观外,岚山地区也是很多日本知名古刹神社所在地,是多位古代日本天皇的安葬之处。
整个岚山地区以横跨桂川的渡月桥作为中心,据说这座桥以龟山上皇的一句“似满月过桥般”的诗作而得名。平安时代,日本嵯峨天皇的檀林皇后在这里兴建檀林寺,到天延3年(975年)兼明亲王曾在此修建宫殿和池庭。镰仓时代,后嵯峨天皇在此兴建离宫竜山殿,并建了净金刚院作为佛寺。室町时代,足利尊氏聘请梦窗国师在此修天龙寺,庭园中曲觞流水,别有一股古拙之风。
从天龙寺往北走,便是嵯峨野竹林,林中小径蜿蜒约500米,竹高十几米,林边柴扉也颇具古韵。一千多年前,唐朝诗人王维诗中的“日暮掩柴扉”,在夕阳西下的嵯峨野具象化了。
从竹林穿过,可听到风摇翠竹,婆娑有声,这个声音被评为日本100种最值得保留的声音之一。李安拍摄的电影《卧虎藏龙》,其中最著名的场景之一,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在竹林间四处翻飞,追逐武打的场景就来自于此。
川端康成曾独自在岚山观赏赖山阳刻的玉堂碑,在《花未眠》中写道:“岚山总是美的。自然总是美的。不过,有时候,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岚山的美被周恩来总理看到了。周总理东渡留学日本时,在第二次游览京都岚山后,写下《雨中岚山》一诗:
雨中二次游岚山,两岸苍松,夹着几株樱。到尽处突见一山高,流出泉水绿如许,绕石照人。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周总理的诗中,既有岚山风景的美,又有岚山意境的美。1979年,京都日中友好团体和知名人士联合倡议,成立了“周恩来诗碑筹建委员会”。此诗碑落成在岚山山麓龟山公园内,被各种树木围绕,面向岚山和大堰川。
在周总理眼中,岚山是美的,那是自然之美。在周总理眼中,洛阳的牡丹燕菜是美的,那是美食之美。
1973年10月,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洛阳。访问期间,他们品尝了洛阳水席。厨师在烹饪洛阳燕菜时别出心裁,用鸡蛋黄制作了一朵牡丹花摆放燕菜中央。这一做法不仅让洛阳燕菜看起来外观和色泽惊艳,更展现出了洛阳牡丹的优雅姿态。周总理看到后,笑着说道:“自古洛阳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开出牡丹花。”自此,洛阳燕菜改名为:牡丹燕菜。
牡丹燕菜是洛阳水席二十四道菜中的第一道热菜,也是洛阳水席中最具代表性的菜。洛阳水席是豫菜的一个分支,据说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洛阳水席分为前八品、四镇桌、八中件、四扫尾,这二十四道菜品,喻示着女皇武则天执政二十四年的历史光景,而前八品则代表武则天的八大善绩:服、礼、韬、欲、艺、政、禅、文。
为何洛阳水席的菜品数量和武则天有关?我们还要回头来说一说洛阳燕菜。相传,武则天在位期间,洛阳东关下园的一块菜地内长出一棵长约三尺,重达36斤多的萝卜。菜农视之为祥瑞之物,献于武则天。武则天十分高兴,命御厨将之做成菜品。御厨将萝卜切成细丝,经过九蒸九晒后加入清汤,制成汤羹后请武则天品尝。武则天品尝之后,觉得此道菜有燕窝之味,故赐名“燕菜”,因在洛阳得名,被后世称为“洛阳燕菜”。经过周总理的称赞后,这道菜又有了新的名字——“牡丹燕菜”。
京都岚山的自然之美和洛阳燕菜的美食之美,在周总理的眼中掠过、口中尝过。又是一年秋风起,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张籍笔下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对于日中两座千年古都:京都和洛阳,我们总有说不尽的话,诉不完的情,如同它们的厚重历史一般绵绵不绝。(作者分别系河南科技大学教授、《日本华侨报》总主笔;2024年10月8日写于中国洛阳与日本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