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16年破烂,他们在广州建了座博物馆

文化   2024-11-06 08:21   广东  

他们把从拆迁废墟中捡来的门牌,整整齐齐地贴满小平房四周。

共2100多块。
蓝底白字、绿地白字,写着没有规律的数字和看着熟悉又陌生的路名。
妥妥的装置艺术,直入眼帘。
四面墙也组成了这看似非常不着调的、博物馆的一部分。

| 博物馆外围贴满路牌。
陈洲和妻子张晓静一起打造的城中村博物馆,位于广州怡乐路,怡乐村。
里面藏着16年来,夫妻俩从各个城中村“捡”的物件精选。
路牌,书包,相框,音响,收音机,自行车,信件…
都是些不再值钱的东西,可却有着无价的记忆。
城中村博物馆也好,是捡来的博物馆也罢,

身为美术老师的陈洲,觉得怎么称呼都行。

博物馆的存在,是向这个世界始终扭开的记忆阀门。
这栋占地40多平米的平顶房,成了城中村里的“记忆存储屋”。

密密麻麻的铝制号码牌,从被丢进垃圾的命运里打捞出来。
打捞起了城市一条街,一条路,一个村,一些人的零碎记忆。
与中山大学一墙之隔的怡乐村,很好找。

这里现在是怡乐社区,一个很安静的广州社区。

刘若英的祖父曾在这住。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儿也是别墅林立,达官贵人聚居地。

民国时,成为岭南大学(中大前身)的教师村。

如今,这里一如它的名字怡乐,是生活和艺术共存的怡然自乐村。
到了怡乐路,拐进一处平凡的巷子,巷子内的百米处,
这个特别的博物馆,实在无法低调。

今年年初,开馆没多久就上了热搜,6000多万的点击量,这让陈洲有些受宠若惊。

越来越多的人来人往,让这个社区一并被看见,和被讨论。
上周五下午,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时光静得像是无声的童话。

说童话,还真不算太夸张。

老旧的洋楼,两三层楼的小院,被一些可爱的东西包围、点缀。

楼梯底下是快要撑不住的超人,绿色铁门上有孙悟空,有小王子,有财神爷,还有一朵火红的玫瑰……它们环绕在博物馆的周边。

| 很有意思的小超人。作者/陈春荣
就着午后的斜阳,我和陈洲老师坐在博物馆的右侧长椅上。

从眼前的小王子聊起,一直聊到这个他和妻子花了太多心思打造的博物馆和美好社区。

怡乐怡乐,听说灵感来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中国人的桃源梦,只能在深山和山水田园里嘛。

不见得。

怡乐社区,正在是一群人怡然自得的“城中桃花源”。

贴满2100多块
蓝色、绿色门牌的平房内
午后两点半,太阳把满墙的路牌照得透亮反光。

花十分钟绕着屋子转一圈,你会找到长发一巷、择邻里、杨箕秦兴直街、占决大街、琶洲启明大街右四巷……
七龙大街看起来相当霸气,接云大街又有点小浪漫。

「已经有七八千块了,现在贴在墙上的有两千一百多块」,在陈洲眼里,这些大大小小,已经被修改或是消失的路牌,是“宝贝”。

家的坐标是靠它们指引的,至少它们曾经存在过。
更让人触动的是,许多路牌虽摘了,但路还在,可家一旦搬迁,许多回忆便会随之远走。

时代发展变迁太快,快到人们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匆匆做了取舍。

陈洲觉得可惜。
于是在路牌之外,他和妻子在16左右的时间里,一边教学生画画,一边捡了更多“破烂”回来。

| “捡来的博物馆”之前展出的样子。图by 小红书ChocOwO
和之前开馆时,老物件层层叠叠堆满客厅的布局不同,陈洲打了一面墙的小柜子,把物件们都装了进去。
「像家里的小柜子。我们讲每个人为家庭奋斗,家里的储物柜、衣柜,一般都放着美好的、柔软的、珍贵的东西嘛。

空出来的客厅,留下一张四方桌,几个长桌,几把凳子。

当天,社区的阿姨聚在这里,正在为一个演出排练节目。
屋内热火朝天,布满欢声笑语。

| 现在客厅免费开放给社区居民使用。

所以要参观老物件,得像开家里衣柜那样,开盲盒。

当所有盲盒齐齐展开,五花八门的“破烂”突然像是一个无声的讲述者,把人拉进了另一个时空。

一面贴着大喜的镜子前,摆了一对老人娃娃。一个孩子的书包和小玩具占了一柜。几十个叠起来的相框,占满了一柜。一对保安的帽子,也占了一柜。
还有老旧收音机、老式算盘、奖状卷轴、老式钟、出租屋的牌牌、邮箱、财神爷、旧麻将、信件……
无数个家的碎片,烟火缭乱得,数不清。


| 陈洲收藏的信件,这是一封来自香港的回信,满是无奈。
陈洲记忆最深刻,是他收藏到的第一个东西——铜镜。
2009年,一个媒体朋友告诉他,林和要拆了,当时都是搞艺术的夫妻俩有点兴趣。

陈洲记忆中的林和村,是广州很有代表的城中村。它就在火车东站对面,当时很多人一下火车,会去到村子里落脚。

那里握手楼多,黑乎乎的,白天甚至还要开着15瓦的灯泡,「那种景象我们第一次见」。

在林和,有一个青岛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大姐送了一面小铜镜。

她是1995毕业的大学生,有“下海”的梦想,想来南方追求飞黄腾达的新生活。
这面小铜镜是她出发前,妈妈送给她的,女孩爱漂亮,在路上梳妆用。

一次偶然相遇,一次敞开心扉的畅聊。

陈洲被相同境遇的漂泊迁徙所触动。
从安徽大别山一处农村走出来的他,面对“打工潮”袭来时的年代,看到过太多个人的勇敢与心酸。

带着镜子的女孩,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
落脚城中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在村子里度过。

有的人能留下,有的人留不下。

后来陈洲碰到一个江西老表,他开着一间小杂货店,卖音响、电视机和床,在这里样生活了20年。

村子要拆迁,他说,回家都不知道怎么种田了。

走的时候,陈洲带回了他的一个音响,旁边写了这句——
希望广州永远能听到江西老表的声音。

城中村的故事讲不完。

我们此刻面对的,是十几条村,成千上百个物件,流露出的九牛一毛。

陈洲捐了一部分去佛山一个博物馆做展出。

还有装不进柜子里的大物件,被他另外存着。

女儿现在画画和写作业的一个传统木桌,就是他“捡”来的。

陈洲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着:
“它来自杨箕村,当时第一眼注意到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灰熊玩偶,我猜是个小朋友的玩具,压着一个没写完的作业本。小熊有个开关,一扭就有音乐。”

陈洲后来经常扭一扭,打开音乐,他会想到,当时一定有个可爱的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有小熊作伴。

可惜啊,后来玩具被玩坏了。
陈洲花了50块,请人将桌子抗了回去,刷上新的漆。
现在,有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上面画画、写作业。

从一个父亲慈爱的思绪中出来,我们走进客厅里屋。
光线暗淡,窗户透出的光打在一个老式的门框上。

它来自东山曾经的一个旧书院。
捐赠者的家庭里,叔叔曾是远征军,去过柬埔寨。他们会说法语,曾在法语联盟工作。后来一家人又从事教育工作。

「这个门框他们没地方放,联系到我,直接送了过来。」
这种被信任的感觉,让陈洲觉得存放物品,是有故事价值的。

「那个老式自行车也是,他们10块,就给了我了。」

陈洲随手一指,彷佛迈进了那个年代。

村子里的李小龙、
孙悟空、超人和小王子

怡乐社区并不大。

如果以捡来的博物馆为坐标原点,随意拐进一个小巷子,你会和不同的生活形态相遇。

有不善言辞的城中村艺术家,有在这住了一辈子的阿姨、奶奶,有外来务工者租下开了间小小的理发室。
还有闲庭信步的老人,以及继续为这里作画的美院学生。



| 一有空就会来怡乐社区完成绘画的美院学生 陈春荣

当年那一批岭南教师、教授们的后人,至今还在这里住着。

居民楼和旧洋楼、自建房,在这个小小社区里,有种奇妙的和谐。
很多人知道怡乐社区,一个是中大旁边以前的教师村,一个是曾经被达官贵人们看中过的风水宝地。

比如刘若英的祖父,解放前国民政府国防部次长刘咏尧,在这有大屋。

解放前,美国军事顾问团广州驻地也在怡乐村。

百年前,怡乐路是一片荒山野岭,百年后,这里高等学府林立,炙手可热。

四面环水,丘陵隐伏,是当年河南岛阡陌水网中难得的通透地。

曾经熠熠生辉的别墅群,如今依旧在怡乐社区里。
虽然没有像东山那样显赫,但每一栋别墅的背后,都有段变迁的岁月。

怡乐路95号,曾是博尔赫斯书店;怡乐九巷11号,门楣、砖拱,砖过梁,拱心石,壁柱设计很别致,带着西方古典韵味;怡乐九巷10号,建于1927年,仍住着建房者的后人;

怡乐路五巷16号、怡乐三巷16号,被称为姐妹别墅,有租客居住;怡乐一巷3号是英国乡村住宅风格,却又带有中式的屋脊;

怡乐村的屋子,本身就是带着各种融合,各种人来人往的交织。

陈洲谈到和这里缘分,是从2016年开始,在美院当老师的妻子张晓静带着学生在这里开展艺术进社区的探索。

后来,收到公益组织的邀请,他们干脆将16年“捡”来的城中村物件整理后,展出。

展览就叫“捡来的博物馆”。
博物馆开馆的这一年里,他时常要在南浦、体育西和怡乐社区来回走动。
因为妻子的缘故,对这个社区有了更多羁绊。

那些隐藏在居民楼的美好小细节,陈洲一一细数来。

在广州美院当老师的妻子张晓静,带着学生来做社区艺术探索时,根据现在所住房主人的喜好,设计了一系列绘画。
阿斌算是一位比较特殊的“学生”。
孙悟空和财神爷都是他画的。
陈洲口中的阿斌是个有点孤僻的画画工人,孤独的城中村艺术家。

“他之前不愿意出门,后来,把他请出来,在晓静老师的指导下,让他画这个门,那个门。”

让他走出了封闭自己的那扇门。
身穿红衣,有些瘦小的阿斌左手一根烟,右手一瓶可乐,慢悠悠地路过。

后来,他带着我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那是两种不一样的花。
不善言辞地他,眼神里透着一股骄傲。

比起财神爷,他更满意孙悟空。


| 门上的孙悟空。作者/阿斌
点名要孙悟空的,是一个外来工,想来,他也有英雄梦想吧。
而隔壁一家,有小朋友,喜欢的是小王子。

所以门面上,小王子在自己的星球,望着遥远辽阔的蓝色星际。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超人在撑铁门和楼梯,汤姆和杰瑞在墙上追逐,墙角蹲着一只胖橘猫,隔壁的兔子,在树上荡秋千。
当我在这片社区像是集邮一样,去捕捉这些可爱的画面时,印象最深的,是一处民房墙壁上的李小龙。

陈洲说这户住着丁sir,喜欢咏春,崇拜李小龙,以前会教社区居民打咏春。他太太生病后去医院,留了个水杯,水没喝完再也没回来。

学生和他做了个交换,用画交换了他的水杯。


| 墙壁上的绘画作品《李小龙》。作者/黄国强

在社区遛达的一下午,见过的画,比人多。

这里安静得让人放松。

傍晚,我在一处巷子里,遇见一只老猫。
它跟着一位80多岁住着拐杖的奶奶后面。

奶奶笑着说,她的猫,也老啦。

老人家在这栋四层小楼住了一辈子。
——

不只是怡乐社区。

这十几年来,陈洲和妻子张晓静走过许多城中村。

路不宽,房子不大,阳光也不足的城中村,人很多且杂,但反而人情浓。

陈洲回忆起,初识广东就是从拆迁村开始。

2007年,他们刚回国,就住进村子里。

妻子去美院教课,而他,在附近村子遛达。

当时,广州的原生态村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传统的格局和建筑,水磨砖、宗祠、石板街。
也有水乡风韵,「到处都有船,作为一种公交系统把大家串联起来,卖菜摊都是四面八方来的,大榕树下有村民悠闲地抠脚丫子,很有生活气息。」
他记得,黄埔区有个叫笔村的地方。

朱熹的后人迁徙过来,在那住了六百年。前几年笔村搞拆迁,做棚户改造。

陈洲带女儿去村里面,看大榕树、池塘和宗祠,也去看了上珍家塾,那是乾隆年间的私塾。

「以后这些非常传统的东西会越来越少。」

时代变化太快。广州的城中村,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

「大家在里面能和谐相处,共同生存。」

陈洲用了四个字,来形容这些年,他遇见的所有——

「平民精神」

他把带着平民精神的物件,“捡”回城中村。

那些努力生活的人,应该留下他们的一些痕迹。

同时,他和妻子继续为了一个社区的理想和美好,不断努力。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其他未作标注的图片来源于陈洲、话话;

商务合作
微信/电话: 13392316112  城城
电商合作
微信/电话: 13688913816  Mia

那一座城
在这里,发现城市的骄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