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正爱不爱自己的孩子,从这10件小事就能看出来

教育   2024-11-13 07:04   北京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暖心

来源: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注重“培优”,几乎都在关注孩子的成绩。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个词:它叫“爱”。
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说:那些被深深爱着的孩子,更有力量。
不管孩子是成绩好,还是性格好,都要以“爱”为前提,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情感,方可铸造他强大的内心。
那什么样的爱对孩子来说才是爱呢?
来看看父母的这10个爱孩子的瞬间!

当孩子做错时

不“责怪他”

有位网友分享了一段经历。
他小时候踢足球将邻居家的珍贵兰花踢碎,被邻居追着骂。
可没想到,父亲给邻居赔礼道歉后,居然笑着说:
“你脚劲儿挺大呀!以后没准能踢进足球队!”
“爸爸知道你不是你故意的。”
“下次咱们可以找一处开阔的地方踢球,你觉得呢?”
接着,父亲就带着他找了一处适合踢球的地方,还陪着他玩了一个下午。
他说:“我最想感谢父母在我犯错时,从不疾声厉色地训斥我。
孩子犯错,内心的愧疚和恐惧一点也不比父母的愤怒少。
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与引导,让他去试错,去改正,去坦然面对。
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就能吹散孩子心头的紧张和愧疚。
孩子犯错了,多问一句“为什么”,用宽容心态去处理问题,就能发现孩子错误背后的“心声”。

当孩子害怕批评而说谎时

愿意包容孩子

孩子撒谎,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批评、打骂、阻止。
殊不知,谎言是恐惧背后的保护伞。
心理学家吉诺特在分析“儿童说谎的原因”时说:
说谎是儿童因为害怕说实话挨骂而寻求的避难所。
爱撒谎的孩子,因为经常经历批评与指责,学会了逃避“苦难”。
没被爱过的孩子,才需要谎言去填满他内心的恐惧。
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
在明知道孩子撒谎的前提下,对第一组孩子说:说谎是要受严厉惩罚的;
对第二组孩子说:做错了没关系,但是一定要诚实。
结果:
第一组孩子还是坚持撒谎;第二组却有50%的孩子选择了承认错误。
足以证明:当孩子撒谎后被包容,孩子的诚实度会更高。
孩子撒谎并不可怕,我们要看到谎言背后孩子真实的“语言”。
用一颗包容的心去替他解决问题,才能赢得真诚的孩子。

当孩子胆小时

不会责怪他“懦弱”

有这样一种孩子:人多时总喜欢躲在父母身后;集体活动时,也总是唯唯诺诺的。
此时,大部分孩子会说:真胆小,太懦弱了吧!
这样的回应是对孩子的情感忽视。
越胆小的孩子,越会对周围感到恐惧,一旦被贴上“胆小、懦弱”的标签,就会越来越弱。
孩子在“怕”的时候,理解和接纳孩子,是给孩子提供最需要的安慰和保护。
面对胆小的孩子,我们只需要三步:
假如当孩子怕和不熟悉的人玩时,这样引导:
1. 你刚刚有点害怕是吗?——接纳情绪
2. 没关系,妈妈以前也很怕,熟悉就好了——共情,建立安全感
3. 我们一起去和他们玩好不好——帮他解决恐惧
看到孩子的不安,陪伴他一起去尝试孩子害怕的事物,这才是爱的表现。

当孩子没打招呼时

尊重孩子

在父母的世界:不打招呼=没有礼貌。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不愿打招呼=我还没有接纳你。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曾做过一个实验:观察100个平均年龄为6-8岁孩子的社交状态。
研究结果发现:
当与陌生人打招呼的时候,80%的孩子,都出现了有意或无意的稍微后退。
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时,心里会本能地产生恐惧和抵触。
一旦父母强迫孩子打招呼,就是忽视孩子的恐惧。
看过一个孩子跟妈妈的对话过程,很暖心。
妈妈:“你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打招呼了,为什么你不呢?”
孩子:“因为......我还没准备好。”
妈妈选择尊重孩子:“没关系,等你哪天准备好了,我们再打招呼吧。”
与其强迫孩子,换来他的抵触,不如选择尊重他,让孩子慢慢来。

当孩子不想分享时

不会“强迫他”

很多孩子都有过“被迫分享”的经历:
“把玩具给妹妹,你要让着他。”
“你把东西送给他,别这么小气,回来再给你买。”
......
我们总害怕,孩子因为不爱分享而变得自私自利,实际上强迫孩子分享才是伤害。
因为,被动式的分享就是一种牺牲。
不仅会给孩子挫败感,还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匮乏感。
有一位网友说:
“分享不是剥夺,分享是孩子自主萌发的意识,因爱而生,因安全感而生,而强迫分享的孩子不安全感很重,更自私,更有防范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物品的所有权,不分享并不代表他自私,而是拥有自我的表现。
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的自我,允许他们有说“不”的权利。
不被强迫分享的孩子,未来才有懂得拒绝的勇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

接纳孩子

面对爱发脾气的孩子,真的特别头疼:
不舒服了要哭闹;
没被满足,情绪崩溃;
一言不合就摔东西......
这时候,父母千万别打骂孩子,否则孩子会因为压抑而形成暴躁的性格。
《非暴力沟通》里提到:
每一种愤怒的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的期望和需求,表达愤怒,就是充分地将这些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
我们要允许孩子将愤怒背后隐藏的期望和需求表达出来,才能解决问题。
一位妈妈和儿子练习羽毛球,儿子总是因为打不到球而大发脾气。
妈妈在一旁安慰:
“是的,好生气啊!每次扔出球都以为要打到了,结果老是落空。
不过你可以观察下妈妈,也有很多次打不到。”
一句话平复了孩子的情绪。
孩子发脾气就是一种语言,我们只有看见孩子,才能治愈他。
接纳孩子的情绪,并问他:为什么不开心了?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永远都在关心我。
被关注的孩子,才能拥有健康人格。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时

鼓励他

网上有这样一条视频。
一个女孩考试只考了倒数第二名,她笑嘻嘻地走到妈妈面前说:“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
妈妈很淡定地说:“你说吧。”
女孩有点为难地说:“好消息是,我这次考了倒数第二;坏消息是,我没考及格。”
妈妈听完后,并没有批评女孩,而是对着她笑了笑。
也许妈妈的反应很淡定,但是脸上的微笑却是最好的回应。
孩子没考好,并不代表他不努力。
而父母的批评与指责就是在否认孩子的努力,所以孩子才会越来越差劲。
其实,每一次孩子没考好,面对父母都有一种“求救、求情、求爱”的成分在里面。
这时候,父母的鼓励与安慰,就是对他最好的爱。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不会因为我成绩不好就不爱我了。
这是孩子未来行走人间的底气。

当孩子没有达到期望时

安慰他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经常会收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这样回答:“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这段话揭露了很多亲子关系失败的原因。
有些父母总是按照自己的期待去安排孩子,让他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最终却换来孩子的反感与叛逆。
上海市儿童研究发展中心主任杨雄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
起初,他和所有父母一样,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比别人差的事实,给儿子制定很高的目标,但儿子读书却很差。
后来,他不再强求成绩,儿子的心理放松了,成绩反而有所上升。
父母给的期望过高,会把浓浓的爱隔在孩子的心门外。
我们可以对孩子有期待,但是要明白:孩子也不必迎合家人的所有期待。
当孩子没有我们预期的好,也要试着去肯定他、安慰他。
营造一种松弛的家庭关系,每个人才有更多的幸福感。

当孩子成功时

真诚地夸奖孩子

安徽合肥的一位妈妈分享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她10岁的女儿竟然在早晨自己动手做早餐,妈妈喜极而泣,不停地夸奖、鼓励女儿。
刚开始女儿做得不好。
但是每一次妈妈都鼓励女儿,后来女儿做得越来越好。
孩子最需要的“观众”,是能为自己鼓掌的人。
尤其是最亲近的人的欣赏和爱,这是让孩子持续向上的动力。
比尔·盖茨曾说:
“父母唯一应该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找到孩子的热情所在,鼓励他们全力以赴去追求,并发挥到淋漓尽致。
父母要学会为孩子捧场:
孩子做成一件事,无论结果好坏,先为他鼓掌,让他有信心做得更好。
孩子失败了,依然能鼓励和肯定他,让他不畏惧艰难。

孩子当众出丑时

有效维护孩子自尊

傅首尔曾在一档节目中自曝,自己非常擅长“护犊子”:
“亲戚聚会,人家让我儿子背个诗,我会说让我来背,别让我儿子背,我给大家唱个歌都可以。”
父母愿意放下面子去当众维护孩子,才是真正地爱他。
当孩子被当着众人的面调侃、被很多人拿来比较,他的内心是局促的,如果父母都不能站在孩子身边,很容易让孩子“撕掉”尊严,变成自卑而敏感的孩子。
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罗素说过:“尊严是文明,但又像一层贴在脸上的东西一样容易脱落。”
爱孩子的最好方式从来不是比较,也不是当众嘲讽,而是在孩子感受不好时为孩子“撑腰”:
当孩子被别人比较时,用“优点”去反驳别人,保护孩子的尊严;
当孩子当众出丑时,用共情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懂他、理解他,那么,就会抚平孩子内心的创伤,给到孩子对抗敌意的力量。
父母愿意和孩子站在一起,对抗外界的伤害,就能换来孩子一生的抬头。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以为自己在表达的“爱”,其实孩子根本无法感受到。
真正的爱并不是父母强加的“为你好”。
而是亲子之间的互相维护、尊重、关注、理解,让爱在亲子关系中流动。
就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只有当孩子确认自己可以随时回家时,才可以安心地向前发展。”
对孩子来说,一个温馨宽松的家庭环境,是不吝啬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并且用言行去印证“我真的爱孩子”。
如此,才能让孩子获得坚实的安全感和自信感。
最终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来源:萨提亚育儿(ID: 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哦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