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蝉三两声丨又还秋色,一个人要吃过多少好吃的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文摘   2024-08-07 09:39   山东  

点击上面“退休之后”,关注我们!

退休之后,老年轻一代(40-65岁),或已经退休,或走向退休的路上,或期待退休。

年轻态,同理心,艾菲历奇,共谋福祉。

退而不休,瞻望未来,助人自助,创造价值。

 
 
 
 
 

立 秋

LI             QIU

斗指西南  维为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

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

立秋标志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

但立秋时还处于中伏时期,不会马上凉爽。

2024年8月7日上午8点09分01秒,

太阳到达黄经135°,交立秋节气。




「立秋」

Autumn

·  LI QIU

立秋,七月节。立,建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淮南子·天文训》记载:“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意思是说,大暑后增加十五日,指向背阳之维,那么夏天的节气终结,所以夏至后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吹来,它与十二律中的夹钟相对应。

《周髀算经·二十四节气》记载日影的长度:“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立秋有三候

初候  凉风至

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

二候  白露降

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  寒蝉鸣

寒蝉,《尔雅》曰:寒螀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


秋,禾谷孰也。歌颂收获歌颂成熟是我们深藏于集体潜意识的文化传统,少年持重、少年老成带着褒义,年少轻狂、少不更事则更像批判。直至124年前一位“70后青年人”梁启超先生在一篇觉世之作中力透纸背:“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改老大帝国为少年中国,以振聋发聩之势扭转思维定势,以此为端,如初春似朝日的“青春”以利刃新发于硎之锋芒成为燎原的风暴,谱写出五四叙事“高燃章”。

随着时代变迁,关于青春的叙述也在改变。在陈忠实笔下,青年恋人靠抛硬币在两个差不多的合作一致推进国民革命的党派中做选择;到了路遥那,青年才子高加林渴望抓住机会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农村去大城市谋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再到余华笔下,欢快冲出家门的18岁青春遭遇一顿毒打后,遍体鳞伤地躲进了大卡车的心窝里;我小时候,青春文学里充斥着“穿着Burberry背着LV脚蹬GUCCI小短靴迎面走来让我这个身着打折only套装少年自惭形秽的时髦精致女孩”形象……从改变环境的青春,到自我实现的青春,到躲进内心的青春,然后是精致美丽的青春,接下来的青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于赞美青春歌颂青春,小鲜肉是表扬,老腊肉是批评,少女是美好的,大妈是“不好”的。可最初我们赞美青春是在赞美年轻吗?如果说青春单纯是指年轻,人一辈子都是年轻人,老年人是年轻的老人,毕竟在进入老年之前,谁也没有过关于年老的亲身经验。那么青春是对身体资本的原始崇拜?还是催生出年龄焦虑后为医美do脸资本代言?亦或是某个学科定义的某个年龄段?还是招聘广告上随处可见的xx岁以下的年龄限制?

作为已至而立之年的千禧一代,说自己是青春代言人似乎有些大言不惭;可若是以过来人的姿态居高临下教年轻人做事,显然不够资格;作为一个没有在物流集散中心每月挣8000块本事的人,批评今天的年轻人缺乏五四精神就显得有些厚颜无耻了;可我又总觉得当下伴随着年龄焦虑的“三十而已、四十正青春、五十开启精彩下半生”的“青春赞歌”里似乎有某个音符弹错了。

立秋了,人生大部分的收获和希望仍在途中,令人不适和迷茫的湿气日渐减少,明月如霜,瓜果待熟黄。这份明亮灿然,是我在万团花红叶绿的明媚春日,想也未曾想过的。生命总能给处在不同阶段的年轻人们新的风景和味道,百岁年轻人辰巳芳子女士总结了她经历过的各种味道,用食物这种最原始直接最速效好用的方式抚慰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年轻人,也为开启下个阶段新的年轻人生积蓄能量。






厨房工作是奉养生命的工作




《生命与味觉》是辰巳芳子(日)在92岁高龄时出版的书籍。

(辰巳芳子,1924——)

书中,国宝级料理家辰巳芳子,向大家介绍了她的滋养生命的料理实践和思考。其中,包括:

~ “抚育我们生命的,正是味觉“

~ “ ‘吃东西’是生命的刷新”

~ “食物必须美味”

~ “食也可以养育灵魂”

~ “大城市的人,更要下厨”

~ “成为等待自己的人”

~ “爱的希望就在锅中” 

~ 等等……


本书内容,朴实、日常、平常。

也许,就是这些平常日常,滋养着、陪伴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

下面,选取书中一篇短文《食也可以养育灵魂》,与大家分享。


食也可以养育灵魂



我又有机会请教竹内教授关于“生命”的问题。请大家阅读竹内教授的著作《食与生命》中的一节。自己的生命是依靠其他的生命得以维持,一旦忘记这一点,人类就会变得傲慢;自己的生命也维持了其他的生命,一旦忘记这一点,人类就会失去希望。因此,若我们无法事奉彼此的生命,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关于这一点,食占有特殊的位置,也就是说,食是我们滋养生命的本质。换言之,食不仅养育了我们的身体,更滋养了我们的灵魂。(2017年 Croissant 创刊40周年纪念特大号)

什么是“灵魂”?

据说竹内教授在大学开放校园参观时,曾如此对高中生说道:“人类的细胞每一刻都在替换,10年前构成我们身体的细胞现在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不再是10年前的我们了吗?”当问到这个问题时,据说高中生们回答,就算细胞全替换,“自己”这个身份也没有改变。

过去的人们或《圣经》将这个身份称作“灵魂”,也就是最本质的自己。这既是灵魂,也是我们的生命。竹内教授认为生命等同于灵魂。

我认为,生命的目标在于将人从生物层面的人,提升至人类层面的人。这个“人”,指的是具有灵魂的人类。

我们对于能吃到由风土孕育出的当令食材,应该充满最深的感谢与敬畏。通过“食”从根本培育这样的态度,就能够成为人类层面的人,进而培育出能够以为人做事、帮助他人获得幸福的心。





 
 
 
 

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

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

龙軿暗渡银河浪。

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

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

人间万事成惆怅。





编辑丨Verta

图源自网络 侵删




↓↓↓ 特别鸣谢 以下公益合作方 ↓↓↓ 

露营盒子



退休之后
退而不休 瞻望未来 助人自助 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