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呈现了中国人源于自然的时空观。春节文化深刻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价值。距今约1万年的上山文化彩陶上出现了明确的太阳图案,还出现了与周易八卦相似度非常高的“卦符”。其中一组“卦符”,被研究者释读为“雷地豫卦”。这或可视为是古人“观天象、授农事”和春节民俗形成的一个源头。
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时期“春”字的形状由草或木和植物冒出芽瓣的屯与日组成,寓意阳光照耀、草木萌芽。还是在《甲骨文合集》里,商王武丁时期的“节(節)”,由盛餐的器物和跪坐的侧面人组成,通过人吃饭或祭祀的状态把“进行时”这一时间关系呈现出来。
古典文献中也有“年”。《诗经·丰年》中有“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这里直接出现了“丰年”一词。《尚书·洪范》中有“十有三祀”这样的表述,其中“祀”字在古代文献中常与“年”字相通,表示年份。具体来说,“十有三祀”指的是周文王建国后的第十三年。《楚辞·离骚》中有“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这里的“年岁”就使用了“年”字。《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篇中提到“既克殷三年”等表述,其中“三年”也使用了“年”字。
汉长安城是西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等人在此改革历法,造出新历《太初历》,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正式确定正月初一为岁首,也就是新年的由来。至迟在东汉,“春节”组合为一个词语已经出现,但当时其含义并不是农历新年。东汉安帝时太尉杨震上疏言旱情,“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燋心”,这里的春节,是指春天这个季节。
将农历新年定名为春节,是在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改用公历纪元,按照“国际惯例”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把过去沿用的农历新年改称春节,以示区分。但传统年节观念根深蒂固,民众“过年”仍然过的是农历新年。
公历新年称元旦,始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定1月1日为元旦。这样,一年之中出现了两个新年:公历新年元旦和农历新年春节。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今,在中华民族的所有传统节日中,春节是节俗最隆重、时间最长的一个。春节是构建在中华民族独特农业文明上的节日,契合宇宙的运行规律,成为中华文明延绵发展5000年的重要见证。
来源:中国文化报 学习强国
供稿科室:办公室
责任编辑:宣传科
审 核:陈维东 刘涛
欢迎踊跃投稿,共享您的智慧和思想!
投稿方式:hdzyy_xuanchuanke@qd.shandong.cn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