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逝世,她被誉为“诗词的女儿”

时尚   2024-11-26 09:00   上海  


当地时间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叶嘉莹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泰斗,一生致力于古诗词的研究和推广,被誉为“诗词的女儿”“穿裙子的士”。据南开大学官网发布的讣告,叶嘉莹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4年11月30日上午10时在天津第一殡仪馆滨河厅举行。


穿裙子的士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本姓叶赫那拉,号迦陵,满族人士,1912年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后,她的家族由叶赫那拉改为叶姓。自小,叶嘉莹便跟随家中长辈吟诵古诗词,10岁开始写诗。她曾在自述中回忆,自己刚开始学习时,也经历过许多封建文化传统。例如,在她开始读书的第一天,父亲便在家中办了一场传统的拜师仪式(老师是她的姨母),还在家中立了一块“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子,叶嘉莹和弟弟都需给这块牌子磕头。

1941年,叶嘉莹考入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师从中国古典文学名师顾随,并深得后者赏识。那时也是叶嘉莹诗词创作最为丰盛的时期,她写下了“心花开落谁能见,诗句吟成自费词”“收拾闲愁应未尽,坐调弦柱到三更”等诗句。顾随曾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就读辅仁大学的几年间,叶嘉莹在上课时记下的几大本顾随先生课堂笔记,成为她在后来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也始终随身携带从未丢失的无价之宝。

叶嘉莹后来表示,她一直铭记着老师顾随的那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态过乐观之生活。”

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曾先后在北京的几所中学任教讲授诗词,而后1948年前往上海结婚,并在婚后与丈夫赵冬荪前往南京,后又跟随丈夫工作调动迁往台湾省,经友人介绍在彰化女中任教。在1950年代初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叶嘉莹一度被捕入狱,所幸因她从未参与政治活动很快被释放。她在1955年被聘为台湾大学专任教授,教授大一国文,后又在淡江大学和辅仁大学兼职讲授诗选、词选、曲选等课程,其间,还在台湾教育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讲大学“国文”及古诗十九首。

1966年,叶嘉莹应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任教,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与哈佛大学教授、亚洲系主任、汉学家海陶韦(James Robert Hightower)合作研究陶渊明。1969年,举家移民加拿大温哥华,任教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半年后获聘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直至1989年退休。

但叶嘉莹也始终思念故土。加拿大与中国建交后,叶嘉莹在1974年首次回到中国大陆。那时,她回到北京探望了仍住在老家的弟弟,并写下一首长诗纪念这次探访。1978年,叶嘉莹申请回国教书。第二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获准在南开大学执教,开启了她在中国和加拿大来回奔波的岁月。

1990年,已经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正式退休的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是该学会有史以来唯一一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1991年,叶嘉莹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除了南开大学,叶嘉莹的身影也曾出现在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国内高校,为各地学生讲授诗词。直到2002年,她获得在华长期居留证。2012年6月,获聘为中国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7日,“迦陵学舍”正式启用,叶嘉莹正式定居南开园。


诗词的女儿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嘉莹所作的这句诗,是她终生从事诗教事业的生动写照。她以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几代学子的敬仰与爱戴。她曾如此解释当代人仍应学习中华古诗词的理由:“古典诗词凝聚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

在叶嘉莹看来,能与古诗词交朋友,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诗词里面那些美好的理性、感情,传给年轻人。”她说。

2020年,由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国艺联专线上映。纪录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追寻叶嘉莹交织的个人生命史和诗史:她所经历的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但每一次,都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

“古书有云:‘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就是说,如果你学了诗,内心之中就对于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是诗的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于万物有了兴发感动的关怀。诗可以使人心不死。”2023年8月,叶嘉莹在一段视频中如此表示。

据南开大学官网介绍,叶嘉莹融深厚的国学根底、精湛的西学修养与深刻的生命体验为一体,构建了以“兴发感动”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诗学体系,在弘扬传统与文明互鉴中做出了独特的巨大贡献,同时实现了诗学探索与人生修行的交融。叶嘉莹以她所挚爱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在数十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人才。她几乎捐献了个人的全部财产,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永言学术基金”“迦陵基金”,以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传承发展事业。

叶嘉莹一生著书颇丰,且几乎都以中文写成,包括《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唯一一部英文重要著作是与海陶韦合作的《中国诗歌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iWeekly周末画报
遇见美好,洞见未来,我们的生活必须很风尚;星座不会差太多,福利必须送到位。iWeekly App官方号,世界公民的行动读本,时刻保持与世界连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