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丝剥茧——
是厘想理论拓展系列的目标
希望能在这个过程中
帮助同学们串联不同文化的
建筑思想和艺术风格
并能借鉴历史经验
以此提高设计的文化意识
今日带来系列概述部分
有机建筑 古典秩序的延续
乡土性与新纪念性
👉理论拓展往期推荐👉more
一、CIAM与功能城市
1、 CIAM成立的背景
现代主义建筑的浪潮
20 世纪 20、30 年代,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已经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潮流,包含一系列现代主义建筑师的理论与实践,在 20 年代末,由一批倡导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建筑师和理论家形成了国际性的组织,以欧洲为核心,于 1928 年,在瑞士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 CIAM。
2、 CIAM的诉求
1) 面对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探索确立城市全新的规划理念以及建筑的发展方向。
2) 尤其是面对人口急剧扩张,战后建筑大量性修复的需要,因此居住建筑的探索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关于住宅类型的形式,以及社区生活的组织方式,乃至城市各种功能之间的关联。
3、 CIAM的发展阶段
1) 第一阶段
1】1928 成立,拉萨拉兹宣言;
2】1929 法兰克福会议
“最低生存的住宅”
面对工业化时代,基于满足人生活最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探索城市的居住建筑类型,关注工业化城市的普遍发展和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具有社会主义思想;
3】1930 布鲁塞尔会议
合理建造方法
有效利用土地与材料、最佳高度与距离。
2) 第二阶段
1】1933《雅典宪章》
功能城市思想的确立(二战后城市重建的指导文件);
2】1937 巴黎会议
“居住与休闲”,历史建筑的作用,城市所在地区对建筑的影响,关注历史传统的问题对于建筑以及城市的影响。
3) 第三阶段(二战之后)
1】1953 普罗旺斯地区埃克斯,决定性分裂,向功能城市提出挑战。
2】1956 杜布罗夫尼克,Team X 成立。
二、Team X的探索
1、 Team X的理念
房屋-街道-区域-城市(价值关怀)vs.居住-娱乐-工作-交通(合理分区);
现代主义或者功能城市的思想认为历史与传统阻碍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过于理性的思考功能组织合理的方式而忽视人社会情感的需要,小组 10 却认为历史的居住环境(甚至是贫民区)具有一定的价值——即人的“归属感”。
2、 代表人物
史密斯夫妇、凡·艾克、巴克马、坎地利斯、伍兹
3、 史密斯夫妇的探索
1、 探索社会性的集合住宅,使得居住的生活成为更加有社区感的空间;
2、 集合住宅中设计社区的围合空间、街道,使得人们从房屋出来归属社区而非城市;
3、 街道生活:由于街道是产生社区感最重要的空间层次,因此积极探索街道的尺度、形式。
三、荷兰结构主义的探索
1、 核心思想
多样的秩序,迷宫般清晰
1) 建筑的建造过程要基于一种客观的形式结构,即一种复杂的圆形,用树与叶的关系来思考城市与家庭的关系,探索原型;
2) 迷宫:社会性的空间特点-即人的活动其实是多样复杂,交流可变的;
清晰:空间清晰的组织方式-基于容纳空间多种可能性的前提下,体现出个体与社会清晰的关系,呈现出建造体系的清晰和空间复杂的交流关系。
2、 凡·艾克的探索
1) 凡·艾克的设计思想
1】 关注场所-形式的关系
不再关注形式与功能的对应关系,而是强调形式生成场所的观念;
关注人类形成社区感,交流性的方式。
2】引入人类学视角
3】从原始文化中获启示
不仅思考现代城市的空间组织,甚至调查非洲的原始部落,分析在部落空间中人的居住生活与社区的关系,以及探索形成归属感的方式
4】建筑形式的永恒
分析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建筑中恒定不变的元素,呈现人的居住生活与空间的关系
5】关注房屋-城市;室内-室外
6】关注个人选择
2) 阿姆斯特丹儿童之家
1】 迷宫般清晰
呈现出人活动的多种可能性与建筑室内外的交流关系。
2】基本的活动单元
活动的复杂性:满足个体活动的基本需要;
结构系统的清晰性:回应现代社会的建造条件——工业化的标准生产;
原始部落的启示:体现在单元的生长性。
3】无等级、无中心的空间塑造
3、 赫兹伯格的探索
中央贝赫保险公司办公楼
诱发多种可能的空间结构形式
公共空间私有化,私人空间公有化
基于互换宗旨的互换空间
四、技术乐观与转变
1、 新城代谢派
1) 成员
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崎新,槇文彦,菊竹清训...
2) 理念
城市犹如生命机体一样不断的更新拓展,探索建筑的形制以便于适应城市动态变化的需求,即形成可变的结构与空间理念。
3) 丹下健三,东京湾规划
1】问题:有限的土地空间,高密度的城市现状;
2】解决:城市空间向海中扩展;
3】方式:相对稳定的要素:中心的交通要道和基础设施的结构,向两侧伸展;
相对可变的要素:居住单元,更换与复制。
4) 箱体住宅,黑川纪章
2、 建筑电讯派(阿基格拉姆学派)
1) 插入城市,彼得·库克
1】基于基础设施与结构的支撑体系,插入空间单元,与柯布所思考的集合住宅理念类似;
2】空间单元:标准化生产,打包的空间概念。
2) 行走城市,赫龙
1】与插入城市理念形似,突破之处在于支撑的结构体系可以进行移动,管道成为了交通要道;
2】以技术作为依托来回应城市的变化。
3、 高技派
1) 蓬皮杜艺术中心
1】 设计师:罗杰斯、皮亚诺;结构师:彼得·莱斯。
2】 结构系统、设施的组织、空间的灵活性受到建筑电讯派的影响。
3】 形成大型的容器,将结构系统作为基本的支撑,空间的组织关系可以进行灵活的调节,即技术系统的支撑全部暴露在建筑外部,内部空间灵活的插入组合。
2) 阿拉伯研究中心
1】 设计师:让·努维尔。
2】 采用高技派的技术,不再表现技术至上的狂欢,而是再现文化内涵,通过高科技金属窗,即照相机镜头,控制光的需求量,体现高科技与文化结合,隐喻阿拉伯世界形成的传统复制性的图案充满了神秘的特征。
4、 库哈斯:拥挤的文化
代表作:《癫狂的纽约:关于曼哈顿的回顾性宣言》。
大都市的“建筑促进了在任何可能层面上的拥挤状态,同时它对拥挤状态的探索又激发并支撑着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
城市的构想
1】 方格网的秩序:资本逻辑运作的结果。
2】 曼哈顿的下城俱乐部
集商店,办公,餐厅,健身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并且内部的功能继续发生改变,体现城市的建筑及其内部空间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并且不断叠加,建筑的传统概念已经发生改变。
一、后现代建筑思潮的产生
1、20世纪60年代后期,建筑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不同于二战之间形成的、在战后广泛流传的现代建筑思想与实践,这种新思潮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2、20世纪80年代,不断涌现的思潮、流派与探索,被称为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对现代建筑所建立的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性产生质疑与批判,建筑多元化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
二、后现代主义
1、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由部分建筑师和理论家以一系列批判现代建筑的理论与实践而推动的建筑思潮,80年代,后现代主义更多的被描述成一种乐于吸收各种历史建筑元素、并运用讽喻手法的折衷风格,美国是这股思潮的中心。
2、 斯特恩对后现代主义的总结
装饰主义、文脉主义、隐喻主义
1】回归历史,喜欢使用古典元素。
2】追求隐喻的设计手法,以各种符号的广泛使用和装饰手段来强调建筑形式的含义及象征作用。
3】走向大众与通俗文化,戏谑地使用古典元素。
3、 文丘里的探索
1) 设计思想
1】重新挖掘历史经验来针对当代。
2】赞同手法主义、巴洛克,不赞赏现代主义内外一致的原则,强调各方面的协调。
3】 针对密斯的“少就是多”提出了
“少就是厌烦”
批判现代主义过于纯净的形式、神秘莫测的风格以及其忽略了过多元素违反社会需要。
2) 理论著作
1】《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后现代主义的宣言)。
复杂性与矛盾性并非杂乱无章和随心所欲,也不是过分繁琐或者表现,而是相对理性主义的简单化和唯美化而言,建筑经验的内在丰富性和不定性。
2】《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批判现代建筑只表达自己,认为建筑可以表达许多信息和意义。
赞赏现代建筑所排斥的大众文化,倡导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强调建筑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关注商业文化景观。
3) 栗子山母亲住宅
1】 含混的建筑语言
包容了美国传统的住宅特征;
室内元素的室外化;
坡顶与断裂的山花,类似烟囱的设计语言。
2】 空间布局上矛盾的兼容
入口空间:客厅、厨房、楼梯、壁炉的杂糅。
楼梯:并非传统的直跑梯,兼顾休息的功能。
山墙面的断裂:既提供了厕所与楼梯间的采光、又具有良好的私密性。
3】 意义
形式的复杂性中体现了建筑与人的交流,建立历史的关联性,产生“家”的认同感。
4) 费城老年公寓
建筑是对称的,来自古典的形式,平面走道形成交往的空间,与厨房、卧室连接,空间有规律。
4、 其他建筑师的探索
1) 格雷夫斯,波特兰市政厅
1】颠覆了密斯的设计语言、柯布底层架空的轻盈形式,体现了对于传统的回归。
2】 古典的构图:坚实的体块,古典的台基,立面两个巨大的楔形,仿佛古典建筑拱券的锁心石。
2) 菲利普·约翰逊,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
顶部断裂的山花,底部为帕拉迪奥母题。
3) 查尔斯·摩尔
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喷泉广场
将历史(例如:古罗马建筑)的片段、意大利的地图做成铺地,将高雅的文化作为波普艺术进行呈现,在不脱离的历史的前提下体现出社区的特点,展现出欢乐、通俗的感觉。
4) 斯特林,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1】对传统的继承
扩建的空间关系体现巴洛克的空间传统——面向城市空间。
2】 中心化空间
不再建造穹窿,而是一种开放空间;通过引入坡道的元素,巧妙的消解了传统空间的象征性。
3】 为城市服务
美术馆成为连接城市两端不同的高差的元素,使得市民在不影响展览活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圆形空间的坡道进行穿越。
4】 细部处理
a) 不同时代手法的“冲突”
类似高技派不对称的立面构图手法,却在墙面的细部处理中融入传统的影子
b) 坡道的沿用
体现于柯布的“建筑漫游”当中,被斯特林转化到博物馆的公共交通空间里
c) 波普艺术
鲜亮颜色的使用——玫瑰红、翠绿色;放大的通风管道,体现出波普艺术对于现成品的处理手法
三、中心化空间意义的转变
1、 古罗马万神庙
开创中心化空间,围绕仪式塑造空间,理想宇宙秩序的代表。
2、 文艺复兴的教堂
中心化空间具有神学的意义,古典建筑秩序的发展。
3、 19世纪迪朗的类型学
对历史上中心化平面的总结,中心化成为公共建筑的设计原则。
4、 辛克尔,柏林老博物馆
受到迪朗的影响,空间体现古典的语言,将中心化平面转变为现代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建筑。
5、 密斯,柏林新美术馆
虽然具有古典的外表,内部却是全面非古典的空间,对中心空间的完全消解。
6、 柯布西耶,昌迪加尔法院
保护伞的意向,古典秩序+自由空间。
7、 路易斯康,达卡国会大厦
中心化的城堡意向,中心化+纪念性。
8、 斯特林,斯图加特美术馆新馆
没有正立面、没有顶的集中空间,用坡道打破秩序,纪念性+城市通道,重塑景观空间。是对古典秩序的重构。
厘想课程咨询
厘想考研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