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鳃出血”和鲫鱼“细菌性败血症”,是鲫鱼池塘养殖的重要疾病,目前主养鲫鱼的地区每年都有发生,但多数养殖户对这两种鱼病认识不深,加之两种鱼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发病后仅进行消毒杀菌治疗,病情不仅不能得到控制,反而会因药物刺激造成大批死亡。这两种鱼病到底如何区分?
鲫鱼鳃出血病,为病毒性鱼病,主要病原由“鲤科疱疹病毒II型”。鲤科疱疹病毒II型对鱼卵、鱼苗、鱼种、亲鱼等各个时期均有危害。一旦鱼体免疫力下降、水质恶化、频繁应激等影响,就可能引发鱼病。
细菌性败血症,主要病原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
病毒性鳃出血和细菌性败血症,虽然发病鱼都有体表出血、内脏出血症状,但病毒性鳃出血的活体病鱼,从池塘捞起后会立刻鳃丝出血,可见从鳃腔向外流血,有些死亡的病鱼,贴近水面的鳃盖外侧,有明显的大块红斑,解剖可见发病鱼鳔表面有点状出血,这种鳔点状出血是“病毒性鳃出血”发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鲫鱼细菌性败血症的发病鱼,没有以上典型的症状。但有些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鳔也出血,但都呈“刮痧式”出血,不呈点状出血。有些细菌性败血症的病鱼腹腔积水,内脏黏连,病鱼巩膜下方有出血点,体色发黑,腹部前方发黄。
鲫鱼鳃出血只感染鲫鱼,同池塘养殖的花白鲢、草鱼不发病,一般细菌性败血症感染,池塘中养殖的各种鱼都可发病,虽然各种鱼的发病时间可能有先有后,但控制不及时会接连发病。
鲫鱼鳃出血病流行于每年4-6月、9-10月,水温15℃-30℃易发,当水温10℃以下或30℃以上一般不发病,及时发病也会很快好转。
鲫鱼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时间为每年3-11月,6-9月,水温25℃-32℃为发病高峰,10月份水温下降后,病情有所缓和。
鲫鱼鳃出血更易受到气候变化、水质变化、人工管理操作等强应激影响,应激状态下更易发病,尤其是发病期间过量投喂、连续使用药物刺激、水质剧烈变化后,很容易发病和引起死亡量快速增加。
细菌性败血症对抗菌药物敏感,发病后内服抗菌药物有效。有时鲫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后,连续外用药物、内服抗菌药物也会诱发鳃出血病发生,有时鲫鱼发生鳃出血后,水温逐渐升高并发细菌性败血症,临床诊断变得复杂,处理也更困难。
注意“大红鳃”也是鲫鱼春季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大红鳃”不是鳃出血病,目前行业内认为是细菌性败血症,但有时病鱼分离不出细菌,有时按照细菌病治疗也没有效果,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细菌性鱼病可以按照病毒性鱼病的方式治疗,但病毒性鱼病不能按照细菌性鱼病治疗。鱼一旦发病,养殖户每天都面临损失,根本不会给我们充足的时间,让我们先去做PCR,等结果出来后,再来开出处方。到时即便确诊是病毒,几天过去,可能鱼都死了一大半了,所以现实的做法还是经验判断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