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人祸?为何早春死鱼频发?不拿“越冬”当回事,鱼瘟迟早找上门!

学术   2024-10-31 17:31   山东  
关注【水产家】 免费领取养殖手册

早春鱼瘟,每年都会在草、鲫、鲢、鳙、鲤以及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爆发,死鱼之多、影响范围之广,且难以治疗。发病后采用传统外用消毒杀虫、内服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病情。但你有没有深思过,为何每年鱼瘟都不期而至?




早春大量死鱼的普遍症状

1、黄颡鱼、斑点叉尾鮰

早春发病的黄颡鱼,大部分症状都是体表溃烂,头部有红点及腹部四周充血,肛门红肿有出血,鳃丝肿胀充血。解剖发现肝脏病变、胆囊肿大、肛门红肿,常伴有肠炎、突然停食、鱼沿池塘边缓游、急性死亡等现象。

2、草鱼、鲫鱼、鲤鱼

四大家鱼等普水鱼,每年早春都会有大量鱼瘟出现!发病症状都是体表充血、出血,头部眼眶周围肿胀、淤血至溃烂,尾鳍基部、尾柄有溃烂充血,甚至竖鳞,鳃丝肿胀充血甚至溃烂。解剖后有腹水,肝脏、脾脏、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胀充血、脆化,肠道无食,有部分胀气和充血。




早春死鱼=越冬综合征

1、投料问题

秋季尤其是11月中下旬开始,水温逐渐降低,投料逐渐减少,越冬期鱼类营养累积不足,体质变弱。开春后,当水温逐渐升高时,又大量投喂,导致肝脏负担过重,易造成肝胆综合征、肠炎、细菌感染。

2、鱼体轻度伤口未及时处理或带病越冬

秋冬季大宗淡水鱼上市时,往往使用网具捕捞,极易造成存塘鱼体损伤,未及时发现并处理的轻伤鱼,是引起“越冬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3、春季池塘底质处理不当

在养殖周期内,不重视池塘底质改良,尤其是养殖前期(2-3月份)的改底被忽略,下雨时池底上翻,有毒有害物质被瞬间大量释放,病原菌同时被释放,形成了“越冬综合征”暴发的病原条件。




功在越冬前,利在开春后

1、稳定水体,减少鱼体应激

开春之前天气变化较大,随时都会出现“寒潮”,鱼是变温动物,对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寒潮”对鱼的应激较大。另外水浓、水黑的池塘易倒藻水变,反复几次后,易出现发病的情况。水体保持深水位,可以降低温度的变化,保持适当的肥度,可以稳定水体,减少鱼体应激。

2、加强冬季管理,减少高密度囤鱼

存塘量较大、密度较高的池塘发病越严重,鱼的排泄物越多,污染也越严重,导致水质恶化和鱼体质下降,所以越冬期也需要水质、底质管理。另外,在越冬前控制囤鱼密度,能够有效减少开春后死鱼的概率。

3、越冬前后内服保健,增强体质

在鱼的消化系统中,肝脏和肠道显得尤为重要,当鱼的肝脏发生病变时,就会出现消化不好,甚至加重缺氧,并且这种肝脏差的鱼也经不起应激,所以在越冬前后投喂饲料时,要及时添加保肝护肠药物增强体质,如胆汁酸、丁酸梭菌、多维等。

4、低温期减少投喂,升温后适当加料

在低温期时尽量减少投喂,不能一次投喂过多,建议水温15℃以下时,投饵率按1%-5%投喂,水温15℃以上时再慢慢加料,每天加料量控制在10%以内,并且延长驯化的时间,尤其对于有胃的黄颡鱼和鮰鱼,建议驯化15-20天。低温期温度突然升高时,不能看鱼吃食好就加量投喂,易导致消化困难,加重晚上缺氧,轻则诱发细菌感染,严重甚至出现缺氧死鱼。

从近几年越冬综合征的发病情况来看,如果越冬之前管理工作做得好,即便是发生早春鱼瘟,病情也不是那么重。越冬管理做不好,开春鱼瘟就少不了!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长按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电话:15562589050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

文章好看就点这里

水产家
水产人,就看水产家!专注水产绿色、健康、高产养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