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12大最美中国传统村落,皖南山水风光秀丽古韵优雅

旅行   2024-10-06 09:00   浙江  
安徽,宣城。
古称宛陵、宣州,南依黄山,中国文房四宝之乡。自西汉设郡以来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人文渊源流长。皖南山水之美,满见古韵。最美青山环抱里,落日映红村瓦,夜色笼罩灯火,时光悠然缓慢。这里,有最美好的古村古镇生活,或许你会向往。
一起来看宣城名列前3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12大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1 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据说是金庸的祖籍地,有着世外高人般的清雅与美好,宁静古朴,隽永秀丽。
查济村沿溪而上,环山相拥,民居多为元明清时的古建筑留存,有着浓浓的古时人家桃源风韵。
查济古村是江南查姓正村,村落里聚居着查姓人家。据说金庸先生原名就是“查良镛”,祖籍也在此。陈丹青在《多余的素材》中提过:金庸在民国时,曾跟着父亲回老家查济祭祖。
春秋时期,查济古村的祖先查延,原生活在山东济阳的柤邑,在晋朝时由于战乱而南迁,最后在安徽宣城此处定居下来。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的繁衍生息,村落的查姓人群非常庞大,据说在极盛的明末清初号称有十万人口之巨。
据说,唐代诗仙李白曾受查济人查师模之邀,到查济石门碧山游历,曾流连忘返,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千古佳句。
如今的查济古村,算得上是一座低调的古村,似乎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因此也保存得特别完整和美好。如元代建造的“德公厅屋”,至今依然在,位于村中水郎巷,三层门楼,是当地著名的景点之一。
整个古村是四面环山,岑溪、许溪、石溪都是穿村而过。古村依河而建,岸的两边和巷陌都是用石板铺砌。路跟着水转,迂回又曲折,绵延好几里,两侧随着流水潺潺的查济河,岸畔人家皆是明清民居古建筑群,形成了古村落最美的景色。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环绕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一句美丽的诗词,正是此处美好景致的完美描绘。
绝美的风景,让爱美的人无比倾慕。查济古村经常会来很多写生的人,分布在河边桥旁,大街和小巷,他们也成了古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2 宣城市泾县榔桥镇黄田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泾县黄田村榔桥镇东南部。
始建于北宋嘉祐年间,鼎盛于明、清,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以“洋船屋”为代表的黄田古民居建筑群,虽历经沧桑,古村风韵犹存。
“洋船屋”代表了黄田民居群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又名笃诚堂,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间,当时的黄田盐商朱一乔、朱宗怀父子在沪经商,为圆母亲想见“洋火轮”的夙愿,商议修建一座外形酷似大轮船的建筑“洋船屋”。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凤子河水沿着洋船两侧开凿的深渠奔泻而去。登高俯瞰,宛如一艘“洋船”正逆水而上。在“洋船屋”边,还有一组古民居建筑与“洋船屋”相呼应,由三大进主体建筑和边屋组成,有前院,院门外有用麻石铺设的晒坦。远远望去,这组建筑形似候船室,晒坦就像是停靠洋船的码头。
青砖绿瓦、名人故居、古老的四合院,诉说着这里的沧桑与美好。洋船屋从繁华到落寞,又到如今的人潮涌动,见证过太多的人和事,一座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屋,尤其美好。

3 宣城市旌德县白地镇江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江村,别名金鳌村,是一座典型的徽派村落,始建于隋末唐初,村中聚居江氏家族。江村的宗祠、老街、牌坊颇值得一看,每年4月油菜花开时最佳游览时间。
村头半圆形的聚秀湖,湖边的文昌塔、世科牌坊,不远处的狮山和山上古庙,都静静地倒映在湖中,可以拍摄倒影。向村子深处走去,只见白壁黛瓦马头墙高低错落,村民悠闲自得地忙活着手中的活计。
村中有三座祠堂,总祠江氏宗祠、溥公祠、明代孝子江文昌的孝子祠,其中江氏宗祠最宏伟,也是村中最值得一看的建筑。江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宗祠上的徽派三雕砖雕、木雕、石雕非常精美,注意宗祠屋顶上,有一个宝葫芦上插着三叉戟,这是金鳌江氏建筑的特色。
4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
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始建年代于东晋,约1700年的时光流转,这里人才辈出,古韵不改。
又称坑口,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历经千年的古祠堂,有一门三尚书的古牌坊,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
龙川村地形如靠岸之船,山环水绕,景色秀丽。这是一个古老的徽州村落。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东晋散骑常侍胡焱镇守歙州,爱其风水胜迹,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举家迁于此。自此,龙川胡氏耕读传世、科举报国、商贸富民,人才辈出。如今古村落里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值得探访。
走进胡氏宗祠,便是走进龙川胡氏千年的历史。从大门走进,便能感受到祠堂的威严与沉重,就是这样一座建筑,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风云。
另有胡宗宪少保府,始建于明朝,值得寻访。如今以抗倭纪念馆的新形式向游人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它共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为胡宗宪生平;第二展厅为倭寇肆虐,临危受命;第三展厅为智勇双全,建功东南;第四展厅为剑埋冤狱,魂绕白云。
龙川水街,始建于明朝。水街两岸,一面是龙堤、一面是风街,两岸平行而过。龙堤中间纵铺石板代表“龙脊”,两侧鹅卵石垒铺,代表“龙鳞”,凤街用白凤凰麻石横铺,代表凤凰的一片一片羽毛。可无论是哪一段,龙堤总是高于风街,也别有特色。
“奕世两尚书,一门三进士”,龙川是徽州有名的进士村,仅明一朝,就有7名进士,其中,还有“一朝开三府”的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副都御史胡宗明。伫立在龙川溪边,建于明嘉靖41年的奕世尚书坊,是这段历史的最佳见证。
如今的龙川还算是在完整保留,建筑还是以马头墙为主,很多小楼都是从前留下的,墙面都斑驳着岁月的痕迹。两边民居中间有河,河之上有很多桥,高高低低长长短短错落有致。散步桥间水畔,可见浓浓古韵,时光也显得尤为美好。
5 宣城市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
位于绩溪县瀛洲镇,始建年代南北朝。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仁里”语出《论语•里仁》“里仁为美”。仁里原是绩溪耿姓的发源地。据《鱼川耿氏宗谱》载,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的仁里村是南朝梁大同年间、工部尚书耿源进携弟耿汝进游历徽州山水,他俩睹景怡然,流连忘返,认准此是“仁者之居”。
仁里村依山傍水,文化积淀深厚,建村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全村人大多姓程,为理学大师程颐、程灏后人,是古徽州名副其实的“程朱阙里”。
历史上仁里是徽商会集的水陆码头,聚财蓄气,千丁万灶,素有“小小绩溪县,大大仁里村”之说,仁里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绩溪最大的河流登源河上。为徽杭古道上的重镇。古村按龟形设计,目前仍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风貌。
全村有三街十八巷,有四座古代村门楼、三座明清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古书院、古码头、桃花古坝、古井随处可见……依然可现当年历史商业重镇的繁华。
仁里人以教育为本,自古以来人文气息浓厚,名人辈出。元代就有程燧创办翚阳书院,明清两朝又建多所。清末村中还建有徽州第一所洋学堂思诚学堂,还有绩溪最早的女子学校端本女校。
6 宣城市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
宁国市胡乐古镇,原名胡乐司。古镇所在胡乐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
明朝初期设立36个巡检司,胡乐为其一,故名。管理地方盐务、僧道、缉拿奸盗、医药等事务。古时繁华,由于水运发达,街道两边商铺林立,热闹非凡。
胡乐古村落依山傍水,整个村落是沿西津河呈狭长型布置,依山造屋,傍水结村,东西小巷,错落有致,天人合一。
胡乐历史上曾归属歙州、徽州管辖,系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年古镇徽派建筑一条街保存完好,街巷两边粉墙黛瓦,高高的马头墙耸立,雕饰精美。
这里,西津河碧绿清澈,狮子山亭亭如画。掩映在绿意中的胡乐老街,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在黝黑的柴火灶锅底,在河边停摆的竹筏上,诚恳地保留着岁月的刻痕。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7 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前程村月克冲村
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前程村月克冲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由于曾是军工厂旧址,月克冲现在的村庄空间布局与结构上仍然保存着三线建设时期“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的特征,村子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两侧紧靠高山及狭长山涧之中。
村落里保存了大量完整小三线建设时期遗留下来的生产厂房、办公楼房、生活住房等工业遗存,立体呈现出中国小三线建设史。走进这里别有一番风情。


8 宣城市泾县茂林镇奎峰村
宣城市泾县茂林镇奎峰村,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原名魁峰村,因村东有一独兀平突的魁峰而得名。村里以吴姓为主,322省道穿过直达黄山。南水北流,东南宁溪、濂溪、思溪汇流而下,入“东溪”,穿村而过,北出“溪口”,入青弋江。
魁峰原名“汇山”,高186米,山体独立,呈圆钟形,俨然成为地标。方圆十里举目可见。立于山顶,茂林集镇尽收眼底,给人以“钟毓汇聚”之感。清代乾隆癸己年(1773)贡生吴廷选出资在魁峰之巅兴建三层宝塔一座,名“飞雄塔”。其子吴绍芳重修。塔如指向云天巨笔,故峰又称“文笔峰”。
地处茂林集镇中心处,昔有七墩、八坦、九井、十三巷、三十六轩、七十二园、一百零八座大夫第,二十余座牌坊,规模宏大,世所罕见。现尚存明、清风格的府第轩园300余处,极具价值。
走进这里,可以游览至今尚存的茂林老街,吴氏大宗祠、南村大夫第、司马第、新老尚友堂、五十里、随安居、学灌园、怡园、福林庵等建筑,以独特魅力向世人诉说昔日繁华。
其中吴氏大宗祠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明湖广布政使吴尚默倡议族人建于崇祯乙卯年(公元1630年),共五楹三进,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
另外奎峰村传统民俗“魁峰龙灯”,源远流长,推陈出新。五色斑斓放异彩,盛名誉满泾旌太。仪仗隆重,蔚为壮观。

9 宣城市泾县云岭镇章渡村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也称章渡古镇、泾溪古镇,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具江南水乡情调。古老建筑一户接一户,延绵约1、2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风貌别具特色。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还曾誉章渡为皖南之“西来一镇”,他游历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写下诗作。“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唐代那时的章渡是泾县的水陆重镇,在此设埠置州,管辖三县。滔滔青弋江的水从镇边流过,航运的发达使得小镇兴旺,便有“千足吊脚”之称。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章渡的“吊栋阁”始建于元末明初,又被称为“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称为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均为临街店铺。另一侧则临青弋江,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远远望去,吊栋阁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铺就。一条约百米长的窄窄街道,靠江这边就是“吊栋阁”,另一边大都是破旧和废弃的房屋。据介绍老街自古繁华,旧时为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是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10 宣城市绩溪县上庄镇上庄村
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上庄古村落。这里是胡适故里,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位于绩溪县的西部,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这里“万峰回抱,一水环带”,中间一片开阔的盆地,四周环列着十座千米以上的山峰,将上庄如明珠般托在手心。一条终年清澈见底的常溪河,从村边缓缓流过滋润着此处。
村落三面环山,以杨林桥为起点,民居沿河建造,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呈现前低后高的特点,空间秩序感较强。街巷纵横交错,保留青石板等传统风貌要素。清代刘汝骤曾赞叹该村“竹萦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棋布星罗”。
上庄又称八都,清时称上川。这里是胡姓聚居之地,一姓一村。上庄村名的由来是相对于附近同属于“明经胡”的下庄(宅坦)而言。据说曾经有一位先辈从下庄外迁的胡姓后裔,回乡寻根问祖最后在宅坦续上了家谱。1941年因胡适而一度改名“适之村”,但不久又恢复上庄原名。
村落里,以胡适故居、胡适私塾等建筑为代表的古徽州建筑群保存完好。胡适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坐北朝南,主体为上下对堂,二楼通转,前后两进。大门用水磨青砖雕凿砌筑,翼角腾空,鳌鱼展翅。木构件斜撑、雀替、窗栏板、槅扇雕刻精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庄除了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的故里外,也是徽墨名家胡开文创始人胡天注的故乡。胡天注是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徽墨四大家之一,这里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11 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湖村
名列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又被叫做太极湖村。
这个太极村落有着阴阳两极,相拥相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缘溪河呈“S”形绕村南流,西部村落和东部田野组成天然的“太极”地貌奇观。
古村落是徽杭古道的必经之路,村中仍保留着明代吟泉街、千年古树、古桥,还有百余幢古民居、古砖雕门楼群、古祠堂等依山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湖村门楼砖雕有20处之多,最大雕饰面积达4.2平方米,砖雕门罩时跨3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文史资料。因此,这里也有着“中华门楼第一巷”的美誉。
村中有一条建于明代的水街,叮咚泉响,不绝于耳,故称为吟泉街。沿吟泉街而行,通幽小径、白墙黑瓦,潺潺的流水声与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让散步这里的时光显得格外美好。
该村古建筑众多,至今还保留着旧时民宅百余幢,皆具有砖木结构、三间两厢、明堂天井、粉墙黛瓦、马头山墙等徽派建筑的基本特征。但其结构序列却各不相同,有单进、前后进、有前后厅的,是一座徽州古建筑的博物馆。
村落保留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当地“花车转阁(秋千)”与“湖村抬阁”均名列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2 宣城市旌德县蔡家桥镇朱旺村
名利第3批中国传统村落。朱旺村位于旌德县蔡家桥镇境内,享有“小桥、流水、人家”美誉的古村朱旺建于隋末唐初,1300多年古村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人文历史,独特的建筑景观。
相传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后裔的居住地,现有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47栋,住宅建筑布局合理而独特,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还有保存较完好的私塾——“凫山书院”,“茶字号”老当铺。
位于朱旺村当中的朱溪河是当年的朱氏祖先用人工开挖的,呈现独特的北水南流水系,河中河边有当年用来饮用的水井九口,河上有用巨大的青石搭成的石桥十三座,九口井、十三桥就叫“九井十三桥”。
在朱旺村的老辈人传说中是朱旺村要出九个进士,朱氏江山要作十三个朝代。朱溪河上游的“闲云潭”是明代朱旺村兄弟翰林朱则淡、朱则波之一朱则淡伴月读书处,其亲笔手书的摩崖石刻“闲云潭影”四字清晰可辨,潭畔古戏台遗址依稀可见。“龙潭瀑布”,一布三迭;“观音庙”“龙王庙”寄托着古人对子嗣繁荣、风调雨顺的祈盼。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古村记
文旅自驾精选指南,打卡最美古村古镇。这里有最齐全的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指南以及各类农文旅消费精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