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瓯江支流松荫溪畔,坐落在松古平原浙南最大的山间盆地上。西面地形险要,南面交通闭塞,居住其间生活无忧无虑,如世外之桃源。因山环水绕、偏居一隅,这里古村落保存完好,被称为江南最后秘境。一起来看松阳名列前2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8大最美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位于松阳县城西北古市镇,一个似乎被时间遗忘了的传统静美村落。早在清朝初期,张氏先祖举家迁入此地,便开始对村落进行了严谨的布局。整个村落按照传统星象布局,处处蕴涵着道教“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村庄与自然风水紧密结合,是松阳至今保存最完整的经过规划的古村落。山下阳张氏源自福建泉州。清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迁海政策,在与郑成功对垒的区域实行“坚壁清野”战略。大批的福建沿海居民内迁,山下阳村张氏家族迁徙到龙泉,康熙初年再由龙泉辗转而来。古村落里,老屋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山下阳村的魅力尤其美好,黄土墙,白灰墙面,马头墙,卵石道,密布的风水痕迹。整个村落悬浮着一派盎然的古意,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让人在喧嚣之外感受到了一份恬静与自然。一条清澈如镜的小溪绕村而过,平平静静,无波无澜,与古村交相掩映成一幅美丽的田家水墨画。走进山阳下村,随处可见幽深蜿蜒的古巷,两旁房屋林立,错落有致。几十条密布的古老卵石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筑群,高大巍峨的马头墙使得巷道逼仄而幽深,一座座大屋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而连接的空间。一条巷弄一转折,回环往复,如同八卦迷宫一般。山下阳村多旧时的老屋,古黄色的柱子,雕花的窗户,四方的天井, 一样样一件件,满是沧桑感,岁月就在这里慢慢消磨。一座座的老宅,老屋漆黑的瓦片承受着久久的风吹雨打, 满见精美的雕刻,虽是陈旧不失风韵。山下阳村家家户户有门楼,门楣上刻有不同的字样,是祖先曾经光辉的往昔亦或是对子孙后辈殷殷的期盼和训诫。两边斗框上则有不同的花鸟图案,构图丰满、层次铺排、立体生动,足见砖雕的艺术之精美动人。风水塘是村庄的地标,成半圆形横卧在村前,寓意“月亏即赢”的风水轮回道理。塘后凿有一眼水井,历经数百年不干涸,依旧清冽。一条石砌的长堤,将水塘一分为二,堤的另一侧是一块正方形平地,它和风水塘是一组对应的建筑,取意“天圆地方”,是旧时村庄祭祀天地的场所。风水塘,是山下阳村最美丽的一道风景。轻波碧影中倒映着粉墙黛瓦,倒映着石桥青山。古村百年更变,一池的清影清澈如旧。村庄的建筑群落以月池为核心延伸,正前方是巍峨的张氏祠堂,周围林立着古朴典雅的清代大屋、中西合璧的民国洋楼,那些格调抑扬顿挫的马头墙勾勒出村庄嵯峨的历史轮廓。古村落的建筑里,最为气势恢弘的当属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张氏祠堂,祠堂分为上中下三进厅堂,上堂是祭祀祖先的神圣场所,中堂是族人聚众议事地点,下堂是搭台唱戏的公共场地。祠堂多处横梁上施有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惟妙惟。祠堂同时也是木雕的艺术长廊,各色牛腿、横梁、窗棂雕刻手法细致入微,线条流畅。祠堂多横梁、牛腿,雕刻精致,线条流畅。上面施有各式彩绘,多以民风、民俗等内容为主题,栩栩如生,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祠堂毗邻风水池,承日月之风水,佑家族繁盛兴旺,生生不息。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靖居村位于松阳县城东20多千米,是松阳县东大门第一大村。这是一个停留在百年前的村子,时间好像不曾来到这个村落,靖居,旧时也叫“净居包”,村子后头枕着高低的青山,前面绕着清澈的“芙蓉川”,中间是山区中难得一见的小平原。七百多年前,包拯的一支后裔到此开荒垦地,定居繁衍,日益兴旺,因此人称“净居包”。宁静的居住在此地的包氏后裔。后来,李姓和汤姓逐渐迁入,三姓相互联姻,和睦共处。如今这个穿越时光而来的村落,已经发展成为1300多人口的村落。靖居村,因为深藏在松阳层峦叠嶂的山谷之中700多年,北枕崇山峻岭,南傍蓉川小溪,溪南岸气势开阔,与古代“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理念相吻合,正是人杰地灵的所在之处。七百年的光阴,南边的松阴溪,东侧的芙蓉川依然滋润着这一带的山水居民,让整个宁静的靖居村既能崇文又能尚武,历代能人辈出。芙蓉渠从夫人庙前的街边流过村庄。堰渠东西走向,宽2.5米,深1.5米,渠堪卵石砌筑,渠边原卵石路面现改为水泥路。民居沿蓉川渠两岸排列,规整有序,街巷纵横。巷道逼仄幽深,依地势缓缓抬升,村中排水自然通畅。每条横巷至对岸架设石板桥,方便通行。村内仍保存着二十七、八幢各具特色的明清民居、店铺等古迹。四合院式古建筑群,或二进或三进,面阔三、五、七间不等,厢房有二厢、有四厢,均为硬山顶、泥墙青瓦;跑马楼设有高高的马头墙,楼檐出重檐,构成了前低后高的立面,两翼拱卫中轴轮廓线,显得主次有序。一幢幢古建筑鳞次栉比、古朴典雅,门楼、影壁、屋脊、梁枋等处装饰精美、颇有特点,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靖居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的风气,也取得了不少建树(如包朝臣就是靖居小学的创始人),这和历代的祖训教诲分不开。村内一幢明代古建筑内悬挂着一块“名重儒林”的匾额。两侧小字标注“江林郎知松阳县事正堂孙翼,为儒学庠生,包安国立,大清雍正八年十一月”。“天地献寿文章星斗,祖宗垂训礼乐诗书”,进入村落的古宅,古旧木质对联泛着金彩,墙板上当年的喜报印进木纹里,都在彰显着耕读传家的底蕴。靖居村人不但崇文,尚武之风尤盛,村里许多老宅还留有当年习武所用的“三百念”。“文、武、孝”等文化理念至今深深烙刻在靖居村留存的堂联片瓦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方古老土地上的人。靖居村文化底蕴浓厚,是浙江省的历史文化名村,青山环抱、碧水蜿蜒,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田园松阳、绿色松阳的典型代表。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六村,旧称上茶排,因该处山源盛产油茶,油茶树排列成行而名。村落整个地形仿佛银河系中的北斗星。位于石仓古民居群的中心位置。据记载,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阙盛宗带领儿子其兴、其春步行从福建汀洲迁徙到石仓源,迄今300余年。他们操闽语,循闽俗,保留了闽地文化韵味。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石仓的核心部分,这里以独具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筑享誉海内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福建汀州府上杭县通贤阙氏十四世祖阙盛宗携其子其兴、日春、其春远迁而来,经过辛苦耕作,积蓄日渐丰盈,后经营铁的生意而至家财万贯,家族便在石仓源先后建造了27幢华宅,其中有7幢坐落在六村。古建筑以装饰艺术最具特色。外内门楼、影壁、庭院、屋脊、天井地面、柱础、梁枋、牛腿、雀替、格扇、神龛均有精美装饰。装饰种类有木雕、砖雕、石雕、彩绘、墨书墨画、卵石拼花等。木雕艺术最为精华,雕刻工艺有圆雕、浮雕、镂雕、平面阴线刻、剔底凸起等。装饰题材丰富多彩,人物神像、传说故事、运动瑞兽、花鸟虫草、琴棋书画、古树名木、亭台楼阁皆入画卷。六村由六个自然村组成,至今大部分人仍居住在明清时期建造的古民居内。大屋建在依山傍水的田园中,以木结构为主体,外立面为白粉泥墙和青瓦,屋内则有雕梁画栋、齐整匾额,表现形式多为院落式布局,注重装饰陈设,建筑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村庄、廊桥、流水、绿林、炊烟袅袅,优美的田园风光以及特有的石仓契约文化,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文人学者纷至沓来。村落的契约博物馆尤其值得一看,以展示嘉庆、道光、光绪、民国多个时期的阙姓族谱、古契约、古代帐本、分家书以及古画和古匾等,让曾经以为消失殆尽的乡土文化、生活,穿越百年完好展现在人们面前。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隶属于大东坝镇,坐落于海拔1198米的留明尖山下,群山围成一块封闭的谷地中,一个秀美古朴的村落。因村口庙旁有棵古老大樟树,枝干横伸路外,以横樟得名。全村850余人,包姓是第一大姓,为“中国第一清官”之称的包拯后裔。800年来,包氏历代出仕官员95人,一代代包氏秉承包拯的精神,无一贪腐,堪称廉政文化的典范。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包拯第五代孙包仁举家自兰溪迁徙到了松阳蟾湖。明朝末年,包仁第十七世孙包继昱再迁到了横樟村。这片土地上,四面群山将村子围成一块封闭的谷地,只在村南水口留一处狭窄的出入口。老鹞岩与对面的山头形成了狮象把关的格局,如一列屏障。据堪舆专家称,这样的选址特征可以概括为“群山环抱、二水贯流,九龙聚珠、三星拱祠”。横樟村有历史文化建筑19栋。2012 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四批 “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3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横樟建筑格局如同一座微缩版的城池,横樟人将村落以城池的格局进行布局,群山如同城墙,水口形成城门。横樟村被溪流划分成三个区块,道路随着溪流转动,将村落扭结在一起。除了明清古民居群和一条老街之外,村落中分布着包氏祠堂、14座香火堂、丹阳书院、观音殿、社庙、水碓作坊等公共建筑。村落依山傍水,屋后是山,屋前是水,横樟人享受着山水恩泽,既有山野气象,又有小桥流水,整个村落在稳重中不失灵气,古雅中不乏清秀。明清以来,横樟村成为松阳县城通往龙泉、云和的重要过道,村落渐渐繁荣起来,清末进入了隆盛时期,老街上有南货店、旅馆、草药店、染坊、香烛店等店铺,从店的数量和种类可以看出横樟村当年的繁华。如今的村落周围还保存着包仁墓、古银矿洞、古冶炼遗址、摩崖石刻、古道、古桥、牌坊等建筑和遗址,从宋元明清到民国一应俱全。包氏宗祠,坐落在村落正中央,两水交汇之处,两进三开间,八字门墙如同衙门,并不宽阔的宗祠中悬挂着11块牌匾,明间正中挂着“孝肃遗芳”的匾额,此匾为包氏后人追思远祖龙图阁学士包拯而立。横樟村聚族而居,执行着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脏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个村落里,包氏历代出仕官员95人,一代代包氏秉承包拯的精神无一贪腐,廉政文化之风沐浴久远。
横樟村,在古树、溪流的交错中,明媚而生动,古雅而灵秀。青瓦灰窗、黄泥墙的老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这里修复了老屋,也留住了日渐消失的乡村。尊祖敬宗的传统也将得以延续,清正廉洁的家风也在一直传承。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
位于望松乡,松古平原北隅腹地,旧时松阳商贸往来古驿道上的一个要站。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吴弄村历史悠久,古树古道古民居,小桥流水,田园阡陌,一派祥和。村中古道纵横,村落古风彰显,存有十几幢保存完整的清代四合院和一座叶氏宗祠,并存有一株树龄达800年以上的古樟。村民以吴,叶、曾三姓为主。村落原为吴氏聚居,故名吴弄,清中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水将吴弄村夷为平地,吴氏家族遭受重创后离开,清道光四年(1824),叶姓先人叶樟兴来此定居,几年后,曾姓先人也相中了吴弄。叶姓、曾姓依靠农耕、种植烟叶、经商、土地出租逐渐积累下了丰厚的财富,携手成为当地望族。尤其叶氏为振兴村落出力非凡。如今村落中的叶氏宗祠,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站在以鹅卵石铺就的宽敞的祠堂坛前,仰望祠堂大门,气势威严,八字造型的门厅方形石柱上,镌刻着两副楹联“丁字剩残碑古碣摩挲怀祖德,卯峰分正派高山仰止挹宗风”、“松埬青来看生意满林定有英才后起,仑溪绿涨溯源头一脉应知世泽长流”。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黑色字迹依然清晰可见,笔力苍劲有势。祠堂与楹联,也充分体现着当地儒商文化的悠远流长。吴弄古村落的布局和规划有它独特的一面,建宅以宗族血统和道统为理念,有兄弟同楼的,有兄弟隔墙相邻的,有兄弟隔弄相望的,一幢挨着一幢,山墙毗连,井然有序。幢幢建筑的内门都相通,雨天串房过巷可以不湿鞋,呈现出生生相息的家族生活场景。吴弄的古民居群,可以说是浙西南家族聚居的典型标本。村落现存古建筑,清至民国初期建筑风格为主,呈块状聚落,泥墙青瓦,硬山顶马头墙,多为三合院和四合院式建筑,各宅院朝向或坐南朝北,或坐北朝南,均为泥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两侧设附屋,中轴线上布局合理。这些古建筑群,不仅建筑立面依旧,而且架梁结构也基本保持原有特色,尤其建筑装饰典雅精致,内涵丰富,木雕工艺精湛,倾注了宅院主人满满的辛勤和智慧。吴弄村还是松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晒红烟产地之一,村内修建了松阳晒红烟博物馆,展出有松阳晒红烟种植、加工、销售、制作一整套流程实物文字和图片、影像资料。如今的吴弄村,依托于村落浓郁的古风,利用村内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开展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民俗表演等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艺校学生常驻写生,宁静古朴且美好。若有空时,或许值得一游。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一座美轮美奂的布达拉宫般古朴村落。一个江南秘境中的绝美秘境。距松阳县城不过10公里左右,杨家堂村,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一条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夯土建筑,配上高高的马头墙,在山坳里阶梯式错落有致的排列起来,如阶梯般不断伸展开来,谁也不遮挡谁家的太阳光,气势壮观而朴实,人称金色布达拉宫!两棵共结连理的大樟树守在村口,用它的枝繁叶茂将杨家堂村遮蔽得严严实实。古树千百来历尽风霜依然迎风挺立,成为古村的灵魂。古树,古村,黛山,织就一幅古朴而柔美的山村风景画,交相辉映中演绎着动人的美丽。村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和那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置身其中,你会觉得时光在这一刻仿佛倒流,一切仍是旧时光景,宁静古朴,恍如昨日。岁月蹉跎可以夺去一个村庄鲜亮的外衣,但却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沿着杨家堂蜿蜒的小路或沧桑的古屋寻寻觅觅,你会发现隐藏在古村深处的无限风光...这里古村淡然的走过斑驳过往,早已被遗落在深山中,只有古村独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消磨着这寂寥无尽的岁月。行走杨家堂,感受静谧与云淡风轻;穿梭于一幢幢老屋,体会她风格迥异的马头墙和精美的雕刻。岁月沧桑,走进狭窄幽深的巷子,踏着充满岁月沧桑的鹅卵石小路,没有人声鼎沸,没有商业喧嚣,独独寂寥静谧。位于松阳、莲都、武义的交界地带,山间隐藏的一座鲜为人知古村落,黄墙黛瓦,静谧秀美。该村始建于南宋后期,已有740多年村史,是松阳周氏后裔主要居住地之一。据《钟山周氏宗谱》记载,南宋政治家、文学家周必大的第七世孙周洪梓为躲避战乱携家人躲藏于此,原名叫钟山,后因村庄周围都是山头,且该村周姓居多故改名“周山头”。周山头村正对着一座山,名曰钟山,因其形似一口大钟而得此名。在钟山的俯视中,时光穿越,留下这里许多美好的故事和美景,让它藏在深山闺阁却秀美异常,尤其值得探寻。古树老宅,让这里异常静美。如今周山头古村落里还有300多年树龄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江南红豆杉,有350多年胸径2米的江南油杉,有400多年的狮型常绿阔叶树苦槠。周山头古迹众多,巷弄曲折盘旋,墙头如群马奔腾,大屋高低林立,天井错落萦回,置身其中时失去了空间感和时间感。古村落的建筑大多黄墙黛瓦,其间遍布不少保存尚好的明清古建筑,依稀可见往日之繁华景象。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有周氏宗祠、古戏台、周氏香火堂、白衣丞相庙、钟山书院、石拱桥等建筑,其木雕、石雕、砖雕都相当精细美好。尤其是该村18号的一幢清末大屋内,被誉为“华东第一牛腿”的牛腿和斗拱上雕有凤凰、飞龙、狮子、麒麟等吉祥物及鲤鱼跳龙门、老鼠偷油等民间故事造型,雕刻刀功细腻多变、精彩绝伦。据说是其祖先请四个木雕师辛勤雕刻三年的杰作。镇守在村口的周氏宗祠,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武义、松阳等地13分支周氏后裔的聚集祭祖之地。与松阳大多数山村的宗祠一样,前厅后堂的四合院格局,门墙上布满了壁画,金硃红漆涂满了枋梁,一派灿然可观的景象。宗祠挂着三块字迹斑驳的匾额,分别是“敦伦堂”、“率祖敬宗”和“敬酬祖德”,字体轩昂,洋溢着雍容的气度。周氏宗祠大门,贴有对联 :“爱莲世泽;细柳家声 ”。爱莲,是指北宋理学大家周敦颐著的《爱莲说》,细柳,讲的是西汉名将周亚夫统领大军平定七国之乱,一文一武,是周姓祖上非常荣耀的名人。而这里村落的居民们,始终追忆和景仰着先辈的文成武功,崇文敬教,激励后辈奋发进取,在山水村居中汲养,并能报效社会。界首古村,名列第2批中国传统村落。地处丽水市松阳县域之北部,紧扼富庶的松古平原入口处,东南距松阳县城二十公里,西北与遂昌县交界,故称界首。古村落依山傍水,临溪而建,呈带形块状聚落,村中老街由西北至东南穿越古村。这是一个以“船形”布局著称的古村落,仿佛一艘历史的巨轮,静静停泊在松阴溪畔。村中以刘姓居多,其余依次为张、陈、颜、缪等姓。村中的老街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约一里,历史上是松阳出境的古驿道。街道两旁集中保留有清代古建筑禹王宫、刘氏宗祠、张氏宗祠等19处,此外,还保存沿街盐店、旅馆、酒店、南货店、豆腐店、中药店等以及古井6口,古树6株。这些古建筑白墙灰瓦,硬山顶,多为二进或三进重檐泥木结构楼房,中轴线上对称布局,门楼、厅堂、格扇门窗等装饰多样,木雕、砖雕技艺精湛,题材丰富。这里的古民居群马头墙高低错落有致,连绵成片,较完整地保留了古村落的历史格局与传统风貌。天井用石板、卵石铺设,室内通风、采光较好。为防洪水袭击,古建筑墙基都用大小均匀的卵石排列砌筑,高出地面一米之多,形成古村落特有的风貌。街弄排水通畅。松阳界首古村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集中,保存较好。主要文物古迹有文物保护点鲤鱼山商周文化遗址、水井岭头山唐、宋窑址、禹王宫、节孝坊四处。还有丽水最早女子学堂“震东女子两等小学堂”、刘氏宗祠、张氏宗祠、刘为公、古客栈等重要建筑以及六处古井。村东南一公里有风景名胜地万寿山,与狮子岩、仙岩等景点相连接。村内有古樟、糙叶树、苦槠树、罗汉松等百年以上古树近20株。传统风俗有庙会戏、元宵节、舞狮等。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古村古镇文化公益传播用途,如有涉及明显独创性摄影作品等存在侵犯著作权的请联系删除
文旅自驾精选,古村古镇指南
△ 点击收藏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