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黄河入蒙首站的资源型城市,乌海曾经“一煤独大”、产业结构单一。倚能倚重的产业结构在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让乌海一度陷入增长方式粗放、环境约束趋紧等困境。
近年来,乌海市依托“脚下有煤炭、沙漠看海、光热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因地制宜加快转型发展,强力扭转过度依赖矿产资源开发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统筹推进产业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全力办好“两件大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这片被眷顾的热土,拥有总储量44亿吨的煤炭。其中,“煤中贵族”焦煤的储量占内蒙古已探明焦煤储量的60%以上。
因煤而兴,绝不止步于煤。乌海市立足“煤头”优势,催动“化尾”延伸,实现煤的“质变”,煤化工、氯碱化工等传统产业链不断向下游延伸,价值链不断向高处攀升。
“以针状焦为原料,融合碳素、粉体、微观控制、电化学等多学科技术和多行业工艺,最终加工成微米级别的石墨类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在乌海海勃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宝武碳业炭材料一体化产业园,经过先进工艺和化学反应,煤炭由“黑”变“白”,这样神奇的“变形记”每天都在上演。
煤的千变万化远不止于此——中创联盛的沥青,恒业成的混炼胶,青石的高牢度分散染料,榕鑫的炭黑……煤炭在延链、补链、强链过程中,幻化成一款款高精尖产品的核心原料。
今天的乌海,挖煤卖煤的场景已成为过去时。煤炭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精细化工产品达70多种。数字化应用工业企业达到790家,“登云”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传统产业向“新”而行,新兴产业加快布局。
近年来,一批“新字号”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乌海、蓬勃生长,为乌海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在我们公司,一块石灰石可以变成一根氨纶丝。”在调度室智慧屏幕前,内蒙古华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俞忠波生动地向记者描述着公司延伸产业链条的布局。
“氨纶弹性很大,也被称为弹性纤维,在服装、织物上应用很广。乌海工厂生产的氨纶直接发到浙江总部,用作西装、袜子等服装织物的原材料。”俞忠波自豪地说,在我们老家浙江诸暨有个大唐袜业,袜子产量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氨纶供不应求。
在“双碳”背景下,乌海市以链群思维抓项目、强产业、促转型,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全产业链基地,全面推动产业生态由“单打独斗”向“成群结队”转变。
放眼全国,一个崭新的BDO一体化生产基地正在谋势、起势、成势。
目前,乌海市已批复BDO产能249.2万吨、可降解材料产能216万吨,引进东景、华恒、三维等8个BDO一体化及下游配套项目,已建、在建BDO产能160万吨,构建起BDO—氨纶,工程塑料,可降解材料,医药、锂电池,聚氨酯树脂、纤维等5条下游深加工产业链发展路径,产业规模快速扩大,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为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乌海市成立国内首家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与国内外众多科研院所合作,搭建起标准研究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聚焦BDO延伸可降解材料、高端聚酯纤维、先进电池材料溶剂等5个研究方向,开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科技攻关,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乌海BDO产品交易平台启动,产品挂牌交易量与日攀升。“BDO一体化生产基地”正成为乌海这座新兴工业城市日益闪亮的崭新名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乌海市加速布局集能源生产、装备制造、应用示范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了“加速度”。
闲置屋顶、荒山空地、矿山渣堆上风“光”正好,一块块光伏发电板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换为清洁电能,成为一个个重要的能源基地。
不只是逐“光”而行,乌海市还加快建设抽水蓄能电站,大力发展制氢、储氢、用氢等氢能源产业,推进增量负荷绿电配置、存量负荷绿电替代,合力打造千万千瓦级大型新能源基地和绿电替代合作示范区。
聚焦高质量发展主线,“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被重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7.7%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
近年来,乌海市人气高涨,“沙漠看海·中国乌海”持续出圈。
在平静的乌海湖湖面上,游客乘船游湖,欣赏满眼的湖光山色;在浩瀚的乌兰布和沙漠,游客骑着骆驼探索沙海,开启别样之旅;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游客畅游翰墨之中,感受书法文化的深厚底蕴……
文旅产业是绿色业、低碳产业、朝阳产业,是推进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乌海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奖励措施,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全方位搭建区域旅游合作平台,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多样的游玩场景,打造独具乌海特色的文旅IP,持续推广“沙漠看海·中国乌海”品牌。
在《夸克数读:2024年轻人出游新趋势》“年轻人热搜的热门小众出游目的地”榜单中,乌海市名列前茅,成了年轻旅行者争相追捧的新热门之选。今年以来,乌海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节节攀升,旅游收入呈倍数级增长。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乌海市接待国内游客444.97万人次,同比增长33.86%。
外界对乌海的了解,使乌海市在新的领域有了更多的需求。
乌海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夜间经济、网红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飞狮工业互联网、快成科技、海易通物流电商、中储南京智慧物流项目、乌海化工产业服务平台等平台上线运行;星巴克、摩尔城、海底捞等首店入驻,直播带货、网红带货等消费新模式逐渐兴起;打造万达金街夜市、漠中泉美食广场等多个特色街区。乌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连年增长,商业空间更广、品质更强、活力更足。
同时,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依托区域葡萄品牌影响力,做好葡萄及葡萄酒产业,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数据的变化讲述着乌海市经济发展的嬗变。乌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41.5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713.1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6%。2024年上半年,乌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8.2%,居自治区第四位……
乌海大地处处奔涌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因地制宜、绿色转型发展、向“新”而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乌海未来可期!
记者:赵晖
编辑:李镇
初审:李新华
二审:杨勇
终审:杨延岭
出品:乌海市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3022210396@qq.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乌海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