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市级化学学科基地”建设暨山东师大“中学化学名师教学艺术赏析”活动在山东师大附中举行。活动邀请深圳市新安中学正高级教师、化学特级教师兰建祥作专题授课,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教学论教研室教师毕华林、亓英丽、姜言霞、贾梦英、卢姗姗、胡欣阳以及化学学科教学研究生、卓越教师班本科生,山东师大附中副校长、校本部执行校长杨平,副校长李成金,教务处主任兼高三年级主任侯新磊及化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全程参与。活动由山东省教科院二级研究员卢巍主持。
兰建祥老师以《结构与性质的融合复习》为主题,通过五个问题推进教学实施,以AlCl3结构为引发点,并创新地将元素周期表作为认知工具,让AlCl3在结构上的“同胞兄弟”“堂兄堂弟”“左邻右舍”等接踵而至,构建出“氯化铝朋友圈”,继而引导学生多维度、多视角解释“氯化铝朋友圈”的分子结构,为后面理解氯化铝在电化学中的应用做足了铺垫。
兰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的深度理解、对学生学情的准确把握,将课堂教学内容组织得巧妙与生动,并与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感共鸣,让听众全程处于专注、投入、享受、沉浸式的学习状态。
专题授课结束后,兰老师从本节课“为何讲”“讲什么”“如何讲”三个方面进行说课,他强调一节课的起点是帮助学生将知识理解好;高点是使学生能深度理解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终点则是让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敬畏知识的同时让知识变得鲜活而有温度,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
参会师生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兰老师展开了交流互动。毕华林教授和卢巍教授进行总结点评。毕华林指出,兰老师的授课站位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注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通过选取“氯化铝”这一典型的范例,采用类比迁移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讲深讲透,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组让学生对氯化铝结构的理解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卢巍指出,只有将“本源”知识弄懂弄通,在给学生讲课时才会做到游刃有余。
学校向毕华林、卢巍、兰建祥颁发了“山东师大附中化学学科校外指导专家”聘书,聘请三位专家对附中化学学科高水平建设进行系统指导。
山东师大附中化学组将以此活动为契机,联合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持续深入开展名师教学艺术赏析活动,通过现场观摩中学化学名师教学案例,与名师现场互动,会后交流分享心得体会等,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赋能更多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撰稿 | 许颖慧、苏少娣
摄影 | 宋德洋、宋志刚
部门审核 | 侯新磊
责编 | 张译文
审编 | 王敏
终审 | 杨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