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入门课
新教师入门课
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修课
一门课上得好不好
课堂质量高不高
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成效
在附中,就有这样一群老教师🧑🏫
尽心竭力地用自己的智慧
为“如何上一堂好课”当注脚
上周有幸听了几节新教师的入门课,最大的感受便是——后生可畏。对照今时的课,遥想当年我的“入门课”,感觉既没有找到“门”,更谈不上“入”,顶多就算一节“课”,着实有些汗颜。
十五年过去了,在前辈指导和同事帮助下,我虽已取得在课例研究上的一个又一个进步。但是,面对附中的后起之秀们,已忝列老教师行列的我,越发有种被“后浪”在沙滩上追逐的危机感。在观摩思考新教师入门课带来的震撼之余,我也萌发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大家探讨。
“课”重要 “入门”更重要
入门课事实上是把新教师“入门”的过程,以一堂课的形式具象化地呈现出来。重点不在“课”——这个结果上,而在“入门”——这一过程中。前期的备课、磨课、试讲准备,后续的复盘、反思、改进提升,整个的心路历程可能比呈现的众人面前的“40分钟课堂”更有价值、更具意义,这一反反复复的过程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着新教师。
“门”是什么 “门”在哪里
顾名思义,但凡有“门”,后面往往会有一个房间或者一个院子……,总之肯定是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现。对于新教师来说,“门”不仅是备课、上课,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所应遵循的日常教育教学规范,包含“德”“能”“勤”“绩”“廉”等诸多方面。同时,“门”既是有形的(教育教学常规),更是无形的,是一种专注、投入、坚持、奉献的精神,择一业,专一事,尽一生。
为什么是“入门”
“进门”不可以吗?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敲门”还是“推门”,都体现一种外在推动,而“入门”更多地体现一种内在自觉,是一种能动行动、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入”就像“人”字,“人”在“门”边就是“们”,所以需要大家的帮助。但“入”字终究不是“人”字,所以,别人再多的帮助,也不能代替你自己。有的新教师“入门课”,“卷”这种情形已经在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地体现,由老教师手把手地教、反复试讲了好多遍,认真的态度和精神固然值得称道,但对于执教老师来说,最后呈现时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和期待了。多少有些用力过猛,或许已经背离了“入门”课的初衷。
“入门”永远在路上
每一位新教师的“入门”课,都付出了巨大心血,也取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成功,这样的举轻若重是好事。但“入门”课上完并非万事大吉,恰恰相反,才刚刚开始,因为教育教学永无止境,绝不可给人以“开局即巅峰”、最终昙花一现之感。当面对今后的各类公开课任务时(尤其是没有评比、没有奖项的公开课),更要积极主动、勇挑重担,用心准备,认真对待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万不可推三阻四、虚与委蛇。
“入门”课是新教师所要经历的众多公开课之一(甚至是最简单的),大部分新教师对于公开课都会经历“忍受——承受——接受——享受”的过程。当然,最后这一环节因人而异。然而,毋庸置疑,每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都蕴含着“蜕变”的丰富可能。
至今,我还时不时想起十五年前的十二月份——我的新教师入门课,那是我记忆犹新的来时路。前辈煌煌,我辈瞻瞻亦登临,满怀欣喜憧憬,让“后浪”们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撰稿 | 王建
部门审核 | 李贵玲
责编 | 张译文
审编 | 王敏
终审 | 杨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