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风雨故人回

文摘   2023-04-05 16:20   湖北  

风花雪月一杯酒(总第0098期)

 

最难风雨故人回

 姚启龙

                                                        一
                                 又逢清明细雨霏, 追忆祖母满脸泪。
                                 七百里路一梦醒, 落叶孤坟竹掩碑。

        


      农历闰二月十三,室外风雨正酣,我独坐家中看书。手机突然响铃,听铃声是微信电话,打开一看,一个熟悉而久违的声音传来,在干嘛?我在落花潭。我问道,你啥时候回来的?他说,刚到,回来给奶奶上坟,明天走。有点想你,晚上到一起坐坐。我说好,等会儿见。
      他名叫罗汉斌,祖籍武汉,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父母是“右派”,被下放到明朝古村姚家山头。他的整个童年、少年都在这个山村里度过的,所以,他一直说故乡就是姚家山头。后来,他的父母“右派”摘帽,恢复工作,他们便举家迁回武汉。只是他的奶奶当年去世,埋在了姚家山头后山。于是,每年的清明节他都回来给奶奶上坟。
      我祖籍姚家山头,父亲三岁死了娘,九岁又没了爹,成了孤儿,吃百家饭长大,后来做了上门女婿。我的出生地在杨家岗,九岁那年,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四人返还老家,于是我们才回到姚家山头。
      我回到姚家山头的时候,罗汉斌已经回武汉去了,听湾子里的伙伴们说,他才走几天,我和他擦肩而过,却无缘相识。因为他的父母是先期返汉的,眼看到了年底,家里油盐酱醋啥都没有了。他只好一咬牙,背着行囊,领着两个弟弟妹妹步行回武汉,那年他十四岁。从姚家山头到武汉,大概有六百多里路,他也不知道该往哪儿走,当年听父亲讲,武汉在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只要沿着汉江顺流往下走,就一定能到武汉。
       罗汉斌带着弟弟妹妹走了三十路,来到流水沟码头,望着茫茫的汉江河,他希望能遇上好心人,搭船去武汉。可那只是他一厢情愿,没办法,他兄妹三人顺着汉江河边的小路往前走,弟弟和妹妹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走累了,就在路边歇歇。饿了就去乞讨,遇到知青点,他们就能吃一顿饱饭。那时候,武汉市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汉江沿岸有很多知青点,那些知青也都是二十岁左右,一听他们说回武汉找爹娘,都很照顾,给他们饭吃,有时候还能搭上顺风车,往前捎一段路。就这样,他兄妹三人整整走了十三天,终于看到了武汉关钟楼,听到那深沉浑厚的钟声。


      我迁移回姚家山头以后,时常听伙伴们讲罗汉斌的故事。那个年代粮食不富裕,按人头定量,每年三百六十斤毛粮,也就是三百斤稻谷、六十斤小麦。三百斤稻谷差不多能打二百斤米,六十斤小麦能磨四十斤面粉。人平每月二十斤大米,每当到了月末下旬,便是饿肚子的时候,常常是饥肠辘辘。有一回,他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他心中暗想,队长家里一定不缺大米,就趁着大人们下地干活,悄悄翻墙进了队长家,准备去借点大米回家充饥。刚好被邻居汪妈看见,把他拉出来,对他说,娃子,你爹妈都是右派,偷米一旦被逮住,你爹妈还不被斗死啊!
      汪妈从自家米缸里他倒了三升米,外加一篮子萝卜、白菜,让他回家煮了吃。返城后,罗汉斌每年清明回来,都要去看望汪妈,给她几百块钱。前些年,汪妈过世,他从武汉赶回来吊孝,在汪妈的灵柩前,罗汉斌双膝跪地,痛哭流涕,一边磕头一边哭泣,汪妈呀!当年三升米,救了我一家人的命,如今,我就是拉一火车米来,也还不上您的那份情。那哭声让很多人跟着落泪,有悲伤也有感动!


      姚启龙,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马集村农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当过三十一年村官。现为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宜城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有四十余万字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微刊等媒体。


风花雪月一杯酒
个人文学创作,以山村风俗、人文地理、历史故事为主线,歌颂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