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抑郁休学后,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健康   2024-10-05 19:20   浙江  
本篇作者 | 心雨老师

01/ 父母的关注让孩子窒息!

上学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可休学就成了全家人的事。

孩子休学的原因有很多种,但大部分都是因抑郁而休学。休学后,不仅孩子自己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变,整个家庭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家庭变化之大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也不为过。

人都有关注消极方面的本能和倾向,父母也不例外。

这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非常好理解的。因为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首要使命是排除危险,保护生命,那么负面的、消极的、危险的信息就会首先得到我们的关注。

所以,孩子抑郁且休学后,父母会时刻关注孩子的状态,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自己的心。

但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我建议父母不要这样过度关注孩子。

02/ 为什么不能过度关注孩子呢?

一是,过度关注表示不放心、不信任!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要去观察,去分析,这是种什么心理,那是种什么心理,今天怎么又不高兴了等等。这样的关注会给孩子造成一种紧盯感,会让孩子窒息。

在父母的过度关注下,孩子感受到的是:爸爸妈妈对我不放心,不相信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应对自己的处境,也没有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我好没用。

二是,过度关注会扩大事情的严重性,引起全家陷入焦虑!

过度关注具有放大镜的作用,把原本常态化的事情解释为严重事件。

也许孩子皱眉只是不经意间的一个表情而已,父母由于爱子心切,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想,今天又不高兴了,怎么办?然后自己心头一紧,焦虑又上来了。

也许孩子偶尔说了一句:看到你好烦。父母就难过不已,诧异不已,赶紧反思自己哪里又做错了,哪里又惹到孩子了。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开心等等,立马又陷入寻找办法的焦虑中。

诸如此类的事,经常发生在孩子休学的家庭里。

其结果是父母用尽了全力,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而孩子的状态却越来越差。

我想说这都是对孩子过度关注惹的祸!

过度关注会让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行为没有自由、情绪没有自由,连思想上都没有自由,因为很多父母总想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所以,孩子抑郁休学后,家长千万不要过度关注孩子!

03/ 家长应该做什么?  

家长不要再对孩子过度关注,而是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做到情感上的共情

抑郁、休学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初、高中生了,他们懂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对于学习的意义或社会形势可能看得比父母还要透彻。

所以,他们不需要父母给他们讲道理,关于人生的、交友的、娱乐的等等都不需要父母灌输自己那一套思想,哪怕是很高明的哲学智慧,他们也不需要。

那孩子们究竟想要什么?

自己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又有什么?

这是值得父母去好好研究的。最后的研究结果要在这两个答案之间找到一个交集,也即孩子想要的与父母提供的东西是同一个,我们的努力才不是白费。

好比家里来了一个你十分看重的客人,所以打算好好招待他,于是去五星级酒店点了一桌非常昂贵的海鲜。可是你不知道海鲜是他从来都不喜欢的东西。其结果就是你白忙活一场,费力不讨好。

对孩子也是一样的,父母不厌其烦地告诉他“正确”的道理,纠正他“错误”的想法,试图改善他的认知,想把他扭转在起跑线上,可谓千辛万苦,为了孩子好。

可是最后呢?孩子越躲越远。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也不是鸡汤,而是共情。

谁能共情孩子,谁就能赢得孩子的心,取得教育的话语权

否则,孩子不可能听你的!

纵然你有一肚子好墨水、好计谋,在孩子这也派不上用场。

到底如何共情?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孩子:明天就要考试了,我好害怕!

妈妈:明天要考试了,你担心自己考不好,所以感到害怕?妈妈明白你这种心情。

这种回应方式就是共情,共情不是反驳孩子,也不是给孩子提建议,而是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感受,然后用语言反馈给孩子。

共情需要父母系统地学习和训练,因为与以往的沟通模式有很大不同。

如果感觉对孩子共情有困难,甚至无法沟通,可以联系我加入沟通课程的学习,结合案例,反复练习,很容易熟练掌握共情的运用方法。

二是做到行为上的帮助

行为上的帮助也是以共情为前提的。

共情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增强对生活、学习的热情,提高问题解决能力,但是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不会一朝一夕就能显现出来,它们是长期共情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如果父母想早点看到成效,或者孩子即使长期得到共情,依然找不到好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问题,那么父母可以试着从行为上去帮助孩子。

比如,孩子面对即将到来的复学产生了焦虑,父母第一步是共情孩子,让他敞开心扉诉说,从而焦虑情绪得到了疏导,同时又知道了孩子焦虑的原因,如果这个理由是害怕长期没学习,到时会跟不上。那么接下来就可进行第二步动作——启发孩子思考怎么做能有效应对这件事情。

一般情况下,孩子会提出现在开始复习。但是不知道怎样复习最有效,所以又有新的焦虑。这种时候,父母就要大力提供帮助,或者与孩子一起制定复习计划,或者帮孩子请老师、找培训机构等等。

总之,这个时候,是需要父母从行为上给予直接帮助的,而不只是停留在共情的层面上。

写在最后:

什么时候只从心理层面共情,什么时候可以上升一级从行为层面提供帮助,这是需要父母凭借对孩子的了解及自身的智慧去迅速判断的。

如果行为层面的帮助遭到孩子的反感和拒绝,那也不要紧,父母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理解孩子的反感,接着共情,并收回自己的动作,以后再找机会。

无论孩子本人还是父母都需要一些试错的机会。

心理现象的复杂性叠加上家庭教育的多样性,注定了很多事情的处理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大致方向是明确的。

这个方向就是:不要过度关注孩子,而是在注意共情的基础上,适时做一些行为上的助推。




猜你还想看——9月精选 

17岁儿子抑郁躺平,关闭房门拒绝就医

失业抑郁的单亲妈妈,陪伴抑郁住院的女儿

大学退学后,走过了一段长达9年的奋斗史

郁金香陪伴十周年公益晚会荣耀开启

多元视角下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实践交流会

地球那头的那抹玫瑰红

13岁抑郁28岁康复,走过15年抑郁路

和孩子相比,自己更像那个没长大的孩子

13岁重度抑郁,历经6次住院,如今绽放如花

我允许自己停下来,聆听抑郁背后的讯息

逼迫抑郁多年的我,面对真实的自己

老师等一下,我去救一下孩子

我的孩子抑郁躺平了,究竟要多久才能好

阵痛两年,儿子选择用躺平结束我的控制

21岁,经历7年抑郁双相

别让焦虑一步步拖累你的人生|专业焦虑测评

怎么办?我好像得了抑郁症 | 专业抑郁测评

郁金香陪伴
民间抗郁引领者,由爱心人士爱咪及志愿者们发起,专注“抑郁康复、心理健康”,致力于搭建互助平台,通过康复监测、心理疗愈、文体活动、关爱帮助、家庭支持、就业指导等,陪伴与助力抑郁康复之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