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约有1/3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良好的睡眠不仅能使身体得到休息,更使大脑进行重要修复和记忆整理,也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以及隐形压力导致许多人的睡眠时长缩短、睡眠质量下降。《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中国人的睡眠问题不容乐观,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被调查者大多在零点后入睡,日平均睡眠不足7小时;特别是作为熬夜主力的年轻人普遍称自己入睡困难。
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睡眠知识,提高对睡眠的认识,促进身心健康。
什么是睡眠障碍?
什么是睡眠障碍?简单来说,就是睡眠时间不正常或是睡眠过程中出现异常行为,主要包括失眠、浅眠、易醒、醒后难以入睡、睡中多梦、贪睡、梦游等表现。睡眠障碍的病因分为两大类: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是指情绪波动、精神压力、环境影响、饮食不节、生活无律等,而病理性因素是指器质性的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如哮喘、心脏病等。
睡眠障碍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绪及免疫系统,也可能会引发肥胖 、偏头痛等生理变化。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平衡体内的荷尔蒙水平,特别是皮质醇(压力激素)的调节,有利于保持情绪稳定。缺乏睡眠则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影响人体对日常压力的应对能力。
关于睡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失眠=睡眠障碍
正解: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就是患上了睡眠障碍。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建议尽早就医。所以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睡眠障碍的帽子,越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精神紧张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误区二:睡得时间越长说明睡得越好
正解:睡眠时长存在个体差异,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研究表明,睡8个小时以上的人并不比睡6、7个小时的人更长寿。过多的睡眠不仅不会增加精神和体力,反而会削弱,使人感到头昏脑涨、疲乏无力。评判睡眠的好坏,应该以第二天是否感到神清气爽、精力充沛为指标,单纯延长睡眠时间对身体是无益的。
误区三:梦多表示没有睡好
正解:梦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只是有的记得有的不记得。有梦多梦就表示没睡好,这样误区的人一旦做梦,就会形成主观上疲劳的感觉。其实只要第二天精神状态很好,就不能认为没有休息好,更不能把没休息好甩锅给梦。
误区四:睡眠可以补回来
正解:有些人认为一天不睡不要紧,后面几天多睡会儿就可以补回来。实际上,睡眠不能追回。如果睡眠不足,身体机能的恢复和修复将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健康问题。有些人还认为午睡可以补偿夜间睡眠不足。实际上过长时间的午睡反而会导致夜间难以入睡和深度睡眠不足。因此,午睡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保持晚上的睡眠质量。
误区五:打呼噜=睡得好
正解:一些人认为打呼噜的人睡得香,其实并非如此,打呼噜时出现的呼吸暂停可以导致身体各个器官缺氧。
这期先到这里,下期我们说一说影响睡眠的因素和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来源: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