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病世时,毛泽东在干什么

文摘   2024-11-03 05:36   浙江  

本文摘自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六)》。笔者偶然读到该段文字,虽然寥寥数语,但是写出来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厚友情。

以下是正文(略同删减):

进入1976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只能吃一二两饭,行走更是困难。这种状况,人们一般都不知道。

就在这个时候,备受人们尊敬的周恩来,于1月8日在北京病逝。9日凌晨,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的《讣告》,以及毛泽东为首的107人治丧委员会名单。

噩耗传来,神州大地笼罩在极度悲伤的气氛里。目击这种情形的外国记者的报道说: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公布后,街上“差不多每个人的脸上都很沉重”,列车中“军人们捶胸痛哭”,机关、公寓、学校里人们在默默地流泪,“到处有人哽咽”。

这以前,毛泽东已连续接到有关治疗和抢救周恩来的报告,对病情已无法控制和挽救,有着一定的思想准备。他在病榻上默默地读着这些报告,没有讲一句话。

8日上午,中央办公厅负责人向几乎通宵未眠的毛泽东报告了周恩来逝世的消息。他听后沉默很久,微微点头表示知道了。下午,中央政治局送来《讣告》清样,工作人员流着泪为毛泽东读《讣告》:“周恩来同志,因患癌症,于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九时五十七分在北京逝世,终年七十八岁。”

毛泽东听着听着,紧锁起眉头,慢慢地闭上眼睛。工作人员看到,不一会儿,从他闭着的眼里渐渐溢出两行泪水,而他仍一言未发。

毛泽东、周恩来之间半个多世纪不同寻常的传奇般的关系,自然地使人们十分希望毛泽东能够亲自出席周恩来的追悼大会。但是,人们期望的事实最终没有发生。这是为什么?

张玉凤(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当时的情况:

“毛主席的身体状况也是令人担心。他讲话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混不清的声音字句。……当主席的语言障碍到了最严重的地步时,他老人家只好用笔写出他的所思所想了。后来,主席的行动已经很困难,两条腿不能走路。”
“中央拟好了有关周总理追悼会的规格、参加追悼会的政治局及党、政、军负责人的人数和悼词,一并送主席审阅。中央考虑到主席病重,便没有安排毛主席参加有关周总理逝世后的一切活动。毛主席审阅这个报告时,我一直守候在侧。不知道为什么在我这个普通人的心里,一直存有一线希望:或许会有四年前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样的突然决定,主席也能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一句憋在心里许久的话,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冒昧地问主席:‘去参加总理的追悼会吗?一直处于伤感中的主席,这时,一只手举着还没来得及放下的文件,另一只手拍拍略微跷起的腿,痛苦而又吃力地对我说:‘我也走不动了。’……

从1月10日起,中外各界人士开始以各种方式沉痛吊唁周恩来。11日下午,周恩来的遗体送往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首都百万群众自发地聚集在天安门东西长安街两侧,在严寒中挥泪送别周恩来的灵车,场面极为悲壮感人。

重病中的毛泽东一直关注着周恩来的悼念活动。14日下午,工作人员向他念中央送审的周恩来追悼大会上的悼词稿。这篇将由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宣读的悼词近三千字,详细回顾了周恩来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高度评价他的历史贡献,字里行间充满着感情。听悼词时,毛泽东再也不能控制自己,失声痛哭。这在毛泽东是极少见的。

此后,毛泽东的情绪一直很低沉,不愿讲话。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借助刚治好的一只眼睛,不停地、无休止地阅读书籍和文件。张玉凤回忆:“由于他的身体过于虚弱,两只手颤抖,已经没有举起文件的力量了。为了满足老人家那艰难的阅读需要,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帮他举着书或文件。看得出来,他是在用这个办法来摆脱内心的痛楚。

这里郑重推荐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是党中央的工作部门,同时又是具有研究机构性质的工作部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主要任务是:编辑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著作,研究他们的思想和生平;编辑研究党和国家及军队的当代文献和历史文献

因此,这套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逄先知和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可以说是官方传记。书中所引原始文献资料异常丰富,超过所有同类书籍,所引当事人的记录和回忆,也经细致甄别,是研究毛泽东生平实际的官方权威书本。

臣光曰史
人事观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