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湖北汉口,中共八七会议上,教员发言提出:“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湖南这次失败,可说完全由于书生主观的错误,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而让教员得出如此结论的,正是他的对手蒋介石。
1926年的“三二O中山舰事件”、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在共产党人面前把枪杆子的威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员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之后,自己描述自己“心境苍凉,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这种无奈,是包括教员在内的共产党人对枪杆子的深刻认识:
没有枪杆子,在枪杆子威逼面前,除了后退,除了让步,除了缴枪,除了把性命赔上去,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至此,竞赛的双方都极端重视“枪杆子”,并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他们的立场、思路和方法大不相同,最终成为决定彼此命运的胜负手。
首先,立场站位不同。蒋介石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抓的是自己的“枪杆子”,创建和维护的政权,只是为自己和国内外少数权贵精英谋富贵的政府。
而教员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建立的是呵护平民百姓的人民子弟兵,创建和维护的政权,是为人口90%以上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府。为此,他明确,“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第二,组织形态不同。
蒋介石的“枪杆子”就是简单的军队,只讲军事,只管打仗,不谈政治,国民党组织在军队里面没有什么作用。
教员的“枪杆子”可就复杂了。他不仅要求“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还明确“政治建军”,明文规定,人民子弟兵“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
为了做到“政治建军”,教员军事思想指导下的人民军队,连以上各级都设立 “双首长制”模式,政委、教导员、指导员之类的政治主官都是实权在握的领导,担任军队各级党委党支部的书记。
第三,力量整合不同。
蒋介石的“枪杆子”里面,“山头”林立、派系众多,亲疏有别,尔虞我诈,缺乏与整体数量对应的整体战斗力。
而共产党的军队,历史性的“山头”难免,但是教员努力“一碗水端平”,不断敲打“山头主义”,使得红色“枪杆子”在毛泽东的旗帜下不离不弃、紧密团结,始终保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状态。
第四,官兵理念不同。
蒋介石的“枪杆子”,除了武器装备是当时的现代化,内部状态与前朝及军阀的队伍毫无二致。官兵不平等现象既普遍又严重,官大一级压死人,打骂、肉刑、虐待士兵,司空见惯,军队缺乏凝聚力,战斗力自然不足。
而教员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伊始就推行“官兵平等”,建立“士兵委员会”,让全体指战员铭记使命、明白战略、战术意图。在毛泽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人民军队脱胎换骨,突破了“将贵智,兵贵愚”的封建治军带兵古训,成了与旧式军队完全不同、举世无双的威猛之师。
可见,虽然都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教员与蒋介石的建设思想却有着天壤之别。双方经过相当的厚积薄发过程后,教员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蒋介石的身后,则是他败退台湾后的感叹,“这种没有灵魂的军队自然非走上失败道路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