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女孩拿试卷挡住身体,对着直播镜头扭动自己青涩的身体;
08年的中学生扎堆在短视频里晒娃,还有人已经挺着肚子准备迎接二胎;
逃学vlog似乎已是司空见惯,纹身、抽烟才算得上“圈内”的头等本事;
他们晒出穿着校服、染着黄毛,齐刷刷站在厕所里的照片,稚嫩的童声却说着:“想找个比我大20岁的富婆/大叔,可以少奋斗十年”。
这些充斥着不符合青少年成长阶段的价值观的视频,却在短视频平台真实地存在着。
由于这些充满着不良内容的视频大多数都出现在“某手”上,于是也被网友们戏称为“慢脚文化”。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充斥着不良内容和观念的短视频“主角”,大多数都是青少年。
他们以满身纹身、抽烟喝酒、穿着暴露等行为方式,毫不顾忌地将自己置于被无数网友凝视的位置。
我们会疑惑,这样滑稽且炸裂的景观,为何能够堂而皇之地进入青少年的视野中,吸引着他们模仿、崇拜?
01
如果生活太无聊了,就去看看“慢脚”
“慢脚文化”,是主要在某手平台上出现的一些视频类型的统称。这些视频,有的依靠低俗的文案和图片来博取眼球,有的以鼓吹不健康的男女关系而吸引流量,还有的涉及赌博、酗酒和家暴……
这一带有嘲讽意味的词汇,也包含着网友们对这些充满着审美不健康、成人化内容和不良价值观导向视频的吐槽。
然而,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大面积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这些视频影响,甚至他们也“参与”到了视频的创作中。
在这些青少年的短视频里,没有人们想象的青春和热血,而是充满了无数种“妈见打”的内容。
有人十几岁就逃学,在家里当起了妆教博主,口红的色号信手拈来,10秒就能粘好假睫毛。
如果再多点耐心刷一刷视频,你可能看到有着三年烟龄的小学生,才四年级就已经失恋三次;
有人想起幼儿园的前任就开始痛苦流涕,抱怨着“没人愿意等《安河桥》漫长的前奏,正如同没有人愿意等自己”……
这些仿佛只有成年世界才有的“前夫哥前妻姐”、“抽烟”、“喝酒”、“蹦迪”等词汇,却出现在他们本应晒着太阳、用彩笔涂鸦梦想的年纪。
不仅如此,越“成人化”在他们眼中,就越有“社会气”,叛逆和“丧”成了他们在互联网上社交的资本,一旦有人因此“出圈”,获得流量和关注,就能让同龄人争相膜拜和模仿。
前段时间疯狂流行的“水母cosplay”,一个女孩穿着裙子,躺进路边的臭水沟里,配上文案:“下辈子做个水母吧,因为它没有心脏,不会感到悲伤。”点赞量攀升之际,同款视频也越来越多。
但这些跟拍的青少年们却全然不知,躺在污水或河道里的如此“情绪表达”,可能存在着对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穿着校服集体“占领厕所”的照片,成为了小学生初入“慢脚”的“投名状”。他们穿着拖鞋站在隔栏上,手里拿着酒瓶,耳朵上别着烟,满眼只有世界的愤懑和不屑,却还不明白过早抽烟喝酒,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多么大的损伤。
他们的行为一个比一个迷惑,风格更变得越来越大胆,有些视频,甚至冲击三观……
在这里,当大多数年轻人还在被催婚催生时,十几岁的他们就已经结婚甚至还养育了二胎,法律在他们的生活中失效了。
低龄孕妇们把“秀恩爱”作为由头,却把裸露自己的肚子和大腿作为“流量密码”。
与此同时,在这个圈子里,崇尚拳头主义和所谓的江湖义气,想要混的好,主要看TA是否掌握暴力,有没有加入“帮派”;“社会哥”和“社会姐”比家人更亲,打群架、集体霸凌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社会里复杂的“成人”的成分,统统变成了青少年爱用的标签。单纯、天真的快乐,似乎从成长过程中被剔除。
他们在互联网上“偶遇”了爱情与成人的信息,对恋爱、婚姻和社会规则的认知仍然不健全,却渴望通过模仿成年人的关系,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这些在许多人眼中最难以启齿的灰暗面、这些带有不健康导向的审美、价值,却在“慢脚文化”影响下,被青少年们大力推崇。
以至于其他社交平台中,不乏网友们对“慢脚文化”的嘲讽与吐槽:如果你觉得生活不够刺激,那就去看看“慢脚文化”。
02
童年和成年的边界,到底在哪?
在大数据算法的辅助下,人们的兴趣爱好变得精准可计算,只要长时间停留在某一视频上,同类的信息立刻就能大量席卷而来。
“慢脚文化”就是如此席卷它的受众群体的。
蕴含在视频中的不健康审美和不良价值观持续地传播和蔓延,影响了越来越多人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其中还有许多青少年。
他们不仅模仿拍摄“慢脚”风格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地呈现自己叛逆、“成人化”的形象,还把这些不良价值观融入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中。
在部分网红的错误倡导下,他们质疑学习的收获和成果,有些已经放弃了读书。“辍学当网红”这句流行在大学生之间的玩笑话,竟然成了他们的“立场正确”。
在“慢脚文化”里,许多视频的文案都出现着“10后不上学,专心在家直播”的字眼,他们装扮成大人模样,套上小猫小狗“纯欲妆”特效、梳着油头贴着花臂纹身,在自拍架面前,一拍就是一整天。
“当网红比上学更好”的论调,逐渐形成了一套“上学无用论”,并且结结实实地灌输到了学龄青少年的价值观当中。
某个博主的短视频作品,简直堪称“低龄父母养娃日记”。视频中,“欢迎收看06女孩二胎坐月子,倒计时两天vlog”“欢迎收看06已婚女孩在家带两个娃,一天都能干点啥”,按照视频内容和博主自己所说的年龄来推测时间,你会发现这些博主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已结婚生子。
少数误入“慢脚文化圈”的网友在评论区质疑,“未成年人结婚生子”可能已经涉嫌违法,但博主却理直气壮地回怼道:“那又怎样?起码我生下来了,总比打掉的强。”
比起真相,我们宁愿相信,这些只是少数自媒体博主用来引流的手段。
可惜,评论区展示了残酷的事实——
“宝宝你才十多岁,选择退学出社会那一刻真的很勇敢!”
在辍学博主vlog的评论区里,几乎大多数观众的态度都是羡慕,仿佛不计后果的“叛逆”就是“做自己”,厌学和辍学,才是真正地获得“成功和自由”。
引流也好,谣言也罢,这些都无妨。怕的就是“原来大家都这样”。
对“网红成功学”的盲目崇拜影响着青少年对人生理想的塑造,更禁锢了他们对“未来”的想象。
没有人告诉他们,赚钱并不是只能靠猎奇、露肉或者是榜一大哥刷的“飞机”、“火箭”,涨粉和点赞量也不是跃迁上层社会的密码。
那些充满噱头的引流视频只关注如何吸引流量,却并不在乎视频内容,会不会给青少年用户造成错误引导,会不会影响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和三观……
当看到“慢脚文化”中那些早熟的少年时,或许很多人都曾如学者波兹曼一样发出惋惜的哀叹:
“人们才发明了‘童年’,却又要失去它了。”
在印刷媒体普遍使用的曾经,儿童需要一步一步按顺序学习处理信息的方式,依赖父母和师长的教导——从识字开始,一直到会阅读,能够深度阅读。
儿童的书籍和学校教育体系,让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所认知的世界相隔开,保护着他们的纯真。
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多样了,真实的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童年和成年的界限,也被模糊了。
当对世界满怀好奇的青少年,初次打开短视频软件,只需要关掉“青少年模式”,带着成人色彩的视频,就会林林总总、一锅端一般地被铺开在视野中。
手机以及手机上的社交软件,某种程度而言,是青少年除了父母、老师和同学之外,在接触世界时最常用的窗口。然而这个窗口对他们并不是敞开的。
在算法的兴趣推荐包围下,在同质化内容的裹挟下,这个窗口已然充满了层层遮蔽,而虚假和失真的信息掺杂其中,错误地描绘了现实的图景。
成年人尚且难以逃脱壁垒,还没来得及真正接触社会,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健全判断能力的孩子们又会如何呢?
他们并不知道,除了“慢脚文化”之外,这个世界还很丰富,有更多的美好值得去努力追求、创造。
03
与世隔绝的蛮荒世界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视频的后台时,我们会发现,被“慢脚文化”影响的青少年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地域标签——农村地区。
当定位在城市的时候,你就不太会刷到“慢脚文化”的视频,当定位切换到经济相对不那么发达的地区,比如城镇、乡村,“慢脚文化”就能轻而易举地覆盖你收到的视频。
这是因为,算法会根据地域的不同,而具有针对性地推送不同的内容。
定位,就如同打开这个“慢脚”世界大门的开关。你能在乡镇的“同城推荐”里看到充斥屏幕的擦边直播,丰满而又穿着露骨的农妇在画质粗糙的手机屏幕前擀饺子皮,精神小伙和油腻大叔的麻将教学、台球教学比比皆是,还有集体逃学、喊麦、电子厂打工日记……
而“慢脚文化”所活跃的视频平台,有约65%的青少年用户,超过了成年人用户。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农村青少年。
这些视频就这样毫无屏障地流入他们的视野之中。
不仅如此,有些孩子的父母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还有一大部分孩子出生在留守家庭。
截止2022年,中国乡村留守未成年人有902万人,其中有九成都由祖父母抚养,还有36万留守未成年人无人看护。
家庭教育缺位,使孩子们只能像无人修剪的小树一样,任由风吹的方向长大。
面对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他们无法辨认真假,也就不能辨析哪些是“引流”、哪些是现实,更不能做出好与坏的对比。
农村陈旧的思想观念在短视频平台中不断流通和加强,这些不良的婚姻观、性关系观,也会随着信息流推送到孩子们的眼前。
同时,算法的推荐功能还会把人们“困”在信息的茧房中。
当青少年们刷到“慢脚文化”的视频越多、观看的时间越长,平台就会越多地推荐这类视频,而其他的视频,都会被认为是用户不感兴趣的内容。
久而久之,青少年们所接收到的视频,都会呈现统一的“慢脚文化”色彩,而接触不到与之无关的内容。他们的视野,也被困在了算法所制造的茧房当中,难以抽离。在刷到许许多多同类的视频后,他们就会认为,“慢脚文化”就是真实世界的面貌。
这也是农村青少年被“围困”在劣质信息而不能接触其他信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活在这里的青少年们,还没来得及接触和学习进入社会的知识和规则,就已经被大数据定位、算法推荐裹挟进了成人化和劣质的信息流中。
于是,自身所处地区的观念落后和算法推荐的层层包围,让农村青少年“爱”上“慢脚文化”,也在如此风气的影响下,逐渐变成了全网嘲讽的那群“奇葩未成年”。
评论区的网友在嘲讽“慢脚文化”博主
他们本可以通过接触互联网而获得更宽阔的视野,去超越地域限制,看到村镇、城市、乃至中国以外的广阔的世界,去学习更多自己未曾接触过的兴趣爱好,去看很多学校里没有的书。
但事实上,他们仍然被困在算法设置的“茧房”中难以脱身。
值得庆幸地是,随着“慢脚文化”一词逐渐流行,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开始更加关注乡村未成年群体的“心理”发展:
以光明网、央视网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积极地宣传对平台内容的整治,呼吁农村教育的完善。
各大短视频平台也在积极地回应各种网络乱象,加强了网络视频的审核力度和“青少年模式”的准入门槛。
而很多网友,也开始慢慢改变自己的态度,从“吐槽”变成了引导和鼓励,希望这些孩子能够早日回到有序成长的轨道,去逐步接触现实的社会、具体的人。
尽管“慢脚文化”依旧以略带灰暗色彩的一角存在,但我们能看到,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蛮荒世界正在慢慢被开掘、洗刷。
当对待“慢脚文化”不再只是嘲弄和讽刺,而是呼吁和关注,这些来自我们每一个人的善意,或许都有可能改变某个孩子的明天。
而这些青少年们的困境,也让我们意识到,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向善的,互联网应该向着服务社会、服务我们每个人而发展,这些平台所使用的算法,亦应如此。
参考资料:
1.虎嗅APP:一个短视频平台背后的未成年暗网
2.人民咨询:别让“慢脚文化”毒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3.光明网:“慢脚文化”侵蚀未成年人价值观 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建议:加强监管彻底清理低俗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