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东方教师发展研究院承办的2024年河南省“国培计划”——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中小学英语学科)”中,正高级教师,现任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初中英语教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张艳文老师为大家带来《初中生英语作文问题分析及教学建议》主题讲座。
在讲座中,张艳文老师对中考作文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和探讨。
一、中考作文数据分析
1
参考人数与评分标准
全市参考总人数为75661人,作文满分为15分。
数据显示,0分有3810人,占5%;3分以下有15040人,占19.87%;5分以下有21531人,占28.46%;9分以下有42135人,占55.68%(9分及格)。
2
学生作文常见问题
学生作文中存在多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书写、词汇、语法、时态使用、审题和逻辑等方面。比如:
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字数不够或太多
个别单词拼写错误或用词不当
时态使用混乱,各种时态随意交叉使用
审题不仔细,要点不齐全
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交替使用
句子结构混乱、缺少句子成分、中式英语普遍
忽视标点符号的使用
部分层次段落,句子间没有逻辑
全部或部分抄写前面试卷中完型、阅读等文章
空卷现象严重
二、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归类
学生的问题主要分为四大类: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1
语言能力问题
张老师解释,语言能力指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知识以及各种策略,参与特定情境下相关主题的语言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从数据来看,学生在写作中存在中式英语、错拼单词、时态混搭等问题,表明语言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
2
文化意识不足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学生在表达个人观点的时候却语言苍白、没有内涵,导致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这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意识和品行。
3
思维品质欠缺
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所表现出的问题是学生的作文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性,只是词汇和句子的堆砌,缺乏梳理、概括和表达能力,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发展。
4
学习能力不足
学习能力指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不能学以致用,那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能力。
三、教学建议
1
落脚文本解读,实现以读促写
教师应注重文本解读,通过深入文本的理解和超越文本的分析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新的认知,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要做到产出导向,为写而读,强调“学用一体”,在课堂教学中,一切语言教学活动都与运用紧密相连。
2
多元互动评价,提升作文质量
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要求,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和方法,对教学过程和结果加以及时、有效地监控。
作为教师,不能给出过于简单的评价使学生无法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所在,也要做到及时反馈。
评价要尽可能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写作水平灵活调整评价策略,同时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诊断能力。
3
创设趣味活动,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趣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看词说话练习、连词成句练习、扩写句子练习、造句接龙练习、描述猜词练习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写作积累语言素材,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甚至是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样的练习非常感兴趣,可以在亲身参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语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训练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语言能力的提升、文化意识的培养、思维品质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文本解读和多元互动评价,并通过创设趣味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步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