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最初的英国,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局限性,在语言学习方面开始无法满足于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书面运用。“交流”作为语言的一项基本功能,开始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而在当时随之诞生的新兴教学法,就是The Direct Method (直接教学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直接教学法。
直接教学法几乎完全是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反面,虽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实际上其中的一些理念相当先进,一直被推崇至今,成为了目前主流教学法的雏形;甚至直到现在,还有语言培训机构完全贯彻直接教学法,并以其作为卖点,可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预览
老师为课堂主导,但学生角色并非语法翻译教学过程中那样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合作,老师引导学生掌握语言。
首先,在直接教学法的课堂中,翻译被完全禁止,老师不使用学生的母语进行词义解释。取而代之的是,当生词出现时,老师会用一系列替代手段进行意思传达,例如手势、图片、教具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直接建立词汇和词义的联系;其次,课程围绕特定主题和场景展开,学生在场景对话中学习词汇;最后,语法通过归纳法而非演绎法进行教学,学生需要自己从大量例子中总结出语法,有时老师甚至完全不会给出语法规则。
正如上所说,虽然老师仍然起了比较多的主导作用,但这里的“主导”不等同于“灌输”,而是引导学生做出反馈。此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常有对话练习。
词汇和口语的重要性要远高于语法和写作。虽然课堂中也会练习到阅读和写作,但其通常以口语练习内容为基础,发生在口语练习之后。与此同时,发音作为口语的一大核心要素,也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练习和纠正。
由于为了强调用外语交流和思考,母语在课堂中是被完全禁止的。
教学评估的重点是学生“使用”语言,而不是“描述”语言的能力。学生不需要对一系列语言知识做出解释,而是要展现出利用目标语言去“说”和“写”的能力。
老师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技巧,引导学生自行纠正错误。
常用教学技巧
学生依次朗读文章或对话段落,在每次读完之后,老师对于其中的一个语言点进行解释。当然,由于母语在课堂中是禁止的,因此老师在课堂中需要使用手势、图片、教具等等作为解释时使用的工具。
问答不局限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亦可是学生互相提问,互相回答的形式。学生必须以完整的句子作答,以此来练习新的词汇和语法。同样地,所有问答均以目标语言而非母语进行。
当学生的语言出现错误时,老师会通过一系列方式提醒学生进行纠正,而非直接告知正确答案。例如,老师给出两个选项,让学生自行判断哪个是正确的、老师通过改变语调,用疑问语气提醒学生、老师用手指代替句中单词做出指示,在出现问题处停顿,以提醒学生用法错误或是有遗漏。总的来说,学生需要通过自行思考找出答案。
对话的目的是练习特定语法点。老师通过提出一个用上该语法点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在此之后,学生可以模仿老师进行类似提问,并互相回答,但重点是依然要用上该语法点,以达到练习目的。
该练习在语法翻译教学法中同样适用,但区别在于:
(1)所有练习内容均为目标语言,不出现任何母语;
(2)在练习前不提供给学生任何语法规则,学生需要从先前的对话或文章中自行总结规则,以完成该练习。
听写练习分为三遍走:
第一遍,老师以正常语速朗读文章,学生仅听不写;
第二遍,老师把句子拆成一个个小部分,依次朗读,以便学生听写下来;
第三遍,老师再次以正常语速朗读,学生进行校对。
同样是听力练习,但是学生在这个练习中不再是被动的记录者,而是需要通过理解,主动做出一系列反馈。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学生手中有一幅地图,他们需要通过老师的指令,从A点到达B点。在此之后,学生再把指令给回老师,让老师画出该路径。
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范文内容进行改述,学生可以凭记忆进行写作,也可参考范文。
由此可见,直接教学法采用了与语法翻译教学法几乎完全相反的形式,更多地侧重用目标语言学习目标语言,而教学的主体也从老师慢慢转向了学生。换句话说,学生需要更多地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不是一味地依赖老师。该教学法更符合目前学界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用外语进行思考的理念等等。
但仍有一些教学技巧值得商榷,或者说在课堂中可能显得“不真实”的练习,例如听写、大声朗读、段落写作等等,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是否会去做这些事情?如果不做的话,那是否会让这些练习显得“不真实”而缺乏实际意义?这些问题都值得老师去思考,不论是否选择这些教学技巧,都需要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References:
Larsen-Freeman & Anderson (2011) Techniques &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