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上方文字
关注我们
快乐语文天地初中语文资料表
(点击下面蓝字即可查看)
七上电子课本 | 八上电子课本 | 九上电子课本 |
七下电子课本 | 八下电子课本 | 九下电子课本 |
学生习作 | 初中名著 | 同步训练 |
单元作文辅导 | 中考作文 | 2023初中作文 |
七上教学视频 | 八上教学视频 | 九上教学视频 |
七下教学视频 | 八下教学视频 | 九下教学视频 |
2023中考 | 中考古诗词 | 初中文言文 |
七上朗读材料 | 八上朗读材料 | 九上朗读材料 |
七下朗读材料 | 八下朗读材料 | 九下朗读材料 |
七上图文解读 | 八上图文解读 | 九上图文解读 |
七下图文解读 | 八下图文解读 | 九下图文解读 |
往期链接
最新2024部编版七、八、九年级上册语文电子课本及教材变动情况说明
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
微课视频
微课视频
电子课本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二、故事背景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悠闲的布衣生活。明亡以后,他消极避居于嵊县西白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课件ppt
同步练习
第13课《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知识(20分)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都,全部。
B.是日更定矣 是:这。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更多。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如土石何?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欲穷其林。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3分)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 B.吾 C.尔 D.相公
6.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4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分)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3分)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分)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3分)
5.作者描写雪景的顺序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画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__________。(1分)
(3)甲乙两文都有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人鸟”之间不停顿,在“中”后停顿。)
5.D(D项为尊称,其余不是。)
6.BC(AD两项是表达分别之情的。)
7.D(D应该是正面描写)
二、(一)1.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既于微观中显出宏观,烘托出铺天盖地的雪景,也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体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5.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二)1.(1)比高远 (2)看到 (3)全,都 (4)到,等到
2.A(B项前者为“停止,消失”的意思,后者是“极”的意思;C项,前者为“尽力”后者是通假字,同“僵”“僵硬”的意思;D项,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语气词,“难道”。)
3.(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4.(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可)
(2)示例:湖山夜雪(“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可)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二、故事背景
三、翻译课文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注释
崇祯五年:即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俱:都。
绝:消失。
是日:这一天。
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
定:止,停。
拏(ná):携,带。
毳衣:细毛皮衣。毳(cuì),细毛。
雾凇:雾气和水汽。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汽。
沆砀:寒气弥漫的样子。
舟一芥:船如同小草一般。芥(jiè),小草。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初更刚过,我划着一条小船,披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空与云、与山、与湖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小草似的小船,船中的两三个人罢了。
2.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焉:怎么,疑问代词。
更:还。
大白:大酒杯。
强:尽力。
金陵:地名,即今江苏南京。
客:这里是“客居”的意思。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小声地不断念叨。
译文:
到了湖心亭,(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仆在煮酒,炉中酒正沸腾着。(两个人)看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中怎么还有这样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就告辞,(我)问他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下了船,船夫不断地小声念叨说:“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四、问题解疑
1. 赏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点明时间和地点。文章写于明朝灭亡之后,但用的仍是明朝的纪年,说明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终没有灭亡,故国之情仍在。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孤独寂寞,遗世独立的感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审美倾向。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雾凇沆砀……上下一白”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山、湖水一片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
5.“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6.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自己明白。
五、课文主题
《湖心亭看雪》课件ppt
同步练习
第13课《湖心亭看雪》
一、基础知识(20分)
1.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俱:都,全部。
B.是日更定矣 是:这。
C.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而已:罢了。
D.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更多。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其”字与“问其姓氏”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其如土石何?
B.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C.其船背稍夷。
D.欲穷其林。
3.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雾凇沆砀:(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4.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3分)
A.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D.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5.下列称谓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 B.吾 C.尔 D.相公
6.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4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示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二、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3分)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试简要分析。(3分)
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3分)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3分)
5.作者描写雪景的顺序是什么?(3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5分)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心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争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陶庵梦忆》)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互相轩邈( )(2)窥谷忘反( )
(3)上下一白( )(4)及下船( )
2.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急湍甚箭/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百叫无绝/以为妙绝
C.余强饮三大白/项为之强
D.问其姓氏/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填空和简答。(5分)
(1)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乙文中“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有人依此作画了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__________。(1分)
(3)甲乙两文都有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请简析。(2分)
参考答案
1.D
2.B
3.C
4.C(“人鸟”之间不停顿,在“中”后停顿。)
5.D(D项为尊称,其余不是。)
6.BC(AD两项是表达分别之情的。)
7.D(D应该是正面描写)
二、(一)1.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2.既于微观中显出宏观,烘托出铺天盖地的雪景,也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3.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4.体现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深情。
5.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顺序。
(二)1.(1)比高远 (2)看到 (3)全,都 (4)到,等到
2.A(B项前者为“停止,消失”的意思,后者是“极”的意思;C项,前者为“尽力”后者是通假字,同“僵”“僵硬”的意思;D项,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语气词,“难道”。)
3.(1)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4.(1)厌弃尘俗,向往自然。(“向往自然”写成“寄情山水”也可)
(2)示例:湖山夜雪(“湖中赏雪图”“雪夜赏西湖”“湖心亭看雪”等也可)
(3)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以闹写静),乙文文字简练,直接写静。
往期回顾
欢迎扫码关注快乐语文天地
读书三境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
书山有路勤为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