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在济南:布衣对诸侯

文摘   2024-12-29 19:32   山东  

天宝四载(745年),李之芳从京城长安的尚书省驾部员外郎出为齐州司马,在历下古城的鹊山湖边新建一亭,邀请时任北海太守的从祖李邕来赏,同时请了杜甫,在今天看来就是请他们为新亭赋诗剪彩。杜甫在李邕下塌的客亭陪宴,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千古佳对。李邕此次到济南,住了较长时间,可能听杜甫说及上一年秋冬之季,杜甫、李白、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单父,想到自己在滑州任太守时与高适相交甚欢,就发出邀请高适到济南一叙的诗书。

自单父分别后,高适南游,在江苏涟水受阻后转游东鲁,此时正游历到郓州郡,在所属的平阴县驿亭接到李邕的邀请,既高兴不已,又感慨万千。李邕是盛唐时的名士,威望极高,能得到他的青睐并向朝廷推荐,对已经四十五岁的高适而言是极为难得的机遇。高适看着李邕的诗书,有感而发写下《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的长诗: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李邕的邀请信里有诗作,可惜不存,这是高适的酬和诗。从诗题里可以看出对李邕的尊重和收到诗书的激动,高适既用“奉”、“酬”之字,又尊称李邕为“丈人”,既将李邕的任职地北海写出,又点明“太守”之职,同时还写明自已答诗的时间、地点是“夏日平阴亭”,这在唐诗里并不多见。如果是李白来写,依其平交王侯的性格,可能就会简化为“答李北海”几个字。如果是杜甫来写,按他当时虽就试不第仍自期仍甚高的心态,可能是“酬北海太守邀之济南”,唯有此时经历长安干谒、幽燕从军、睢阳耕畎亩已四十五岁的高适,受到李邕这样的大佬邀请才会写出如此恭敬的诗题。

诗可分三段。首段即前十四句,陈述李邕的立朝大节,首四句说李邕有长者风范,山河灵气聚身,是皇帝股肱,朝廷重臣,显达冲天。中四句说武曌时期朝政黑暗混乱,小人当道,人神不宁。后六句说李邕就像东汉时期的谷永、匡衡一样敢于在武则天、唐中宗两朝直谏,不惧奸佞,“往者张易之用权,人畏其口,而邕折其角;韦氏恃势,言出祸应,而邕挫其锋”,而且深受信任,谏言被纳,其壮烈行为传之史册,其雄文深如东海。

次段即中间八句,叙述李邕以尊念卑,给自己寄书信和诗。以堂堂太守之高位想到低居柴门的我,把诗书寄往我在汶阳游落的地方,而我已离开,寄书人又回头赶到平阴亭找到我。打开书信犹如相见于千里之外,我对您能想起我的感激之情会毕生不忘。您所在地方江山富饶秀丽,您的盛德如兰茝之香温馨沐浴着我。

后段即尾八句,描述接到李邕诗书感叹自己长期漂泊的遭遇。我自感时运不济,求不到一官半职,像流萍一样漂泊,年逾四十仍从春到夏,苦读不已,对出仕依旧是临渊羡鱼,一无所获。我已经放闲,不再奢望拾穿青绶之衣。这当然是高适一时的沮丧之感,其实他一直没有自放,五十多岁终于如愿,最后官至常侍,就求仕做官而言,高适是终不言弃、大器晚成的典型,仕途的结果要甩杜甫、李白几条街。

在平阴亭接到李邕的邀请,高适可能急不可待地赶到济南,拜见李邕并陪同在鹊山湖泛舟游览,与高平郑太守宴集。

郑太守名字不可考,可能也是受李邕和李之芳邀请而到济南。高适为这次泛舟和宴请,写下《同李太守北池泛舟宴高平郑太守》。其诗曰:

        每揖龚黄事,还陪李郭舟。

        云从四岳起,水向百城流。

        幽意随登陟,嘉言即献酬。

        乃知缝掖贵,今日对诸侯。

这首诗依然写得谦虚卑躬,似乎在刻意讨好李郑两位太守。高适把李邕和郑太守比作西汉时良吏龚遂、黄霸,又比作东汉时李膺郭泰同舟,用了两则佳典。“云从四岳起,水向百城流”一联描述鹊山湖的气象,极为大气,把鹊山湖云气放到泰山等四岳背景下来赏,出湖之水则流润百城,更是跳出眼前湖面而看湖水,这种云起四岳、水润百城的视域是其他诗家写大明湖所未见之语。窃以为比李白的《泛鹊山湖三首》还要高妙。两位太守都有幽雅之意,步履一致,同步登陟,一人有嘉言,另一位马上能领会酬和。同船游览,跟随登陟,今日得以与这两位堪比诸侯的太守宴坐相对,对我这个未能出仕的布衣儒者是难能可贵的机遇。高适的言辞中隐隐有期望两位太守奖掖提携,向朝廷荐举自己,能够早日出仕。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和高适泛舟鹊山湖写诗,都用李郭同舟之典,李白说“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高适说“还陪李郭舟”。李白自认为是郭泰般的贤才,没有李膺那样的识才之人,只有月亮与自己同舟,而高适则是把李邕和郑太守比作李膺和郭泰那样的贤达,其实高适可能在内心里也自比郭泰,期望得到李膺那样的太守赏识和荐举。在大明湖前身鹊山湖之上,两个仕途均不称意的唐代大诗人,不约而同想到了李膺、郭泰,从不同角度用了李郭之典,李白直言,高适委婉,与两人的经历和性格相切。今天读来,倍感饶有意味。

当高适在济南陪李邕泛舟大明湖时,杜甫可能去了济南郡的属县临邑看望在那里任主簿的弟弟杜颖,在临邑的㟙山湖亭,杜甫有诗《暂如临邑至㟙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暂如临邑”之语可以理解为暂时离开李邕,并且诗是“奉李员外”,李员外指李芳,诗中还有“暂游阻词伯,却望怀青关。霭霭生云雾,唯应促驾还”之句,“青关”指李邕任所北海郡驻地青州。杜甫在临邑与杜颖相聚时,李之芳、高适随李邕到了青州,杜甫又从临邑赶到青州相会。在青州,他们一同出猎渤海边,高适写有《同群公出猎海上》《和贺兰判官望北海作》,杜甫在后来的《壮游》中说“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均记述在北海出猎的景况。在青州,李邕多次宴请他们,高适写有《同群公十月朝宴李太守宅》,其诗曰:

        良牧征高赏,褰帷问考槃。

        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

        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

        仍怜门下客,不作布衣看。

诗中用“良牧”“褰帷”之词,尽显对李邕的赞美和恭敬,特别是“仍怜门下客,不作布衣看”之句,对李邕不因为自己仍是一介平民而怜爱有加、不作低待充满感激之情,与前面两首诗中“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乃知缝掖贵,今日对诸侯”之意正同。

因为李邕邀请的济南之会,高适前后写了三首诗,以自己还是“柴扃”“缝掖”“布衣”之身受到显达如李邕者的高看厚爱,颇有布衣对诸侯般受宠若惊,特别是“柴扃”“布衣”之词,似乎在以卑微到最低处的讨好心态,以求得到李邕这样的“隼旟”荐举而尽快出仕。

可惜的是,李邕因被李林甫猜忌,在天宝六载(公元747年)被杖杀于青州,断送了高适可能被荐举出仕的一条路子。但高适毕竟是高适,大器晚年、不言放弃的他终靠自己不懈努力,在哥舒翰赏识和提携下另劈蹊径走上仕途,远比李白、杜甫从政之路走得远、攀得高,甚至后来在李白盲从永王李璘叛乱被撃狱于浔阳面临处斩时,高适暗中关照使李白以流放夜郎而免于死,杜甫流寓成都也多次得到高适接济。

2023年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让人们对李白、杜甫、高适三位盛唐诗人的交游关系得以认识,其对所涉地方的文化传播效果长茂盛不衰。可惜的是电影忽视了三人同一时间在济南、在山东的经历,电影中涉及的三十余首唐诗没将三人与济南有关的诗作纳入,错过了一次极好的传播济南地方特色历史书写的机会,不能不说是济南的一大遗憾。

热门影视剧的传播力十分强大,如果能够搭上《长安三万里》的快车,济南“诗城”的形象可能会更加彰显。但李白、杜甫、高适与济南的故事是史实,只要肯挖掘,只要用心传播,精心设计和实施传播机会,济南与三位大诗人,一定会达到明代尤侗《天下名山游记序》里所说的山水文章各有时运,山水借文章以显,文章亦凭山水以传”的效果。期待有心、有力者将济南与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的情缘推向传播顶端,让济南的“诗城”形象走向全国、走向大众、走向世界。


旅行中的那些事儿
作为一个从事旅游教育和喜欢旅行的人,想和你分享旅行中遇到的那些事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