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设计师求职需要作品集?

百科   2024-11-27 09:08   浙江  

在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岗位中,大家有没有发现只有设计师在求职的时候除非要写简历以外,还要提供自己的作品集。前中后台只有设计师需要比别人多做一份工作量巨大的文件来让体现设计能力,为什么开发、产品、运营这些岗位都不需要呢?设计师和这些岗位的地位、薪资比起来也确实都处于下游,设计师就这么吃亏吗?

设计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你可以想像,设计师在脑海中非常宏观的构思、获取各种天马行空的灵感,然后需要在非常微观的层面将他们落地,同时还要能够把事情做到闭环,让这些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和自己的设计结果看似合理的挂上钩,还能顺利“洗脑”听的人。我反正是找不到第二种这样具有复杂工作过程的职业了。

所以你看啊,设计师不能光靠嘴说,因为太抽象了,想象力是一个很虚无缥缈很抽象的概念,并且大家都会想象,所以真的能够把抽象的灵感具像化,这个就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真实能力了。其实并不是只有设计师需要包装自己的设计方案,开发、产品其实都需要,只是设计师的作品集更麻烦一些。

尤其是体验设计或者叫产品设计师,这俩其实就是同一个岗位的称呼,大家不用纠结。体验设计师在面试的时候不仅仅要表现自己的设计能力,还要体现体验和产品思维,为什么这样做设计,为什么这样做设计体验的优化,你能讲出个所以然来,不仅仅要抽象,还要有道理的抽象,有证据的抽象,并且要给这些抽象、具象附上结果和合理的结论,你说难不难。

我最近又继续在体验悠悠有品这个app,从一开始的新用户,到现在有几笔购买和售出记录的非小白用户,又有了新的体验和设计的想法。作为用户,我希望他们能做出一些新的功能,来解决我的痛点。作为设计师我要评估,这个需求的价值高不高,是否真的有必要做。一个功能出现在产品中必定要经历过分析,绝不能是用户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所以再回到悠悠有品中,大家一起来跟我思考一下这里的功能设计。

背景
这是一款可以购买、出售、租聘游戏皮肤的平台。游戏皮肤的价格会随着比赛热度、市场热度、话题、磨损度、稀有度、模版效果等各种因素而波动。所以这个游戏的武器皮肤就和股市一样会有上下波动,从而这个平台的使用者一般分为3类用户:1.自用皮肤的常规用户(玩家) 2.倒卖皮肤当作理财产品的用户(玩家)3.倒卖皮肤当作理财产品的用户(非玩家)

场景
如果没有深挖场景,那么有可能我们做的就是伪需求。例如用户说我想要在app里做一个数羊的功能,这样能更好的帮助我入睡,但其实用户的本质需求并不是数羊功能,或者说数羊并不是最优解,怎么帮助用户入睡,为什么要帮助用户入睡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在挑选武器皮肤的这个场景中,其实我会有一些需求,作为一个正常自购自用的、带有一点点理财念头的用户,我想买一个当下有热度、可以出租高价以及悠更好流通性的皮肤,我需要对这个皮肤进行筛选和对比。根据不同的皮肤特性,用户需要筛选不同的维度,例如匕首的皮肤,常规的匕首一般看磨损度即可,磨损度越高说明看起来越旧。而一些带有渐变效果的匕首,则要看他渐变的程度以及模版,不同的模版,渐变颜色的范围和面积是不同的,这也会非常影响皮肤的价格。

所以在我挑选这些渐变皮肤的时候,我会需要去做对比,但目前产品给出的对比方法有3种:


1.在列表中看小缩略图和用筛选功能
2.进入皮肤详情,左右滑动来对比
3.添加收藏,从个人中心里进入对比自己收藏的皮肤。

这其实就和男生买车是一样的,我们需要对比不同车辆的外观、参数、配置,如果靠左右滑动和看缩略图,明显是不直观的。所以能不能直接做一个对比的功能,把我感兴趣的皮肤放入对比板块中进行图片和参数的对比呢?

说到这里,大家觉得好像很有道理,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对我这样的用户来说一定是非常方便的,并且我这样的常规用户会占很大一部分的用户比例。但是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这个功能其实并不难解析出来,为什么悠悠、网易buff等产品都没有做呢?

其实有以下原因:

1.需要通过对比渐变和模版的皮肤占所有皮肤的极少数,不能因为极少数皮肤需要对比就对所有皮肤设置这样的功能,也不能单独给极少数的皮肤单独设定,让用户造成困惑。

2.对比功能一般是用在用户对几个已经有意向的皮肤进行对比,所以目标范围已经很小,收藏板块已经足够用户进行对比。

3.其实有点电商产品的思路在,越对比东西越难卖。这里上架的皮肤都是用户个人定义的,影响价格的因素也不少,对比功能反而会影响用户的下单率,并且商品是实时上架的,当你在对比的时候可能该商品就被卖掉了。这种规则就和我们去挑选车是不同的了,车卖的是库存和预售,而这里卖的就是商家中的商品。

所以综合考虑,还是不应该去做对比功能。但在商品详情页我觉得是可以把我的收藏的入口做进去的,这样用户就不用再返回个人中心去查看对比,虽然都是对比,但意义不同,并且闭环起来,用户也不用跳出当前浏览的场景。


很多人觉得,这种思考不是应该产品去做吗?其实大家不要把整个产品线的岗位想的那么狭隘,如果真的你做你的我做我的,那社会也永远不会进步,永远没有人能只做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能力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只有你的体力、脑力、精力和时间这些有边界。如果可以的话谁不想一个人把整个产品线的前中后都做完,只是这样做的话无法效益最大化。

优化产品体验是每个团队人员都是去思考的,只是最终执行我们有各自分工,设计师的一部分能力也就是体现在如果优化和挖掘新的产品体验点,并且将其落地。

话说回来,设计师求职的作品集,其实就是我们如何把设计的思维和能力体现在眼前的东西,你如何将创意变成商业化的过程,能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的思路,这才是作品集需要体现的。

应谋鬼计
专注UI、交互等体验设计,每天分享相关和原创文章,不定期开设免费公开课和更多自学资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