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杰青”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植物生长调节剂分子设计领域的重要进展

学术   2024-09-19 12:28   法国  

近日,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杨光富教授、郝格非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Stabilization of dimeric PYR/PYL/RCAR family members relieves abscisic acid-induced inhibition of seed germin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通过增强PYL二聚受体稳定性来拮抗脱落酸信号的全新机制,对于提高种子萌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内源性激素脱落酸(ABA)在调控植物种子萌发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植物体内的ABA受体PYL家族蛋白包括二聚体成员(PYR1和PYL1-3)和单体成员(PYL4-13)。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ABA诱导PYL蛋白与PP2C家族蛋白结合,从而释放PP2C对下游SnRK2激酶的抑制,进而激活ABA下游信号通路,抑制种子萌发。PYL二聚体成员需要ABA结合并发生解聚,才能与PP2C蛋白结合,而PYL单体成员在ABA不存在时也能部分地抑制PP2C蛋白。前期研究表明,PYL蛋白二聚成员与植物种子萌发关系紧密。然而,这些蛋白二聚体稳定性与植物种子萌发调控之间的关系尚未被揭示。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ABA二聚受体的激动构象和未结合ABA的apo构象,发现apo状态下二聚体界面处存在一个疏水性口袋。针对这一口袋,利用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和分子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开发了潜在的二聚体稳定剂DBSA。实验表明DBSA能选择性与ABA二聚受体结合,拮抗ABA诱导的二聚PYL对PP2C蛋白家族成员HAB1的抑制。对于野生型和单体多缺失型拟南芥,DBSA能够拮抗ABA引起的种子萌发抑制,而对于单体过表达型拟南芥,DBSA的拮抗效果消失。团队解析了DBSA与PYL1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证明了DBSA结合到PYL1二聚体结合界面处,且结合了DBSA的PYL1维持在apo构象。蛋白聚集状态分析发现ABA可以使PYR1二聚体解聚,而加入DBSA可以阻控这一现象。

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表明,DBSA可能通过在二聚体界面处形成氢键网络稳定二聚体。DBSA是首个具有选择性的PYL二聚体小分子稳定剂,其拮抗种子萌发的机制与已报道的ABA受体拮抗剂完全不同。这一发现,揭示了通过化学分子调控ABA受体二聚体稳定性拮抗ABA信号通路的新分子机制,为提高种子萌发效率提供了全新思路。

DBSA的分子设计及稳定PYL二聚体的分子机制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19级王志正博士、南方科技大学曹民杰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闫俊杰研究员和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0级董进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化学学院杨光富教授,郝格非教授与南方科技大学朱健康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华中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

Ad植物微生物
分享植物与微生物相关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和科学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