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随园校区贻芳报告厅举办“最美校友母校行”活动。全国优秀教师,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文学院94届校友尤光雷应邀回到母校,以“以德立教,爱满天下”为题,为现场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
讲座中,尤老师饱含深情地向大家分享了与南师大、文学院之间的故事与联结,以及在30年教学生涯中与学生们互动的美好瞬间、难忘记忆,生动阐述一位人民教育家对于“育人”的理解和感悟,展现了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风采。
尤老师认为,“幸福”是一种“感觉”,体现为一种“觉解”,虽然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但都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更提到“被信任”“被尊重”“存在感”“幸福感”四词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价值和意义,面对台下文学院的广大师生,他表示此刻的自己也正享受着这四个词,教师的身份给予了其满满的“幸福感”。
“每个人都是天才,你不必自卑;每个人都是天才,你也不必骄傲。”尤老师强调要尊重并理解每个孩子成长的差异,而相对应的教育方法就是“爱满天下”。他也指出应重视老师与家长的双向作用,达成家校育人的教育共识。过程中,尤老师不时分享自己与学生之间的羁绊与点点滴滴,幽默风趣的话语使得现场氛围轻松活跃,充分展示了其精湛的教艺,而他深刻的思想和光辉的师德更引发了同学们对教育家精神的深度思考。
期间,尤老师分享自己的人生格言:“方向比距离重要,位置不等于价值,态度决定一切,责任就是能力。”他指出,正是这四句话推动其深耕杏坛三十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没有什么比一个生命的改变使得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发生改变更令人惊喜的了,而教育能够成就这一惊喜。”他勉励文学院学子在学习和实践中践行敬业精神,找到“精神的长相”与“成长的样子”,以实际行动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努力成为一名有情怀、有担当的教育人。
最后,尤老师在流淌的音符中深情朗诵《生命列车》这首小诗,并诚挚地祝福同学们在人生这趟旅程中“永怀真爱,旅途愉快!”。
报告结束后,尤光雷老师与部分22级本科生师范专业同学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部分访谈记录:
本科师范生代表:教育厅曾以“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推介您,请问老师您是如何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呢?
尤光雷老师:我觉得这一点,可以结合我的班主任身份来谈一谈。一是用爱心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当一个好老师、践行教育家精神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呢?《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李镇西老师的回答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作为班主任,必须拥有最深厚的爱生之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第二点是用责任树立学生立身行事的旗帜。班级管理工作是教育教学中比较特殊又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有太多的工作难以进行准确量化评价,可以说,责任心就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动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富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就如同旗帜一般,自身做出了表率,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追着走。三是用师德铸就教育事业不朽的丰碑。学生看班主任老师,既看才,也看德。无才无德,学生厌恶;有才无德,学生敬畏;有德无才,学生同情;德才兼备,学生才会真心拥戴与喜爱。这就强调我们在执教过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锤炼、精进自己的能力,同时注重道德品质的修养。
本科师范生代表:作为班主任执教多年,您是如何看待班主任这一身份呢?
尤光雷老师:班主任工作最能够吸引我的,莫过于在孩子们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生命历程中,我也能够伴随着他们,同样体验着成长的艰辛与欢乐,真正体会到教师是光荣的、教书是严肃的、讲台是神圣的。教育事业的魅力就在于让文明之火代代相传,血脉相继。我始终认为,对学生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本科师范生代表:请问老师在南师大文学院学习的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什么?南师大又对您的教育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尤光雷老师:我是1990年的时候入学,84年南京师范学院才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在我94年大学毕业后两年,又申报211成功。因此,我经历了南师发展极为蓬勃的时候,备感荣幸。当时的南师已经非常有“贴地而行”的精神。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珍珠泉的秋游,现在叫研学,且行且思且研且写。这次采风之后,同学们的写作都特别有感觉,真正有了知行合一的感受。无论是南菁中学的实习,教学基地的培养,还是校友陶行知先生,老师们的谆谆教导,都为我提供了特别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特别深厚的实践感悟。
人物简介
尤光雷,1990-1994年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本科。先后荣获“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合肥市优秀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现任合肥市第一中学党委委员、副校长。尤老师用责任与担当助推合肥一中多届毕业生的辉煌,奥赛奖牌、高考状元、高分段、达线率,再创新高;他用品德与情怀托举着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生的梦想,模联、合唱团、健身操、英语演讲等国内外赛事频传捷报。
从教三十年,尤光雷老师秉持“以德立教,爱满天下”的箴言,哺育一代又一代桃李,为祖国各项事业培育了大量人才。
-END-
文案|黄美琳
照片|王梓潇
排版|陈晓藩
审核 | 乐怡婷 曹凯 杨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