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俞文正课题组WR|解构不同环境基质微生物经由生物滤池工艺降解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性能差异

政务   2024-07-25 09:00   湖北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黄凡 博士后

通讯作者:俞文正 研究员

通讯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4.122047

亮点

• 接种不同环境基质来源的微生物使其对应生物滤池产生DOM的分解差异。
• 土壤菌群的生物滤池在去除难降解DOM方面表现更优越
• DOM的分解归因于微生物的分工协作行为。

• 土壤菌群使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群落具有更复杂的生态位结构。

研究进展

稳定且可持续地获取安全饮用水是保证居民健康生活的关键因素。人口爆发与快速城市化背景导致了水需求的快速增长,同时环境恶化(如气候变化和污染)加剧了饮用水资源的供应压力。生物滤池作为一种绿色节能的水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吸附和生物降解是生物滤池实现水质净化的关键途径。其中,稳定状态下附着在填料上的微生物驱动的生物降解过程起主导作用。微生物在颗粒填料,例如砂、颗粒活性炭(GAC)、无烟煤和沸石上的定殖,有助于微生物群落的聚集。特定类群的共存和微观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导致了对污染物不同程度的同化作用,具体包括DOM、内分泌干扰物、农药、氨氮等。化合物的分解通常是各种微生物种类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前期研究发现环境中的微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并对性质和化学结构高度异质的DOM成分表现出分类特异性代谢亲和力。因此,识别不同微生物群落降解DOM的表型差异,厘清生物滤池微观生态系统中的种间关系,对于进一步通过调控微生物群落组成强化生物滤池净水功能的实际应用具有潜在的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向生物滤池分别导入河流和土壤复合菌群,待系统稳定后DOM转化与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关联效应进行探究。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1)研究不同组别生物滤池去除DOM的性能;2)探索细菌群落的构成变化和互作关系网络3)比较微生物群落构成、GAC含量单位质量填料附着的生物量对生物滤池性能的影响

1 图文摘要

超过200天的运行周期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Stage I:0-45天)为非稳态运行期, 阶段二(Stage II:46-103天)与阶段三(Stage III:104-204天)分别为接种河流和土壤菌群的稳态运行期。生物滤池A、B、C、D所含活性炭的厚度分别为0,50,100,150 mm。阶段一内,吸附是DOM去除的主要因素。因此,含GAC中间层的滤池,即B、C、D出水(B_E、C_E、D_E)的DOC浓度远低于砂滤池A的出水(A_E)。然而,该吸附效率在长期运行中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吸附位点的饱和,B_E、C_E、D_E的DOC去除率随运行时间大幅度降低(图2a)。在阶段二和三的稳态运行过程中,接种土壤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对DOC的去除率显著高于接种河流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前者的去除率(26.9%-58.4%)是后者(15.3%-35.5%)的1.57到1.76倍。此外,UV254和紫外特征吸光度(SUVA)的变化趋势(图1c)与DOC的总体一致。结果表明,物理吸附和生物转化都会导致芳香族有机物含量的下降,但生物转化因其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性能而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因此,找到河流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作用的差异对强化生物降解效率至关重要。

2 生物滤池的进、出水水质特征(HRT=20小时):(a)系统进、出水DOC浓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b)箱型图显示不同阶段不同生物滤池的平均DOC去除率,其中方框、中心线、须状物的标记分别表示下分位数(25%)和上分位数(75%)、平均值和极值。显著性检验:***,p<0.001;**,0.001<p<0.01;(c)254nm处紫外吸光度和紫外特征吸光度的变化。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识别DOM的光学指纹图谱, 结果表明生物滤池进、出水中的DOM主要以微生物衍生的腐殖质类物质(C1)、色氨酸类物质(C2)、石油类衍生有机物(C3)以及陆地腐殖质类物质(C4)为主(图3a)。与其余三类DOM成分相比,石油类衍生有机物相对不易被去除。但对比阶段二和阶段三,在生物滤池中导入土壤复合菌群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得到了验证,其中对C1、C3和C4生物降解效率的提升尤为明显(p<0.01)。相应地,土壤复合菌群的导入同样强化了生物滤池对THM和HAA前体的去除,为河流复合菌群作用时的1.43-1.96倍(图3c),进而提升了对消毒副产物毒性风险的控制(图3d)。

3 a)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生物滤池进、出水的DOM光学指纹图谱;(b)阶段二和阶段三内生物滤池对主要DOM成分的平均去除率。箱线图标记(即方框、中心线、须状物)分别表示下分位数(25%)和上分位数(75%)、平均值和极值。显著性检验:***,p<0.001;**,0.001<p<0.01;*,0.01<p<0.05;(c)以及(d)不同阶段生物滤池进、出氯化处理后THMs和HAAs的质量浓度和计算毒性变化。

利用Spearman相关矩阵分析河流和土壤组生物滤池关键微生物在门和科水平上的共现网络关系。如图3a和c所示,接种河流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主要包括Bacteroidota,Proteobacteria,Verrucomicrobiota,Acinobacteriota,and Armatimonadota,而接种土壤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主要包括Firmicutes,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Bacteroidota,and Chloroflexi。网络图中,微生物节点之间主要呈正相关关系,表明生物滤池微环境内主要以互惠共生关系为主。值得注意的是,Proteobacteria和Bacteroidota在河流和土壤组生物滤池中均为相对丰度占比最高的门类,而且在河流组生物滤池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土壤组(p<0.01)。因此,我们推断,DOM在生物滤池中的生物转化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微生物的分工,而不是基于丰度上的优势群体。

4 解析接种不同环境基质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的微生物相互作用:滤池中微生物群落在门a,c)和科(b,d)水平上的共生网络图。(e)条形图显示了河流和土壤组生物滤池微生物群落在KEGG 3级上的功能预测结果。(f)生物滤池运行参数与DOM属性或衍生的消毒副产物风险之间的关系。水质特征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水平以*:0.01<p<0.05、**:0.001<p<0.01、***:p<0.001表示。

我们基于PICRUSt2分析对河流和土壤组微生物进行了功能注释。土壤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的亚功能分类中,例如代谢途径、氨基酸生物合成、碳代谢、原核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及芳香化合物的降解方面有更高的丰度。相比之下,河流组微生物在ABC转运蛋白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这些结果解释了接种土壤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在DOM生物降解方面更为高效的原因。其次,Mantel检验进一步系统地破译了生物滤池运行参数(即微生物组成、GAC含量和单位质量填料附着的生物量)与DOM属性或衍生的消毒副产物风险之间的关系(图4f)。微生物群落构成与多数DOM特征属性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该因素对DOM的生物转化行为影响巨大。相比之下,改变GAC含量或者单位质量填料附着的生物量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由此可知,微生物群落构成对DOM生物降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本研究中,通过向稳态运行的生物滤池分别导入河流和土壤复合菌群,使驱动生物滤池降解功能的微生物群落在系统发育上发生了分化,从而导致了它们至上而下的性能差异,进而表现为DOM去除和消毒副产物风险控制上的差异。两个组别中,接种土壤复合菌群的生物滤池性能明显更为优越。对其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表征后,我们发现DOM的生物转化是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共现网络进一步解析了河流和土壤组生物滤池中分类群的生态位结构,结合其相对丰度和PICRUSt2分析进一步对影响DOM生物降解行为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深层次定位。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一个在不增加额外设施或能源消耗的情况下提高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潜在方案,尽管未来需要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优化该过程使其在技术上可行。

作者介绍

黄凡,博士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后,以第一作者发表在Water Research等期刊论文5篇。

俞文正,研究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浙江宁波人,曾获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学者”基金(IIF)、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北京市杰出青年基金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2021年起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环境领域)。俞文正研究员的研究方向是饮用水中有机物的产生、转化和去除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污染物去除和水质与慢性疾病相关性。其学术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已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其中1篇Nature Sustainability、1篇Nature Water、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接受),本领域著名期刊ES&TWater Research共50篇。

通讯邮箱:wzyu@rcees.ac.cn

投稿、转载、合作可在后台留言(备注:姓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sthjkx1@163.com

【点击下方超链接阅读16个栏目推文】 

1.【直播】9.【院士】
2.【视频10.【综述】
3.【健康&毒理11.【写作】
4.【12.【Nature】
5.【13.【Science
6.【14.【WR
7.【固废15.【EST
8.【生态】16.【JHM

生态环境科学
最新学术成果与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