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E Commun|中国农科院环发所苏世鸣团队发现真核和原核微生物砷解毒途径差异及其驱动力

政务   2024-08-31 09:01   湖北  

文章信息

第一作者:李丽娟 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苏世鸣 研究员
通讯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https://doi.org/10.1093/ismeco/ycae106

研究进展

微生物通过特定的代谢途径适应环境中的砷胁迫,进而驱动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原核微生物介导砷解毒的分子策略已经较为清楚,然而,对于真核微生物及其与原核微生物之间的砷解毒策略差异尚属空白,这极大地阻碍了我们从不同尺度对微生物与砷互作机理的认知,也限制了砷污染环境修复微生物及其功能基因的挖掘与应用。

为此,本研究通过构建的16个砷生物转化基因(氧化、还原、甲基化、去甲基化、以及外排等)的保守结构域模型,系统分析了670个微生物全基因组中同源蛋白的分布。发现砷还原和外排相关的蛋白在原核微生物体内分布相对更加广泛,而砷氧化相关的蛋白在真核微生物中分布更广。进一步基于上述相关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验证,发现砷胁迫下砷还原、外排等功能基因在细菌体内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真菌,而砷氧化基因在真菌中的表达量高于细菌。此外,通过分析不同砷功能基因在微生物群体中的选择压力,发现真菌受到的纯化选择的强度要显著高于古菌和细菌。砷生物转化基因纯化选择的强度与其物种分布广度及基因表达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微生物在受到不同强度的纯化选择压力时建立了各自较为独特的砷代谢途径,进而造成其在砷解毒策略上有所差别。该研究为今后特异微生物资源特别是砷解毒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与环境修复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成果以Purifying selection drives distinctive arsenic metabolism pathways in prokaryotic and eukaryotic microbes为题于20248发表在Nature出版社旗下的《ISME Communications》(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通讯)期刊上

作者介绍

中国农科院环发所博士研究生李丽娟为论文一作,苏世鸣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维也纳大学陈松灿博士、中国科学院城环所薛喜枚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陈捷胤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田健研究员、太原科技大学霍丽娟教授、南宁师范大学张拓副教授,以及中国农科院环发所曾希柏研究员等参与了论文工作。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资助。
投稿、转载、合作、申请入群可在后台留言(备注:姓名+微信号)或发邮件至sthjkx1@163.com

【点击下方超链接阅读16个栏目推文】 

1.【直播】9.【院士】
2.【视频10.【综述】
3.【健康&毒理11.【写作】
4.【12.【Nature】
5.【13.【Science
6.【14.【WR
7.【固废15.【EST
8.【生态】16.【JHM

生态环境科学
最新学术成果与讯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