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一场成长之约
一、项目背景
主题缘起
大班的孩子即将毕业,走向小学,这个陌生而又充满新鲜感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小学”成了这个时期孩子们最关心的话题。
二、驱动问题
1.小学是什么样的?
2.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区别?
三、项目实施
《走向小学》的主题背景下,孩子们带着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与向往,未知的紧张和害怕,好奇和陌生以及许许多多的疑问。我们追踪这些问题,用“为什么这样认为?”的提问,进一步了解幼儿对于小学初步认知的背后原因。
对于孩子们来说,成为小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疑问。带着这份好奇,大班的孩子们一起走进了实验小学?
(一)采访小学生
孩子们搜集了自己对小学的各种问题:关于生活的、关于学习的、关于运动的、关于作业的……来看看我们的采访计划吧!
见到小学生的哥哥姐姐们,他们迫不及待地上前去采访,关于对小学的诸多疑惑,孩子们一边听,一边做着记录。
如果上学迟到了怎么办?
一天要上多少课?
课间十分钟在干嘛?
作业多吗?
小朋友们通过采访哥哥姐姐,对于走向小学有了更加主动,更全面的认识。感受、了解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有利于小朋友们自然地与小学教育有所衔接,也增强他们了入小学的愿望。
参观、调查,让我们了解更多……
通过了解了小学的人、事、物,孩子们感受到了小学校园生活的无限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成长的期待和美好向往,为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迈着自信、从容的步伐进入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二)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
参观完小学后,孩子们通过调查表记录下了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
玩乐设施有不同:
晋阳:幼儿园里有好多玩具,小学可能就没有玩具了。
祎伊:幼儿园操场里有滑滑梯,小学操场里的是足球场。
涵柯:幼儿园里有床可以午睡,小学的教室里只有课桌,不能午睡。
米可:幼儿园里的旗杆只有1根,小学的升旗台上有三根旗杆呢!
活动内容有不同:
慕辰:小学有英语课、语文课、数学课这种,我们没有这样的说法。
夕瑶:而且我们有些时候上课的内容都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小学上课的内容是书本里的。
小黎:小学上课的内容还要考试了,我们幼儿园不用考试。
着装打扮有不同:
豆包: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不穿校服,但我看小学的哥哥姐姐都要穿上校服。
苗苗:我们幼儿园还能穿漂亮的小裙子呢!
新来:小学要带上红领巾,我们幼儿园的小朋友就不用带。
老师的话:孩子们亲眼观察、亲耳聆听、亲身体验,近距离感受和了解了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对幼儿的回答整合梳理后我们发现小学与幼儿园在设施设备、上课内容、学校要求等方面都与幼儿园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三)快要成为小学生了,我可以…
整理小书包:小朋友们先了解小书包里有什么,再分类整理自己的小书包。
体验小学生的一天: 先给自己做个小学生的一日小计划。
1.原来像小学生一样端正的坐着上课那么难啊,一会就累了。
2.我也来升国旗,成为小小护旗手。
老师的话:入学准备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将入学准备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进行,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关注幼儿的心理、生活、学习、交往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同时,将入学准备渗透在学期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以及其他各个主题活动之中。
(四)我心中的小学
悦溪:我喜欢的小学到处都有窗户,互相都能看见,还有很大的操场。
雨沫:我希望小学大大的,有操场、泳池、食堂、操场、植物、还有教室。
芸宝:我想小学是五颜六色的,像彩虹一样,在里面学习一定很幸福吧。
小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陌生又富有憧憬的地方。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小朋友们对小学产生了更多的了解。在讨论与倾听中,孩子们用各种材料创作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小学的样子,我们也把他们创作的作品用照片的形式传达给小学老师,让幼小衔接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五)Hi小学,我想说…
“其实我觉得小学的作业只要专心的做我们肯定可以做完的。”
“没错我们只要节约时间,这样沙漏里的沙子漏完前我们就能做完了。”
吴叶湫雨:“我的小学感受跟我之前想的是不一样的,我想坐在小学里上课了。”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项目反思
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了小学与幼儿园学习、生活的差别。不仅激发了对小学的期待和向往,也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位小朋友都能迈着自信、从容的步伐进入小学,开启全新的生活!
五、项目成效
项目活动开展中,教师通过系列活动为孩子们营造“小学”氛围,大家在调查发现、互相讨论、分享交流中增进对小学的了解,同时也帮助孩子们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小学生活,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学习习惯,真正适应小学生活。同时幼小衔接工作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我们会将幼小衔接的内容贯穿于一日生活、渗透于家庭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迈着自信、从容的步伐进入小学,开始自己向往的小学生活。
从幼儿园到小学,
不是翻山越岭,
不是跳跃大沟深壑,
也不是进入有天壤之别的生活,
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
——虞永平
END
编辑 | 吴锡聪
排版 | 沈凌鸿
一审 | 杨跃美
二审 | 叶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