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湖夜话]李祥伟的随笔《章山故城与章山之铜》
文化
文学
2024-10-24 01:00
湖北
章山故城与章山之铜
李祥伟
章山街办历史悠久,人文蕴厚,在开发区.铁山区无出其右。街办坐落的位置,背枕黄荆山脉,面朝大冶湖,傍章山主峰,揽长江形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辖区的“石龙头文化”遗址,1971年被发现,是长江以南最早的智人活动遗址,早在28多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石龙头的溶洞里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文物88件,包括砍器、刮削器,还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作为黄石先民的石龙头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自制的石器工具,创造了原始文化,成为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为后世创造更加灿烂的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湮没着一个千年古城,章山故城,此城建于何年,毁于何代,无从考证。但迄今尚有赵家花园、薜家花园、东花园、西花园、太爷堂、粮库及大量的纹砖瓦砾,斧铖砚台。其主要遗址在今天龙山村下陈湾和周卜臣。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下城”和“周边的辅城”。从实地考察看,周卜臣可能就是进入古城西门的瓮城,负责警戒的辅臣。让我们回眸历史,拂去厚重的尘埃,在脚下这片休养生息的土地,曾有一个神一样存在的古县下雉县,神秘地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其治所现在何处,有的说是在阳新的枫林镇,也有的说是在阳新县富水之滨,都并无可靠的证据,并无定论。笔者认为,“下城”可能就是“下雉城”所在地。让我们静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搜索,或许会发现雪泥鸿爪,寻求那唯一的答案。据《三国志·吴主传》:黄初(公元221年)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今鄂城),以武昌、下雉、寻阳(今黄梅)、阳新、柴桑(今九江)、沙羡(今江夏)六县为武昌郡。就是以鄂州为首都成立的武昌郡。下羡县今在何处,从文字的表述来看,沿江而东应是离鄂州最近,在阳新与鄂州之间。据史载,西汉高帝六年(前201年)置下雉县。属江夏郡。孝景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反,淮南王刘安打算起兵响应,问计伍被。据《汉书·伍被传》,伍被回答:“略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强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守下雉之城”五字,信息极为丰实。一是有下雉县,县里有城。二是通江达湖,交通便捷。与寻阳(今黄梅)、九江、豫章(彭蠡湖口)沿江城市并列,说明下雉亦应在临江地界,交通便利。三是属军事战略要地。“守”字表明是主要的军事战略物质要有保障基地,有城可守。据说当年修刘韦线公路时,离故城不远的铁铺垴挖出的炉灰炭屑,深数尺,仍不见底,看来这不是一般的铁铺,有可能是制作兵器的兵工厂。从地名和出土文物看,章山故城也是个不寻常的存在。清朝时,章山称白坟堡,这可能与大冶很早有“一贤二仙三阁老”的传说有关,据说白阁老的坟葬在章山。1976年冬,在街办所在位置李朝班建新农村时,平整房基,发现一外椁为石头砌成的砖室古墓,墓穴有地下室,室有通道,四壁有小孔。墓内有数口装桐油的大缸点着万年灯,内有童男童女殉葬。有生人陪葬说明年代久远。在远古建此大墓,需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此葬离古城较近,往西在章山林场与汪仁交界处,有太子庙地名存世。据《宋书·符瑞志》载,“宋文帝元嘉十三年(436年),四月辛丑,武昌县章山水侧自开,出神鼎,江州刺史南淮王(刘)义宣以献”。鼎为国之重器,拥有者非王即侯,大冶县志仍有记载,章山水边出铜鼎一尊。由此可见,一千六百年前,对章山有记载,很不寻常。古时的章山管辖范围较大。如唐朝吴良栋,唐昭宗兵部尚书,汪仁镇百花村人,明朝徐祥明开国元勋,徐斌村人,均有传承世,记为冶邑章山里人。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楚剧《荞麦馍赶寿》的主角华衮,明崇祯年间官至户部侍郎。史书记载是湖广大冶县章山里华家湾人。嘉靖大冶县志·舆地志载:章山在县治东,东山发源,过牛马隘,连亘至道士袱矶,皆此山。牛马隘俗称牛角山颈。现劈山修路,连亘下陆和大冶。古时的章山里有可能是从港湖至河口均属其管辖。笔者认为,章山故城的兴衰与铜绿山矿兴废息息相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铜绿山古矿遗址一经发现即惊艳世界。其开采时间之长,体量之大,为世所罕见。跨越时长从夏至西汉,贯穿整个青铜时代大约二千年。铜绿山所产铜量也十分惊人。据对炉渣进行推算,青铜量应在十万吨以上。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现青铜468件,总重1500公斤,随州曾侯乙墓仅编钟2500公斤,武汉黄陂区的商代盘龙城出土的孔雀石据微量元素分析均来自铜绿山。国之大事,唯祀与戎。铸造祀器和兵器,都需要大量的青铜,青铜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青铜贸易是情理之中,而章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担了这一重任,走向历史的舞台中央,作为因铜而兴的边关城市冉冉升起。章山故城,靠山面水,扼守大冶湖长江入口水道,与铜绿山相距约30公里。现在的冷水湖,阳新的太白湖,龙泉湖呈扇形展开,古为大冶湖一部分与长江相吞吐。与其接壤的滨湖村沿岸均是红砂石,岸坚水深,是天然的深水码头,便于货物装卸转运。每到丰水季节,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宽阔如海。即使是枯水季节,亦有深港,货物可以顺利出江,上抵随魏,下达吴越。铜虽不产自章山,但转运自章山,故史有“章山之铜”流传于世。据《史记·货殖列传》:此东楚也,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亦江东一都会也。这里所说的“章山之洞”是东楚的特产。有史家认为,是在彭城以东至东海之间,即应在今江苏徐州以东。笔者认为,《史记》的记载关键是:章山之铜在东楚,但东楚区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越灭吴,楚灭越后,不断向东推进。我们黄石地区,向来以吴头楚尾自称,至今仍有《东楚晚报》,称东楚与历史并不相悖。认为“章山之铜”就是铜绿山出产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据《汉书·货殖列传》记载“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班固给我们提供的信息是,到他那时候“章山之铜”因铜绿山资源枯竭,已做不出纯铜,需加锡、锌等制成白铜,这与考古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当然,要说清楚章山之铜出自铜绿山还需从黄石的另外一座古城鄂王城讲起。鄂王城毗邻铜绿山相距不到20公里。鄂王占据了铜矿这一重要的战略资源后,使楚国迅速崛起。可以说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国的青铜文化,就没有楚国的发展壮大。楚国的先祖叫鬻熊,是周王室的参谋,辅佐周文王征战有功,其曾孙熊绎,写信给周王室,请求封地,有伸手要官的意思。周王室经过研究,按子男爵,封方圆五十里的楚蛮之地,姓芈氏,居丹阳。丹阳即指楚国。所以,丹阳铜即出自铜绿山。对“楚蛮”,也有史家认为是称“楚蛮”,有贬损之意。从史实来看,楚人对此不满是肯定的。当时,周王是天下共主,通知楚君参加国际会议,楚君的回复是:我乃蛮夷,拒绝参会。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国攻打随国,随君说,我们是友邦,世代友好,今打我,有什么理由。按周礼,应出师有名。楚王回答很干脆,我乃蛮夷,不知周王的礼数。楚与周王室的“死磕”是显而易见的,成春秋五霸之后,楚是反周急先锋。每次出征都要誓师,将士们列队举戟,高呼“不服周王领导”。这也是今人“不服周”的由来。当然,此是题外话。又过了六世,雄主熊渠出世,他联合周王室伐鄂扬越,一路向东,占领了铜绿山矿。其下有三子,长子封丹阳,次子执红封鄂王,在今金牛镇,三子执疵封越章王在九江。有了铜绿山的战略资源,楚国贸易壮大,开疆拓土的雄心迅速爆棚。1957年4月在安徽寿县发现的金(铜)质“鄂君启节”,鄂君启是楚怀王的儿子,封于鄂,城邑即鄂王城。“节”是国内贸易免税的通关文牒。其中1枚舟节,记载其水路贸易的规模相当可观,一次出动船只150艘,脚夫1000人,商业船队蔽江而驶,铜虽说是国家专营产品,但如此大的规模,必有停舶母港作后勤保障。可以想像,有这么雄厚的边贸团队,章山发展壮大应在情理之中。章山故城在设县之前,可能已具备相当大的规模。章山故城因铜而兴,因矿竭而衰。但“章山之铜”如星辰依旧闪耀在历史银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如同先民一样,有“不服周”的奋斗精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李祥伟,1964年11月生,章山街办龙泉村人,现就职于黄石市铁山区人民检察院。
由于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哦!温馨提醒您,可将“新东西”设置为星标,每次看完后,点击文章底部右下角“赞”+“在看”,就会正常收到我们的每次推送啦!顺手点点文中的广告,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新东西》编辑部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