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回应网友疑问,该网友分享了对“烦恼即菩提”的感悟,并询问我的看法。他表述如下:“烦恼即菩提,是觉悟的种子,然而亦需禅修以验证,直至感受到瞬间的宁静。妄念终究虚无,无需执着,亦无需摒弃。妄念并不可怕,不必困扰于消除它们,因为无人能够做到。只需觉醒,观照妄念的生灭。非息心除妄念,只是因无事可思考。
他认为,最深刻的是佛所说的“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询问这代表了何种修行境界。我告诉他,这仅是初步,仍处于执着于空的阶段,因为这种修行仍是在去除妄念的状态中。
去除妄念并非一念不生,而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要求我们理解众多规则,明白轮回在人间是如何束缚我们,使他们迷失于所坚信的真实之中。一旦洞悉这些,我们便能去除妄念。去除妄念的关键在于智慧,在于洞察真实。
人生三大烦恼即贪嗔痴,什么是根本烦恼呢?就是其他的烦恼都是由这三个生出来的, 所以它们是导致人生不能成功的最大障碍 当然烦恼就是障碍 所以说为什么要去烦恼 意味着三大烦恼会慢慢引伸出很多其他的烦恼出来,那贪嗔痴是怎么来的呢?来自受爱取。
受就是感受,爱就是喜欢,讨厌,取就是抓取与排斥,或者说就是要与不要。其实万事万物最核心的就是这三点。你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基于感受,当你感受好了舒服了,你自然就会喜欢。让你不舒服了,你自然就会讨厌,让你舒服的,喜欢的,那你是不是就是想要啊,让你不舒服的不喜欢的,你是不是就想排斥呢?其实这就是万事万物 所有众生统一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学会正确处理烦恼, 烦恼其实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升智慧的机会。那什么叫做烦恼即菩提呢? 当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 我们会不会有习气? 我们会不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反应?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你看到了,如果说你觉知到了,你看到了烦恼的全过程,那是不是你就有了智慧呢?如果说你只是被烦恼带着走了, 被不知不觉地带着走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 反正就是很烦, 自己想停停不下来, 这个时候烦恼就不是菩提。
但如果说你烦恼了, 你经历了一个习气的反应, 你却很清晰地看到了 烦恼的全过程 烦恼的升起过程 烦恼的持续过程 以及烦恼的消亡过程 那你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有智慧的。
举一个例子,小孩不知道灯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一开灯他就哈哈大笑,你一关了他可能就不开心,那他是不是产生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灯与开关的关系,但是当他知道了之后,也就是成人在看到灯开与关,他会烦吗? 他不会烦了,因为他知道有人开灯的话 他自然就会亮,有人关灯的话,他自然就会灭。
但是成人还可能会有烦恼,会有什么烦恼呢?这个人怎么那么讨厌,他为什么把灯给关了呢 你看不到他为什么要关灯的开关,你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有了烦恼。但是当你知道他为何关灯的时候,那你还烦恼吗?可能也不那么烦恼了。所以真正做到烦恼吉菩提,是需要看到它背后的真相。
当你看到了, 觉知到了, 一切烦恼当即便会消散, 这一点非常重要, 六祖慧能大师呢说过一句话, 前念着境即烦恼, 后念离境即菩提, 这个着境界你也可以换成着相。一个意思, 着相就是对外境起了评判, 不着相就是安静不带评判的看见。
佛家叫做观, 你看, 你生在无常的外境之中, 你若是着了它, 因它起心动念,那你就进入了烦恼。你若是不着它,如如不动,那你就正得了菩提。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就拿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烦恼心来举例吧。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嫉妒别人的时候那你有没有想过 嫉妒心生起背后的真相是什么呢?我们彼此之间毫无瓜葛,毫无相似之处,因此你绝不可能对他产生嫉妒。可以说,你们起初的相似点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们之间的差异便越显著。这个人就越容易激发嫉妒之情。是否如此?
实际上,如果你深入观察,你会发现,那些嫉妒他人的人,并非想要提升自己至对方的境界,反而,他们更愿意将对方拉低,或是降低到自己的水平。不妨审视自己,是否也有这样的倾向。最好是大家不要走得太远。水若流得远,我便将其引回。
表面上,你的极端情感似乎是指向那些比你好、比你出色、地位高于你的人,但实质上,你追求的是一种平等化,这是低频能量的表现,也是弱势的体现。那么,我们再深入一些,探究那些在你体内频繁涌现的低频负面情感的根源,那便是你脑海中不断想象对方的生活场景,对方的情绪体验和思想,以及对方幸福满足的模样。
接着,你将这些幻想与自己的生活状态相比较,自然会感到命运的不公,或觉得上天过于偏爱他人。于是,你会产生各种自我评价或对别人的评判。嫉妒就是这样产生的,它的背后常常紧随的是怨恨,不是对别人的怨恨,就是对自身不争气的怨恨。这会让你完全错过当下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体验,将宝贵的有限生命活成了别人的陪衬。
要克服我们的嫉妒心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提高警觉,时刻察觉内心的嫉妒情绪。你要时刻留心自己在脑海中对他人的幻想和自我比较。一旦察觉到这些,就告诉自己,我再次看到了自己的情绪波动,我又开始胡思乱想,我陷入了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然后,不要因此评判自己,也不要深陷其中,而是从中跳出来,保持平静、不带评判的觉察,这就是接受,这就是观自在。
别人的幸福与否,实际上与我们无关。当你通过觉知一次次地看到生活中烦恼的真相,不被它们牵引,你的智慧是不是在逐渐增长,困扰你的烦恼也在减少。这不就是烦恼即菩提吗?我们每时每刻都处于外部环境中,一念烦恼,一念觉悟,这不就意味着每个人都在菩提树下吗?这个变幻无常的外部世界,实际上是我们觉悟的菩提树,是我们寻求觉悟的场所。
烦恼和菩提,虽然看似相反,但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生命的两种状态:无明和觉悟。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我们的本性中本就具有智慧和觉悟,是因为我们的妄想执着和业力牵引,才让我们产生了烦恼,阻碍了菩提智慧的显现。只要我们能提起一念觉知,摆脱外界的纠缠,就能从烦恼转为菩提。反之,如果我们迷失于外界的纠缠,就会从菩提堕入烦恼。因此,烦恼和菩提在一念之间相互转换,相辅相成。
所以,没有烦恼就没有菩提,没有菩提也就没有烦恼。这就是烦恼即菩提。最后,除了时刻觉察自己产生的烦恼,我们还要主动行动,主动创造。只有将觉知成功转化为行动和创造,我们才能彻底化解烦恼,才能真正感受生命的绽放。
去行动,去创造,去做事,比如专心完成手头的工作,投入全力,或者积极帮助他人完成任务,或者鼓起勇气完成一次自我挑战,做一件平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当然,这件事必须是积极有益的。或者,仅仅是安静地整理房间,修理电器,或安心地做一顿饭,学习一道新菜,或掌握一项新技能。请记住,这些创造和行动都会让你更加自信。
只要你带着觉知去行动、创造,你就会更加接近生命的真实层面,远离那些颠倒妄想。
我们所说的放下,并非仅仅追求清净,而是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虚假的世界中,无论是完成任务还是经历正常轮回,我们都要学会将虚假转化为美好,这是真正的挑战。众生的苦难源于无法在缺乏福报和认知的情况下,理解世界的真实面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美丽、善良和快乐。
这需要智慧,需要让所有众生在有限的认知中,发现美、转换美、理解万事万物的美、众生的美、轮回的美。对于更高维的生命体而言,轮回只是一个考验,而非妄念。如果它是妄念,那么一切都是假的。然而,这些虚假和虚幻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它们考验我们,让我们在虚假的世界中过得好,并引导他人过得好,让他们的内心充满爱,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智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目标。
学会感受生命的本身
远远比为不重要事物困扰更重要
“负熵前行”
隐身于繁华都市的静谧之所
让你看得见心的宁静,遇见生命本真
请记住,你以为你匮乏的是金钱,其实是一种爱的力量。
困难是人变强的钥匙
请在留言区留下你的故事分享给大家。
我总结了一篇价值500元的“财富笔记“ & ”修行笔记“,关注公众号,首页发消息:“笔记” ,即可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