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非培养方法揭示特定细菌在人类皮肤老化中的作用
研究论文
● 原文链接DOI: https://doi.org/10.1002/imo2.26
●2024年9月11日,清华大学刘晓团队和复旦大学王久存团队在iMetaOmics在线发表了题为“Cultur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approaches reveal the role of specific bacteria in human skin aging”的文章。
● 本研究对来自中国人群的 822 份面部微生物样本及其相应部位的 14 种皮肤表型进行了关联分析,鉴定出多种与表型相关的微生物物种。随后从皮肤中分离出三种关键物种并使用其培养滤液与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互作,结果显示奥斯陆莫拉菌能调节胶原代谢、细胞外基质的组装、并参与多个细胞衰老过程。本项研究可为皮肤抗衰老干预提供新思路。
● 第一作者:夏晶晶、钟倩、李志明、魏情珍
● 通讯作者:刘晓(liuxiao@sz.tsinghua.edu.cn)、王久存(jcwang@fudan.edu.cn)、吉恩.克鲁德曼(Jean.Krutmann@IUF-Duesseldorf.de)
● 合作作者:蒋刘一琦、段程、贾慧珏、谈益妹、韩涟漪
● 主要单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
● 利用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数据集分析了与年龄和衰老表型相关的皮肤微生物组动态;
● 通过机器学习建模,预测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和痤疮丙酸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是早衰/延迟衰老相关的微生物物种;
● 从健康皮肤中分离出的奥斯陆莫拉菌Moraxella osloensis在体外调节胶原蛋白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组装;
● 与细菌群落相比,年龄对真菌群落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分析了与年龄相关的真菌类群。
皮肤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一系列表型变化,因此是研究微生物组-表型相互作用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模型。因此,研究对中国人群中的 822 份面部微生物样本和相应部位的 14 种皮肤表型进行了评估。卟啉和年龄显示了最显著的微生物变异。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与年龄和衰老表型相关的皮肤微生物组的动态变化。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人员预测了与早衰/延迟衰老相关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是奥斯陆莫拉菌和痤疮丙酸杆菌。研究人员还在体外验证了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从健康皮肤中分离出的奥斯陆莫拉菌能调节胶原代谢和细胞外基质的组装,并能促进人类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衰老,因此有可能用于抗衰老干预措施的开发。
Bilibili: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eW44exEgm/
Youtube:https://youtu.be/0DrtfbAqeis
中文翻译、PPT、中/英文视频解读等扩展资料下载
请访问期刊官网:http://www.imeta.science/
皮肤上有数百万种不同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统称为人类皮肤微生物组。这些共生菌对维持皮肤平衡非常重要,皮肤微生物组的破坏与一些最常见皮肤病的各种临床症状有关。然而,对皮肤微生物组-表型相互作用的理解仍然模糊不清,需要系统的特征描述。皮肤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外观和功能方面会出现一系列与年龄相关的表型变化,人体“肤龄”可能与时序年龄有很大偏差。因此是研究微生物组-表型相互作用的理想模型。尽管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了时序年龄对皮肤细菌群落的影响,但对皮肤衰老引起的跨界微生物群变异的了解仍然很少。
为了探索跨界微生物组与皮肤表型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从上海招募了294名健康人。研究人员收集了前额(FH)、面颊(CK)和鼻旁(NS)三个面部部位共822个皮肤微生物样本。利用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评估,从而对所有微生物群(细菌、真菌和病毒)进行了更精确的调查。研究人员交叉分析了多种潜在的宿主变量,包括年龄、性别和 12 种皮肤表型,以阐明健康中国个体中宿主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研究更进一步;除了探讨衰老与微生物群的相关性外,还使用二维(2D)培养体系来验证了这些关联。研究的一般工作流程如图 1A 所示。
图1. 研究流程、相关性分析和微生物组成的影响
(A) 本研究的整体工作流程;(B) 表型参数与年龄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性。FH:前额;CK:脸颊;NS,鼻旁。L* = 皮肤暗度/亮度;a* = 红斑;b* = 晒黑。L* 值的增加表示从黑色向白色过渡,而 a* 值则从绿色向红色过渡,b* 值则从蓝色向黄色过渡。蓝色表示负相关。“o "表示由于鼻旁解剖学限制而缺少经表皮失水(TEWL)、水合作用、皮脂、pH 值和弹性方面的数据。颜色条代表相关值。斯皮尔曼相关性的显著性水平为:*,p < 0.05;**,p < 0.01;***,p < 0.001;(C) 柱状图说明了各变量对细菌、真菌和病毒组成的影响大小。图中显示了对物种有显著影响的变量。校正后的 R2 值代表变量解释的微生物组成变化的比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界别。部分用 BioRender.com 制作。
研究发现,年龄对皮肤外观和生理有重要影响(图 1B)。使用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卟啉外,年龄是对细菌最有影响力的因素(图 1C)。而后,研究人员分析了三个不同年龄组的细菌动态(图 2A)。总体而言,细菌多样性和变异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图 2B,2C)。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年龄组的微生物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离(图 2D)。研究人员还发现了58 种与年龄相关的细菌种类。值得注意的是,痤疮丙酸杆菌 Cutibacterium acnes与年龄呈负相关,奥斯陆莫拉菌 Moraxella osloensis与年龄呈正相关(图 2E,2F)。
图2. 细菌群落在衰老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A) 不同年龄组:年轻组(20至35岁,N = 74),中年组(36至50岁,N = 131),老年组(50岁以上,N = 89);(B) 在衰老过程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略有增加。使用Wilcox检验确定显著性;(C) 三个年龄组之间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差异。使用Wilcox检验确定显著性;(D) 基于距离的冗余分析(dbRDA)展示了不同年龄组之间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每个点代表一个样本。颜色代表年龄组。形状代表不同部位。线条代表不同年龄;(E) 细菌类群与年龄之间的关联。颜色代表三个部位:绿色为CK,橙色为FH,紫色为NS;(F) 与年龄相关的物种共现网络。节点代表与年龄相关的物种。节点颜色代表门(phylum)。红色线条表示正相关,蓝色线条表示负相关。
图3. 细菌、真菌与表型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热图展示了前额皮肤中前20种细菌 (A) 和前10种真菌 (B) 的丰度与皮肤表型参数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蓝色表示负相关;红色表示正相关。Spearman相关性中的显著性水平为:*,p < 0.05;**,p < 0.01;***,p < 0.001。
图4. 早衰组与延缓衰老组之间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A) 使用多元线性回归 (MLR) 模型预测皮肤年龄。红色表示属于早衰组;蓝色表示属于延缓衰老组;(B) FH、CK 和 NS 部位年轻皮肤组与老年皮肤组之间的微生物组成差异。红色表示在老年皮肤组中富集的细菌;蓝色表示在年轻皮肤组中富集的细菌;(C) FH、CK 和 NS 部位早衰组与延缓衰老组之间细菌功能特征的差异。柱状图展示了差异性的KEGG模块的相对丰度。红色表示在早衰组中富集的模块;蓝色表示在延缓衰老组中富集的模块。
图5. 与三种皮肤细菌共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情况
(A) 皮肤细胞被细菌上清液刺激的示意图。对HaCaT细胞和原代真皮成纤维细胞进行RNA-seq分析,这些细胞在用M. osloensis、C. acnes和S. epidermidis的上清液(分别在R2A、RCM或LB培养基中培养,OD600 0.8-1.0,n = 3)刺激24小时后进行分析。以细菌培养基(R2A、RCM或LB)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B) 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显示了用M. osloensis的细菌上清液处理的HaCaT细胞中前10个富集通路(p < 0.05);(C) 通过定量PCR(qPCR)分析M. osloensis、C. acnes和S. epidermidis的上清液分别刺激HaCaT细胞24小时后几种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基因表达(*,p < 0.05;**,p < 0.01;***,p < 0.001,数据汇总自n = 3次独立实验);(D)和(E)为三个微生物物种的上清液分别处理过的HaCaT细胞(D)和成纤维细胞(E)中的衰老相关基因表达变化的热图(校正后的p < 0.05)。灰色条表示相应的基因没有进一步的子分类。
与对细菌群落的重大影响相比,年龄对真菌群落变化的影响较小 。然而,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真菌组成仍存在一些差异。老年组的真菌 α多样性高于年轻组(图 6A,6B),年轻和中年组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大于老年组(图 6D)。主坐标分析显示,按年龄对真菌群落进行分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图 6C)。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确定了与年龄相关的真菌物种(图 6E)。大多数差异真菌与年龄呈正相关,而与卟啉和皮脂水平呈负相关(图 6F)。
图6. 三个年龄组中真菌群落的动态变化
(A) 真菌群落中α多样性与年龄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B) 箱线图比较了年轻组(20−35岁,N = 74)、中年组(36−50岁,N = 131)和老年组(> 50岁,N = 89)之间真菌α多样性的差异。使用Wilcoxon检验确定显著性;(C) 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了不同年龄组中每个个体的真菌群落在物种水平上的分布。每个年龄组内的样本通过95%置信椭圆聚类。使用PERMANOVA检验确定显著性;(D) 三个年龄组之间真菌群落的β多样性。通过物种水平上两个样本之间的Bray-Curtis距离来测量群落组成的相似性;(E) 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确定年轻组和老年组之间真菌组成的差异。红色柱状条表示在年轻组中富集的真菌,蓝色柱状条表示在老年组中富集的真菌;(F) 热图展示了(E)中差异真菌与13个宿主因素之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显著性如下表示:*,p < 0.05;**,p < 0.01;***,p < 0.001。
结 论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结果的解释,并辅以依赖培养的方法,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了人类皮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变异性,甚至提供了一些有关功能和机理属性的相关信息。在本研究中,研究(i) 分析了与年龄/表型相关的皮肤微生物组动态,(ii) 预测了与早衰/延迟衰老相关的微生物物种,主要是 M.osloensis 和 C. acnes,(iii) 在体外验证了一些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功能。
总之,目前的研究已经超越了皮肤上存在哪些微生物的问题,而是评估它们的功能与对皮肤影响之间的联系。研究系统地描述了皮肤微生物组-表型组关联网络,尤其是衰老表型。此外,研究还通过体外功能实验验证了一些预测的关联,因为深入了解衰老过程的分子通路对于设计针对各种年龄相关的皮肤状况的干预策略非常重要。
代码和数据可用性
本研究的测序数据已存储在CNGBdb的CNSA(https://db.cngb.org/cnsa/),获取号为CNP0000635,并存储在NODE(https://www.biosino.org/node/index),获取号为OEP001168。为了更好地展示基因目录的注释信息,并为有兴趣使用我们的数据集和下载特定数据集的研究人员提供指导,我们建立了一个网站(https://db.cngb.org/microbiome/genecatalog/genecatalog/?gene_name=Human%20Skin%20(10.9M))。数据和脚本保存在https://github.com/ZQ19961021/skin-microbiome.git。
引文格式:
Jing-jing Xia, Qian Zhong, Zhi-ming Li, Qing-zhen Wei, Liu-yi-qi Jiang, Cheng Duan, Hui-jue Jia, Yi-mei Tan, Lian-yi Han, Jean Krutmann, Jiu-cun Wang, Xiao Liu. 2024. Cultur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approaches reveal the role of specific bacteria in human skin aging. iMetaOmics e26. https://doi.org/10.1002/imo2.26
夏晶晶(第一作者)
●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六年制、德国马普所心肺所博士(summa cum laude)、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皮肤科博士后。
● 2016年起师从德国科学院院士Jean Krutmann教授、复旦大学生科院王久存教授,协助中德导师组建“环境与皮肤”实验室。现任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微生物与免疫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皮肤微生物组与皮肤屏障、外源性皮肤衰老等。成果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Microbiome、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
钟倩(第一作者)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博士。
● 研究方向集中于探索皮肤微生物-表型互作、微生物物种间互作关系,相关学术成果已发表于iMetaOmics、Phenomics、Clinical Rheumatology等期刊。
李志明(第一作者)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与医药博士。
● 研究方向为宏基因组和多组学,已在Microbiome、Advanced Science、Molecular psychiatry、Aging cell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魏情珍(第一作者)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在读博士。
● 相关学术成果已发表于iMetaOmics、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等期刊。
刘晓(通讯作者)
● 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博导。
● 南京大学本科,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学博士。曾领导和参与多项基因组学重大项目合作,包括1000 genomes, ICGC, ACRG等。在Nature Genetics、Science、Genome Research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40多篇,总引用超过30000次, H指数44 (Google学术)。担任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Cell Research等十多家SCI期刊编委或审稿人,授权国内外专利20余项。主持和参与多项科技部和地方科研项目。现为美国免疫学会和国际免疫联合会会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国家科技部在库专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系统免疫学和细胞免疫工程、免疫组学等。
王久存(通讯作者)
●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 研究方向为硬皮病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遗传学和分子机制研究及皮肤表型组学研究。近年以通讯作者在Blood、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National Science Review、Microbiome等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基金、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等。
Jean Krutmann(通讯作者)
● 德国科学院院士、IUF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皮肤学专家。
● 研究领域为皮肤毒理学、免疫皮肤病学和光皮肤病学,重点关注环境引起的皮肤疾病和皮肤老化。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专著10余部。美国皮肤病研究学会(SID)、日本皮肤病研究学会(JSID)荣誉会员,曾获多个重要国际奖项,如Arnold Rikli 奖、Albrecht Fleckenstein奖、Paul Gerson Unna 奖、Oscar Gans奖、CE.R.I.E.S.研究支持奖、Dermopharmacy创新奖、Tanioku Kihei 纪念奖等。
iMetaOmics
更多资讯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定位IF>10)欢迎投稿!(2024.2.27)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编委招募 (定位IF>10) (2024.3.2)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电子版和印刷版ISSN申请获批(2024.4.1)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投稿系统正式上线(2024.4.17)
● iMeta姊妹刊iMetaOmics主编正式官宣(2024.4.22)
●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正式上线!(2024.4.28)
● iMetaOmics | 浙江大学宗鑫组揭示两猪种宿主-肠道菌群互作差异
● iMetaOmics | 罗鹏/袁硕峰/苗凯/程全发表STAGER: 生成式人工智能可靠性的标准化测试和评估推荐
● iMetaOmics | 徐州医科大杨欢组揭秘沙门氏菌-宿主-微生物群在免疫与代谢中的相互作
● iMetaOmics | 中科院动物所金坚石组综述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技术的“前世今生”
● iMetaOmics | 浙大张天真组完成二倍体棉种泛基因组构建
● iMetaOmics | 张勇/李福平-先进糖蛋白组学在男性生殖研究中的潜在应用
● iMetaOmics | 暨南大学潘永勤/杨华组-炎症蛋白联合检测利于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 iMetaOmics | 张开春组利用多组学方法揭示甜樱桃加倍后果色变化的候选基因
● iMetaOmics | 杜娟/林婷婷-慢性泪囊炎患者眼部菌群类型和纵向菌群变化
● iMetaOmics | 陈汉清/陈俊综述有关肝细胞癌治疗的新兴纳米医学策略
● iMetaOmics | 基因组所刘永鑫/卢洪评述微生物在提高杂种优势中的作用
● iMetaOmics | 上科大刘雪松组开发基于通路的肿瘤细胞鉴别工具TCfinder
● iMetaOmics | 中山大学刘鹏/邹宇田-整合人工智能实现HER2阳性乳腺癌精准管理
● iMetaOmics | 安徽农大李晓玉组-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内生菌群的影响
● iMetaOmics | 徐涛/黄蓉/苏国海-急性冠脉综合征纵向多组学队列建设
(▼ 点击跳转)
高引文章 ▸▸▸▸
iMeta | 引用13000+,海普洛斯陈实富发布新版fastp,更快更好地处理FASTQ数据
高引文章 ▸▸▸▸
iMeta | 德国国家肿瘤中心顾祖光发表复杂热图(ComplexHeatmap)可视化方法
高引文章▸▸▸▸
iMeta | 高颜值绘图网站imageGP+视频教程合集
1卷1期
1卷2期
1卷3期
1卷4期
2卷1期
2卷2期
2卷3期
2卷4期
3卷1期
2卷2期封底
2卷4期封底
3卷2期
3卷3期
3卷3期封底
3卷4期
3卷4期封底
1卷1期
“iMeta” 是由威立、肠菌分会和本领域数百千华人科学家合作出版的开放获取期刊,主编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双江研究员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担任。目的是发表所有领域高影响力的研究、方法和综述,重点关注微生物组、生物信息、大数据和多组学等。目标是发表前10%(IF > 20)的高影响力论文。期刊特色包括视频投稿、可重复分析、图片打磨、青年编委、前3年免出版费、50万用户的社交媒体宣传等。2022年2月正式创刊发行!发行后相继被Google Scholar、ESCI、PubMed、DOAJ、Scopus等数据库收录!2024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23.7,位列全球SCI期刊前千分之五(107/21848),微生物学科2/161,仅低于Nature Reviews,同学科研究类期刊全球第一,中国大陆11/514!
“iMetaOmics” 是“iMeta” 子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赵方庆研究员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担任,是定位IF>10的高水平综合期刊,欢迎投稿!
iMeta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
姊妹刊iMetaOmics主页:
http://www.imeta.science/imetaomics/
出版社iMeta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770596x
出版社iMetaOmics主页: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29969514
iMeta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T2
iMetaOmics投稿:
https://wiley.atyponrex.com/journal/IMO2
邮箱:
office@imeta.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