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将沉睡的东方雄狮从美梦中惊醒。
面对科技、制度、文化的全方位差距,无数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我们差在哪,我们该怎么办?然而,有一些人,面对破败糜烂、危若累卵的国家,不但拒绝改变,甚至拒绝承认现实,把头埋在沙子里,继续做着天朝上国的春秋大梦。
▌一:不屑于“奇技淫巧”
晚清是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的,面对如此先进的科学技术,依然有很多人不屑一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的黄仁济。他觉得西方不过是在技艺上稍微好些,在致富上有些心得,就算做得好,对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什么帮助。外国人的科学只会计算一时一事的得失,而中国早就洞悉了千秋万代……
▲李鸿章也曾认为“外国之利器”是“奇技淫巧”
对此,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认为,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抛开事实不谈”。所谓的千秋万代,义理心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1840年之前的中国,器用落后,制度僵化,民众没有尊严,统治者没有安全感……“一屋不扫”,却宣称自己能“扫天下”,这种荒谬之言,无人敢信。
而且黄仁济认为,西方不过是技艺上和富国上稍好,其实就是说,西方的优势在于经济、科技和国防。这些最重要的方面在他看来只是细枝末节,义理心性才最重要,在殷海光看来,这种价值排序,本身就是最应该变革的。
▲清朝官员对先进科技始终存在抵触心理
今天,来自西方的科技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仍然有不少人,缺少对科学技术的尊重。面对西方的技术封锁,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在科技领域奋起直追,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各种“精神原子弹”上。其实这也是当年清末保守派的典型观念。
▌二:不愿以“夷狄”为师
有些人虽然承认器物不如人,但是面对所谓的精神文化,他们觉得几千年来,都只有异族学习中国,没有中国学习异族的。今天,我们的文化怎么可能落后呢?
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认为,既不能认为中国文化比其他文化更高等,也不应恐慌学习了外国文化就会迷失自我。
首先,中国文化并不是天然就高人一等。长期以来,中国之所以能影响周边文化,恰恰是因为中国的所谓奇技淫巧——科技、经济和国防,确实领先于周边民族,所以才会成为周边效仿的对象。那么,当意识到西方世界在这些方面领先于我们时,为何就不能以其为师呢?归根结底,外国文化学习中国文化不是规律,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才是规律,落后了就该学习他人的长处。
其次,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并不会让一种文化丧失自我。殷海光说:“一个文化吸收另一个文化来充实它自己,有何不好?美国文化不断吸收别的文化,何以没有担心文化主体之消失?”其实何止是美国文化,哪怕传统的中国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的。老学究们的高桌大凳,骑兵们的短衣长裤,成为国粹的琵琶、胡琴,哪个不是舶来品?连清朝人脑后的辫子都是外族的文化特征,但中国文化并没因此彻底消亡。
▌三:不肯变祖宗之法
▲殷海光认为,“盲目尊古”是躲避现实的温床
还有一些人,固然承认差距,但是面对悠久的历史,却充满自信。他们认为,祖制不能更改。开国的祖宗那么圣明,后代子孙怎么能比得上呢?法律如此,文化也是如此,古人事事强于今人。
殷海光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忍不住反问:如果事事都是越古老越好,那么七千万年前的恐龙岂非更好?一百万年前的原始人岂非更好?它们如今安在呢?
首先,这种观点,不但是不懂现代文化,甚至连孔孟都没读明白。孔孟确实主张尊古制,但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从“周制”向“秦制”转变的历史节点。这些人所坚决不肯改变的过去,恰恰就是当年孔子所厌恶和恐惧的未来。他们对抗的不仅仅是西方文明,更是他们口中的圣人孔子。
其次,事实与他们说的恰恰相反,中国文化是从一次次剧变中不断进步,浴火重生,才有了当时的模样。郡县制、科举,哪个不是巨大的变革?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历史和文化,更是如此。正是有了对祖宗之法的不断变革,中国文化才能绵延不绝。
在今天,圣诞节、情人节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重要节日,但总有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觉得中国人就不该过洋节,对洋货、洋节日,无一不抵制。这种想法就是当年守旧派的核心观点之一——“祖宗之法不可变”。
殷海光说,这些人就像一只只神经冻僵了的秋蝉,他们缺乏对新情势的反应认识,缺乎对新环境的适应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内部发生的重大问题,不能吸引新的杰出人才,而只能采用一些枝节动作来延缓它的统治寿命。百余年来,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让中国的进步步履维艰,时不时走向倒退。更加不幸的是,在今天,这种思想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每一个希望国家走向长治久安的人,都应该时刻警醒这些错误思想的回潮。而不断警醒自己的前提,首先是要了解这种思想的来龙去脉。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本书以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为主线,立足于当代,依托全球视野和基于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文化过去、现在、未来的全景图。
此书一出版,就被学术大家金耀基评价为——讨论中国文化问题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这本书“值得关切中国文化命运的人,好好地看,好好地读”;近代史研究大家雷颐,也评价其为——不能忽视的中国经典。
不幸的是,自2017年开始,本书处于绝版状态。我们深知其价值,与出版方一起努力,复活了本书,并且按照典藏版本的标准做了装帧设计,还获得殷海光先生的学生,著名哲学家陈鼓应老师授权,收录其万字长文作为导读;此外,还增补了殷海光先生两篇重磅文章,新增内容近3万字。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进入“先知书店”,收藏更多签名、独家、绝版好书与套装。
本套装博采长,涵盖中国文化通识、本质、内核、精要、过去、现在与将来等方方面面。力图从多维度,多角度看透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