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G-A的登场宣告了5G下半场的开始,而按照3GPP的规划,预计明年将启动6G标准研究,27年启动6G标准制定,29年完成6G基础版本标准。
与此同时,四大运营商都在积极“备战”,加速6G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布局。
前段时间,来自伦敦大学的Zhixin Liu教授及其团队,在进行6G网络实验的过程中,利用5gigahertz到150gigahertz更广泛的频率范围,并结合无线电波和光等媒介,无线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惊人的938Gbps,是当前5G平均传输速度的9000倍以上。
如果按照此下载速率,实际数据传输速度将达到117.25GB/s,也就是说下载一部130GB左右大小的文件只需要1.1秒。
报道中称,通过锁定两对窄线激光并参考共同的石英振荡器,成功生成了稳定的W波段和D波段信号,将当前5G网络的“狭窄拥堵道路”升级为“10车道高速公路”,大幅提升传输速率,率先探出了6G网速的极致速率。
不过,这些都是实验室里的理论数据,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受传输介质、网络环境的影响,能否达到如此极致的速率仍是个谜。
当下,5G-A作为5G向6G的过渡阶段,其理论峰值速率能达到10Gbps,拥有千亿连接、毫秒级时延、内生智能等新能力,性能是5G的10倍。
但在实际日常生活中,不乏实测下载峰值速率为4Gbps、2Gbps等,与理论峰值速率相差甚远。
当前,四大运营商均在多个地市展开了5G-A网络商用,还上新了5G-A套餐,199元/月的套餐价格将不少用户挡在了5G-A网络的“大门”外。
在5G深陷“4G够用”的漩涡之下,5G-A的上线并未改变5G的尴尬处境,或许只能等待6G的隆重登场了。
去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部门正式发布6G框架文件——《IMT面向2030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明确了6G的六大场景,分别是沉浸式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高可靠低时延、人工智能与通信的融合、感知与通信的融合、泛在连接,勾画出了6G通信时代的蓝图愿景。
其中,包括四大运营商、通信设备商、终端厂商在内,基于一定共识的网络架构,在华为、中兴、中信科、移动、电信的共同参与下,参测单位样机基本实现了网络基础功能、多要素一体控制与调度、分布式组网、可信网络等能力,验证6G网络基础结构具备的功能;
在天地一体化技术试验中,试验采用卫星星上载荷采用可再生模式,通过卫星信道,与终端设备连接通信,得出卫星可再生模式下,无线链路数据和语音业务正常通信……越来越多关于6G技术试验正式提上日程。
两年前,在工信部的指导下,IMT-2030(6G)推进组启动6G技术试验,总共有分关键技术试验、技术方案试验和系统组网试验三个阶段,目前已展开通感一体化技术、无线人工智能技术、天地一体化技术等七大测试,标志着6G技术的发展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研究阶段迈向标准化研究阶段。
6G正在路上,其实这些特性5G-A都已经在做铺垫准备了,比如5G-A新引入的通感一体、无源物联、RedCap(轻量化5G)、内生智能等本领,便是在为6G的登场提前“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