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在线发表了郑州大学、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平原实验室常俊标院士/余斌教授团队撰写的综述文章“2′-Fluorinated nucleoside
chemistry for new drug discovery: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该文总结了临床中或上市的15种2′-氟代核苷类药物在抗病毒和抗肿瘤领域的应用进展(图1),回顾了2′-氟代核苷类药物治疗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代表性工作,重点介绍了药物发现策略、构效关系研究、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并对氟代核苷类药物研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图1. 2′-氟代核苷类抗病毒和抗肿瘤药物
不断出现和变异的病毒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我国在抗病毒药物研究领域(如病毒蛋白精细结构解析、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技术发展等)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抗病毒药物仍较少。目前使用的抗病毒药物中近60%是核苷类药物,大约有50余种已注册的核苷类药物用于临床,正在临床期的药物约 50种。虽然我国在抗病毒药物研发领域已有较好积累,但依旧存在若干关键问题亟待解决:(1)基础研究仍较薄弱:对不同病毒的生物学过程及其作用规律认识不足,抗病毒新药靶点受到限制;(2)原创性不足:抗病毒药物多数还在跟踪、模仿设计;(3)广谱性缺乏:针对多种病毒的广谱抗病毒药物设计和研究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突破新药创制核心技术,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健康中国2030”国家重大战略。
围绕“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目标,常俊标院士团队长期致力于核苷类抗病毒创新药物研发,在重大新药创制领域取得了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提出了核苷抗病毒药物设计新理念,发展了核苷成药新策略,构建了新型核苷候选药物库,研发上市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阿兹夫定(抗新冠病毒感染和抗艾滋病2种适应症)。阿兹夫定是国际首个治疗艾滋病的双靶点1类新药和我国首个抗新冠口服小分子1类新药,相关成果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Nature》以NEWS形式报道。该药被纳入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方案(第九版/试行第十版)》和国家医保,相关成果入选《中国2021年度重要医学进展》,被纳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作为“科技抗疫”最新成果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被写入《中国基础研究发展报告》。此外,课题组开发的另一种2′-β-氟腺苷CL-197也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注册号:CXHL2200529),用于HIV-1感染的治疗。上述相关成果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勇刚教授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常俊标院士和余斌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
研究详情请阅读全文:
Meng et al. 2′-Fluorinated nucleoside chemistry for new drug discovery: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4, 11: nwae331
https://doi.org/10.1093/nsr/nwae331